八正道
八正道,佛教术语,梵文 āryāṣṭāṅga-mārga,又称八圣道、八支正道等。是初时教法四谛中道谛的具体内容。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1]。 指小乘修行人证人我空,断除自己内心的烦恼和痛苦,证得清净的涅槃解脱境界的正确方法或途径[2]。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最初提出的主要思想[3],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四谛无我、涅槃寂静”[4]。在佛教史上小乘佛法又被称为初时教法,也称为佛陀的初转法轮[5]。四谛即四个道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指出了生命现象中充满了痛苦的状态,集谛分析了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确立了摆脱痛苦的目标,道谛指出了息灭痛苦的方法[6]。道谛即是指灭除痛苦和烦恼的具体方法,细分为三十七道品,包含: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 [7]。而八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初时教法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8]。
一、小乘的八正道
(一)正见
正见,指正确的见解,即按照佛陀教法断除无明、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法的本来面目[9]。初时教法的正见以三法印为标准,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10]初时教法讲四谛,讲无我,这个“无我”,只指人无我,讲人我空[11]。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生命轮回之中,有一个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精神主体,始终贯穿于生死过程。就是在破除凡夫在生命轮回中,增益上去的恒常不变的精神主体——我。就是破这个“我”的增益,讲“人无我”的道理,讲轮回无我[12]。人无我,是佛法区别于外道法的不共,是初时教法的核心内容。
(二)正思惟
正思维,又称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指按照佛陀教法的要求进行正确的思惟,特别指在行为之前具有正确的意志或做出正确的决定[13]。住世间正思维(离情欲的思维、无恶意的思维、无陷害的思维),出世间正思维(为圆满佛道的一切思维、和思想等)[14]。
(三)正语
正语,指正确的的言语。不说诳语、粗暴或无聊的语言等,也就是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种种虚妄不实之语[15]。
(四)正业
正业,又称正行、谛行。指正确的行为,即远离杀生、强取、邪淫等。在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意念的行为上都无不端举止,按佛教要求行事[16]。
(五)正命
正命,又称谛受、正命道支等。指正当地谋生或正当地生活。远离各种邪恶不当的生活方式,不借助咒术、占卜等来谋取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种种便利[17]。
(六)正精进
正精进,指正确地修习努力,特指修习佛法时努力而不懈怠,后来概括为“四正勤”[18],“四正勤”就是生善、灭不善[19]。勤防护,提防尚未生起的恶、不善法,使其不得生起;勤断除,断除已经生起的恶、不善法,使其断除;勤培养,培养尚未生起的善法,使其生起;勤保持,保持已经生起的善法,不让其消失,进而使其增长成熟[20]。
(七)正念
正念,指正确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离邪分别而念事物的实性,后来具体概括为“四念处”[21],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22]。即通过对身、受、心、法的观察与思虑,认识到世间事物的不净、苦、无常、无我,从而不执着于不实之物,舍离身、受、心、法[23]。
(八)正定
正定,指要正确地冥想或修习禅定,也就是把心摄止安住于特定对象上,不散不乱,以真智进入无漏清净之境界。后来对其具体内容有种种概括,最常见的就是所谓“四禅”的理论,即区分出修习禅定的4个初步的阶段:初禅时,言语止息;二禅时,觉观止息;三禅时,喜心止息;四禅时,出入息止息[24]。
二、大乘对八正道的理解
大乘对八正道的理解,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第一,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以发无上的菩提心之后,由菩提心摄受下去修八正道,那么八正道也是大乘佛法的修行[25]。《维摩诘经》中云:“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26]大乘的修行者也修小乘的八正道,但是他内心更渴望着行无量的佛道,发大乘心、发菩提心的佛道,那是菩萨行[27]。在菩提心的摄受下,一切的修行都可以转为大乘的修行。
第二,《心经》中云:“无苦、集、灭、道”[28]。佛陀说“无苦集灭道”,佛陀把自己说的法否定了。所以在空性中,没有“四谛”[29],也没有八正道。佛陀说法是对治[30],当彻底领悟了空性的正见,领受了“一切法无生”的道理,佛陀为对治“人我执”而安立的苦集灭道“四谛”,也就没有安立的必要了,因不生故不灭,二边双泯。
第三,大乘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回看凡夫境界,其实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所谓凡夫境界,不过就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的显现,重要的是,不是显现出了心外事物,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有事物,却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唯识无境。这就是佛陀的唯心的法义,这是究竟了义的佛法[31]。
三、下手处的发心和见地
下手处的发心和见地是小乘,得果就是小乘。下手处的发心和见地是大乘,得果就是大乘。小乘佛法修行的果是安住于涅槃[32], 执着有真实的涅槃境界。《大乘入楞伽经》中云:“彼于自乘见所证已,于五、六地断烦恼结,不断烦恼习,住不思议死。”[33],paryutthānakleśa,可以译为“显现烦恼”,就是指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vāsanakleśa,可以译为“习气烦恼”,就是指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杂染种子。显然前者就是阿赖耶识的相的生灭,后者就是阿赖耶识的相续的生灭。声闻乘修行获得证量之后,在声闻乘的第五地和第六地时,可以灭除显现烦恼,但不能断除习气烦恼,因此还处于“不思议变易生死”。其实声闻乘只是修“人无我”得涅槃觉[34]。而大乘佛法修行的佛果,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佛陀以宏深悲愿不入涅槃而永度众生,这是大乘佛法的不共,这是大乘佛法的殊胜[35]。
参见:三十七道品、初时教法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何晓
第一版:破增益
讨论意见:尹雪钰、樱花、念新、东辉、未ma
资料汇总:法和
注释
- ↑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31.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2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616.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3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616.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0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31.
- ↑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31.
- ↑ 学修纲要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31.
- ↑ 学修纲要
- ↑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31.
- ↑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31.
- ↑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31.
- ↑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31.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0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学修纲要
- ↑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31.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0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31.
- ↑ 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31.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注维摩诘经》卷5〈5 文殊师利问疾品(五)〉:「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CBETA 2021.Q3, T38, no. 1775, p. 380c24-25)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0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无苦、集、灭、道」(CBETA 2021.Q3, T08, no. 251, p. 848c13)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1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大乘入楞伽经》卷2:「彼于自乘见所证已,于五六地断烦恼结,不断烦恼习,住不思议死。」(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7b5-7)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