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苦
八苦,印度哲学术语,梵文aṣṭavidhaṃ duḥkham,八苦是四谛中苦谛的内容,指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这八种[1]。 印度学者普遍认为欲界众生有八种痛苦,因为欲界众生以为生死很真实,而且真实的生生死死之中的痛苦也很真实,这是印度普遍的观点,佛教将这八种痛苦称之为八苦(“八苦法”),另外在佛教中还将苦分成三苦:苦苦、坏苦、行苦。根据南传佛教中的《长部》描述,佛陀也把“苦”分为十一种(“十一苦法”):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最后概括的说“五取蕴即苦”。[2]佛陀把以上这些苦归纳为“五取蕴即苦”,即五阴盛苦、五蕴炽盛苦,即指这些苦是因为五取蕴而生的。[3]
一、八苦
(一)生苦
生,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诞生、出生、入胎、再生,五蕴中的显现,还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所感受、获得的内容等,都为“生”[4],生是许多苦的基础。
(二)老苦
老,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年老、衰老,由于有情的衰老,牙齿损坏、头发变白、皮肤变质、六根的成熟等各种现象[5],死亡已进一步的迫近,由衰老所带来的种种苦痛也将生起[6]。
(三)病苦
病,是指四大五蕴之身,一旦“四大不调”,就会生出种种疾病,得病后就痛苦,之所以为苦,是因为因“病”能损坏安适的感受[7]。
(四)死苦
死,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死亡、灭亡、五蕴的分离等。[8]。
(五)爱别离苦
爱别离,是指对喜欢的、可爱的六尘,或者对希望有利、有益、快乐、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亲戚,却不能和他们在一起交往聚会而产生的痛苦[9],总说为生离死别之苦。
(六)怨憎会苦
怨憎会,是指对不喜欢的、不可爱的六尘,或者与那些意图不好、无意、不安分的人异同交往聚会而产生的怨憎[10]。
(七)求不得苦
求不得,是指六道中的众生,对于以上的各种苦而生的诉求,希望它们不要来到、却无法实现,从此而生的痛苦[11]。
(八)五阴炽盛苦
五蕴炽盛苦,五蕴为:色、受、想、行、识。前七苦皆由五蕴领受、聚集,故称五蕴炽盛苦,五蕴炽盛实为前七苦的根源[12]。
二、三苦
(一)苦苦
苦苦,指众生身心本来就苦,再加上饥渴、疾病、风雨、寒热、刀杖等众缘而生的苦,苦上加苦[13]。
(二)坏苦
坏苦,指对一切贪爱的人、事物、自己的身体与一切美好感觉无法恒久的持有,最终因为事物变化因缘散灭失去而感受到痛苦,不能体会万法皆空反而贪著一切,面临失去时即感受坏苦。比如对于欲界众生身体会衰老死亡,即是再好的享受也是片刻即逝不能常有,世间一切事物都会灭坏,对于色界天人受禅味之乐,但报尽后还会还于五道受生死之苦[14]。
(三)行苦
行是无常,无一时一刻安住的意思,因为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无常住安稳,因为观见无常所以感到苦恼,就是行苦。比如色身的存在,本身就是行苦,身心在世间不能随意常乐安住,因受恶业在六道中往返流离,不得脱出是一种行苦;又因身心不能调伏,时时贪乐避祸而在时空中来去颠沛,常常担忧这也是行苦。无色界中无质碍、无苦乐境界,但有漏心识仍然是苦,这也是行苦[15]。
在六道三界内,欲界所受的苦是三者均有,色界所受的苦是坏苦和行苦,无色界所感受到的是行苦[16]。
三、小乘修行
(一)四谛
初时教法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把它概括为八个字:四谛无我、涅槃寂静。初时教法,佛陀首先讲四条道理叫四谛:苦、集、灭、道。苦,讲生命充满着苦。集,讲造成生命苦的原因。佛陀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叫做十二因缘。在佛陀的初时教法当中,佛陀就是用这个十二因缘作为特定的解构模式,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但是佛陀在初时教法当中用十二因缘的这个模式,主要解构的是人我执。所以初时教法讲四谛,讲无我,这个无我只指的是人无我,讲人我空。佛教的空字,梵文是 Śūnya,不要把这个空字想的过于的玄妙,空就是没有。人我空,就是佛陀在初时教法当中把我们凡夫对“人我”的这个执着解构掉了。由于在初时教法当中佛陀主要解构的是人我,对于法我的问题是悬置的。因在初时教法当中,只讨论人我,没讨论法我,因此 初时教法就没有很明确的对诸法真实性的表达,它只是表达了,我们通过初时教法的修行,能够解决内在的自我的烦恼而获得的一种自我的清静的状态,叫作涅槃寂静,这就是苦、集、灭、道的灭。初时教法告诉我们,生命的苦怎么消灭?只有走向涅槃。那么四谛的第四条道理就是道,怎么来解除自己内心的烦恼而获得清净涅槃的解脱境界呢?要修道,修三十七道品。这就是佛陀的初时教法。[17]。
(二)八忍八智
八忍八智是小乘六地见道位观四谛,而生起无漏的忍、智,各有八种,即见道的十六心,又作八忍八观。所谓八忍,其中前四者忍可印证欲界的四谛,即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等四法忍;后四者忍可印证色界、无色界的四谛,即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等四类忍。以此八忍正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 见惑,所以称为无间道。见惑既断,观照分明,则为八智,即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道类智等,是为解脱道。忍者智之因,智者忍之果。[18]。
八忍八智中苦法忍就是观欲界苦谛而断其见惑得无间道智。忍就是信,坚信生命充满苦的道理而不怀疑的智慧,苦法忍是得苦法智原因。苦类忍是观色界、无色界苦谛而断其见惑得无间道智,苦类忍是得苦类智的原因 。[19]
(三)小乘分别执着自共相
《楞伽经》第二品第14段经文:“‘复次,大慧,声闻乘有二种差别相,所谓自证圣智殊胜相,分别执著自性相。”佛陀说,声闻乘教法有两种差别相:第一,自证圣智殊胜相;第二,分别执著自性相。这两种差别相就是声闻乘的两种重要特征[20]。声闻乘两种差别相的第二种相——分别执著自性相。这一相就是见自共相分别执著,就是见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的自相、共相而生起了分别执著。这就说明声闻乘的教理与修行,都是基于心外凡夫境界的真实存在,这就是声闻乘与大乘佛法的最重要的区别[21]。
四、大乘灭妄想三有苦
大乘佛法告诉众生,苦的原因是无明,凡夫因为无明所障,糊涂,误把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当作真实。我们把凡夫境界上我们误以为真实的世界死死地抓在手里,增益!而佛陀说,这就是妨碍着我们见到真实的最大障碍。我们这些凡夫,死死抓住着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凡夫境界当真实,因此,我们就再也见不到真正的真实了。把不真实当真实,这是我们见不到真正真实的最大障碍[22]。佛陀不认为凡夫境界真实存在,因此也不认为有真实的苦,佛陀讲“八苦”,是为了引导众生发出离心、趋向解脱的方便,灭苦并不是原来真的有苦而被灭除,是了知原本苦不存在,《楞伽经》第二品的第8段经文:“大慧,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佛陀在这段经文就说若能“了境如幻,自心所现”,结果是两件事儿,第一,灭妄想三有苦;第二,灭无知爱业缘。妄想就是虚妄分别。“三有”就是三种存在,就是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凡夫以为自己是在这“三有”之中轮回,轮回中的生命的苦也是这三有之中的苦。为什么“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就能灭三有之苦呢?因为“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就能领受三有根本不存在,所谓三有之中的轮回其实是场梦,梦中之苦就是错觉。因此,“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就能灭除妄想分别的三有之苦。注意,这里说“灭除”,并不是原来真的有苦而被灭除,是了知原本苦不存在,而名为灭苦,这一点很重要[23]。
参见:苦谛、八忍八智、境界自心现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 时雨普洽
第一版:时雨普洽
讨论意见: 梁传旭、樱花、晶晶、燕子、未Ma
资料汇总:未Ma
注释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8.
- ↑ 《长部》(卷25)
- ↑ 《长部》(卷22)
- ↑ 《长部》(卷25)
- ↑ 《长部》(卷22)
- ↑ 《清净道论》第十六品
- ↑ 《瑜伽师地论》卷61
- ↑ 《长部》(卷22)
- ↑ 《长部》(卷22)
- ↑ 《长部》(卷22)
- ↑ 《长部》(卷22)
- ↑ 《中阿含经》(卷七)
- ↑ 佛光佛学大辞典苦苦
- ↑ 佛光佛学大辞典坏苦
- ↑ 佛光佛学大辞典行苦
-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1.
- ↑ 佛学佛光大辞典八忍八智
- ↑ 佛光佛学大辞典苦法智/苦智忍/苦类智/苦类智忍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