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识
六识,佛教术语,梵文ṣaḍvijñāna(待查),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统称。 在三时教法体系里边,我们讲只有一个识——阿赖耶识,前六识不过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所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不是在阿赖耶识之外,还有这六个识[1],在三时教法里边,六识就是阿赖耶识,六识与阿赖耶识的关系是海浪与大海的关系,所以在三时教法里六识不能空,要转[2]。二时教法里也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但在二时教法里边,这六个识是凡夫当下的觉知的自己的凡夫心,是纯粹的属于凡夫境界,这就如同在二时教法里边讲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这六种外境一样,是纯粹的凡夫境界[3],在二时教法中具体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器官上所具有的功能,这个识就是认识的识。[4]在二时教法中这个六识是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的心,是属于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因此要空[5]。
一、二时空六识
佛陀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因此,在佛陀的二时教法里边,讲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叫作外境,这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但是不仅如此,在佛陀的二时教法里边,那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心,注意这也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因此在佛陀的二时教法里边,它不仅要空六尘的外境,同时也要空六识的心识,这在佛陀二时教法里边叫作“心境俱空”,这是二时教法的特点。[6]。
二、三时转六识
三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立足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圣者以为存在,不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的存在。但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导致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而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的虚妄分别又在阿赖耶识熏习下染污种子。杂染种子的熏习与现行,确实让凡夫误以为有凡夫境界的存在,所以我们才说它是杂染,不是清净。在三时教法里佛陀以圣者能见安立阿赖耶识,目的第一,就是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外境根本不存在,那个毛根本不存在。对这个根本不存在的外境,在三时教法里,空它都是多余的。在三时教法里什么存在呢?外境不存在,而凡夫非误以为外境存在的这个错觉,这个虚妄分别存在。因此在三时教法里要做的就是把错觉转为正觉,把分别转为无分别,这就是转染成净,这就是转识成智。注意是“转”不是“空”。只能转,不能空。所以,唯识学人要理直气壮地坚持阿赖耶识不能空,这不是唯识的水平低,这是唯识的特点,是唯识的殊胜。[7]。
三时教法里的六识,是不同于二时教法里的六识,在二时教法里,这个六识是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的心,是属于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因此要空。那么在三时教法里边,这个六识是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在三时教法里边,六识就是阿赖耶识,六识与阿赖耶识的关系是海浪与大海的关系,所以在三时教法里六识不能空,要转。将阿赖耶识的杂染种子逐步地用清净种子替换,没有了杂染种子的现行了,哪里还会有杂染种子现行时候的什么分别的功能?都不现行了,哪里还有现行的功能?所以转染成净之后,六识自然而灭。因此从三时教法来讲,最终的结果也是“心境俱空”[8]。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绝没有丝毫不同,解构的都是彻彻底底,没有留一丁点的尾巴。所以讲到这儿我们就可以总结一句话,佛陀的二时教法的修行,核心是“空”;佛陀三时教法的修行的核心是“转”[9]。
三、中观和唯识
(一)心境俱空和空境不空心
“空境不空心”,千百年来让讲唯识的学者抬不起头,因为中观学者死死地抓住这一点,中观是“心境俱空”,而唯识是“境空心不空”,水平太低了。没有真正学懂唯识的唯识学者,也自感低人一头。其实中观对唯识的这个评价没有一丁丁丁点的道理,要害就在于他这样的评价与理解,是没有搞懂佛陀的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三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立足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圣者以为存在,不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的存在。所以大家注意,唯识学人要理直气壮地坚持阿赖耶识不能空,这不是唯识的水平低,这是唯识的特点,是唯识的殊胜[10]。
千百年来,许多学习中观的人,认为中观的“心境俱空”是了义的,唯识的空外境不空心识,是不了义的。其实中观对唯识的所谓不空心识,因而空的不彻底的批评,完全是误解,是不懂唯识的曲解[11]。
其实在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中观与唯识没有区别,只是解构的方法路径不同而已。二时教法解构的方法是“空”,三时教法解构的方法是“转”。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而向凡夫说法,破增益的方法是空,所以对二时教法教理体系,全面系统解读的中观,就被人们称为“空宗”。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向凡夫说法,安立圣者能见的藏识而破增益,其方法不是空,而是转。圣者能见的藏识不空,所以对三时教法教理体系,全面系统解读的唯识,就被后人称为“有宗”。中观属于空宗,唯识属于有宗[12]。
在过去的1500年来,中观与唯识这“空有二宗”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佛教界精英们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历史上,学者们所持的中观与唯识关系的观点,可以分为两类:一,对立关系;二、融通关系。
先说对立关系。对立关系就是相互批判的关系。前面讲了许多中观学者批评唯识,只空境不空心。由于心识不空,因此堕凡夫实有见。这种批评是不理解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是立足于圣者境界才能安立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就是不能空,但要转。转染成净之后,前六识也就不生起了。因此,唯识的不空心识,是不会堕入实有见的,中观批的无理。另一方面很多唯识学者批判中观,只是一味的空,空过头而堕入顽空见。这种批评是不理解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的特点,其实中观的空,是根本不可能空过头的。事实上,过去1500年来,中观传承的最大的问题,恰恰就是由于惧怕解构世俗因果,而空的不彻底,半截子空。只敢在二谛上讲中观,不敢彻底地泯灭二边讲中观。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课程中讲的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是千百年来主流中观学者根本就不敢接受、不敢认同的。因此,唯识学者对中观空过头的批评没有道理。
再说融通关系。融通关系就是相互调和的关系。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在历史上,有人把中观和唯识这“空有二宗”,当作寻求中道的工具。作为凡夫肯定是实有见,因此要学中观,用中观的“空”对治凡夫的“有”。但是用中观不断地空,担心空过头,担心偏于空,为了纠偏要放下中观,而学唯识。以唯识的有,纠中观的空。学唯识日久,认为又会堕入有见,再放下唯识而学中观。用中观的“空”对治学唯识造成的“有”。就这样,学学中观,再学学唯识;学学唯识,再学学中观,在中观的“空”和唯识的“有”之间,寻求不空不有的中道。历史上有人就以此为高明而津津乐道。其实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中观的空,是空什么?唯识的有,是什么有?中观的空和唯识的有,根本就不在同一个范畴里,两者根本就不可能形成对治关系。更何况中观的空怎会空过头?!唯识的有怎会堕实有?!
再举第二个例子,把中观与唯识作为修行的次第来调和二者。比如认为唯识比中观了义的学者,认为先要修中观,再修唯识。而推崇中观的学者,认为修唯识是修中观的基础,先要修唯识,再修中观。更有人融通小乘,建立所谓修行五次第。第一次第,修小乘声闻法;第二次第,修唯识;第三次第,修自续中观;第四次第,修应成中观;第五次第,修他空见如来藏。把佛陀三时教法当作修行的次第来安排,其实小乘不是修大乘的基础;中观与唯识,也只是大乘佛法中两条相对独立的修行路径,它们之间根本就没有修行的次第关系。
总而言之,对中观与唯识之间的关系的误解,核心就是不理解佛陀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的说法的“立足点不同”这个关键点,能够理解这个立足点不同,其余问题都好解决[13]。
(二)空和转
在三时教法中,什么是修行?修行就是灭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种子,这就是转染成净。一旦转染成净了,也就是阿赖耶识中杂染种子没有了,那么表现为杂染种子现行时的分别的功能的前六识,也就不会生起了。这就是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的区别,二时教法“心境俱空”,既空外境又空心识,但二时教法空的心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立足于凡夫境界的、凡夫以为的凡夫的内在心识,当然要空,[14]这就是二时教法的修行。《解深密经》中佛陀判为初时教法的法,其实就是小乘佛教的法,判为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的法,其实就是大乘佛教的法[15]。对于大乘佛法的修行除了“空”这个字之外的还有另一个字就是“转”——转染成净[16]。
四、外道压制前六识
有一些外道的修行者,以为心外有桌子,只是不执著桌子,不看、不摸、不想,强迫压制前六识的活动,长此修行下去,前六识就可以貌似不再生起,就可以入无想定了[17]。无想定就是想灭,它的特点是前六识不生起[18]。 无想定,也会给修行者带来非常清静的感受,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好像是解脱了,但是从大乘佛法来说,不是真解脱[19]。
修外道无想定,阿赖耶识杂染种子还在,只是压制前六识暂时不生起,是指这个分别暂时不起作用的状态,把这个状态当作是分别不生起了。其实这是在分别状态下,暂时不让分别生起,不是真的分别不生起[20]。
大乘佛法的修行,不是压制前六识,以“不思不想”为修行,修什么都不想,至多修成无想定,无想定是佛陀在经中反复批评的假解脱。入手修行大乘法,不仅不是不想,反而是要想,要观察,要思惟。只不过是在佛陀“了境如幻,自心所现”的正见指导下的观察和思惟<[21]。
参见:识、八识、阿赖耶识、十八界、种子熏现模型、眼识转起模型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
第一版:法和
讨论意见:梁传旭、樱花
资料汇总:破增益
注释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5.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