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境界

凡夫境界,佛教术语,梵文pṛthag-jana-gocara(梵文不确定),在佛法体系里,准确地理解凡夫境界,要从两个层次理解,第一个层次,就是二时教法中指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就是三时教法中的遍计所执自性,即凡夫误以为的心外的存在,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了似毛的影,而无明凡夫非执为心外的毛,这个毛就是遍计所执自性,[1]就是凡夫境界。第二个层次,就是立足圣者的角度回看凡夫境界,指圣者能见的凡夫心所行境界,简称凡夫境界。[2]也就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回看凡夫境界,只是一场虚妄分别,就是没有毛却误执为心外有毛的错误认识。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3]所谓凡夫境界,不过就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的显现,重要的是,不是显现出了心外事物,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有事物,却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唯识无境。这就是佛陀的唯心的法义,这是究竟了义的佛法。[4]

描述大乘佛法的修行,如果用最简洁的名言来表达的话,就是两个字:“空”和“转”。空是佛教的标志,佛教也被称为空门。佛教说的空,空的是原本不存在,只是凡夫无明所障,误以为的存在,即空的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5]

所以第一层次的凡夫境界,是凡夫执着的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存在,佛教也称为“实执”。[6]实执是凡夫的一种虚妄分别,是执。凡夫以为凡夫境界是存在的,而佛陀想告诉我们的是,其实凡夫境界压根儿无生,它没产生,根本就是不存在。[7]而遍计所执自性,就是遍计所执的存在,是凡夫误以为的心外的存在,就是凡夫认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8]凡夫境界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根本不存在,从来就没有存在过的凡夫境界,就是遍计所执自性,[9]

因此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绝没有丝毫不同,解构的都是彻彻底底,没有留一丁点的尾巴。[10]

凡夫误以为的存在要空,圣者认为的存在就不在空的范畴。[11]因此,第二层次的凡夫境界,从圣者角度看,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的显现,[12]是外境不存在,而凡夫非误以为外境存在的错觉,是虚妄分别。因此在三时教法里要做的就是把错觉转为正觉,把分别转为无分别,这就是转染成净,这就是转识成智。也就是第二层次的凡夫境界,只能转,不能空。[13]

一、空误以为的凡夫境界

(一)空误以为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大乘佛法二时教法中,对于凡夫境界自以为的真实的存在有很多种划分方式,最常用的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三套分类,三种概括。五蕴就是把凡夫境界的一切的自以为的存在分成了五大类: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就是把凡夫境界的一切的自以为的存在分成了描述内在主观的心识活动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和内在主观心识所对应的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这十二个状态。十八界就是把凡夫境界的一切的自以为的存在,归结为十八种状态。分别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身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十八个界,十八种状态。[14]

而在佛陀的二时教法当中,凡夫境界上自以为的一切的存在,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的,这件事儿,就叫“空性”,对应的梵文是śūnyatā。śūnya意思是没有,空,零,什么都没有,śūnyatā就是以什么都没有为基本特征。[15]因此,《心经》中观自在菩萨说,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在空性当中都是“无”,没有五蕴、没有十二处、没有十八界。[16]凡夫境界世间万法其实无生,一切法无生。[17]

(二)空遍计所执自性

大乘佛法三时教法中,凡夫境界也就是遍计所执自性,就是遍计所执的存在,这是凡夫误以为的心外的存在,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了似毛的影,而无明凡夫非执为心外的毛,这个毛就是遍计所执自性,[18]就是无明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19] 因此从佛陀三时教法来看,凡夫境界根本无生,遍计所执自性只是凡夫误以为的存在,其实根本不存在——无生。[20]

(三)误以为的凡夫境界没有生灭

《楞伽经》第二品正宗分一开始,十地的大慧菩萨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世间离生灭,譬如虚空花”[21]——世间没有生和灭,世界如同虚空花,这是一句极具震撼性的语言。[22]凡夫每时每刻感受到的都是世间的变化,都是世间的生生灭灭。但是佛陀认为,凡夫自以为的凡夫境界如梦如幻,没有真实的事物产生过。没有产生,当然也就不会有坏灭,世间无生无灭。[23]

二、转错觉

大乘佛法修行,从凡夫到成佛,要经历五个阶段的修行,就是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把这五位分成两段,以见道位为分水岭,见道位之前的资粮位、加行位为凡夫位,见道之后的修道位和证道位为圣者位,这就是五位的二分法,它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区分凡夫与圣者。[24]见道位之前的就是凡夫,圣者就是见道之后的菩萨和佛陀。[25]凡夫与圣者的重要差别就是凡夫分别,圣者无分别。[26]

在佛法里,分别指的就是凡夫误以为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正因为是误以为的能所分离,并不是真的分离了,因此凡夫的分别是假的,只是误以为的分别,所以叫虚妄分别。正是因为分别是虚妄的,所以分别才能够转为无分别。[27]也就是分别就是虚妄,分别就是错觉。[28]但是大家不要从普通的意义上来理解这个错觉,不是生活中把老王看成老李的错觉,不是把虎当成猫的错觉,这里的错觉就是指圣者认为不存在,而凡夫非误以为存在的这个错误认识;就是指本来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所显现的似毛的影,而非要把这个影误以为是心外毛的这个错误认识。凡夫就是错觉,圣者就是正觉。成佛就是无上正等正觉。[29]

大乘佛法三时教法中,立足于圣者境界回看凡夫境界,把圣者能见的凡夫心所行境界,也简称为凡夫境界。[30]这里的凡夫心,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阿赖耶识,也就是藏识。而且因为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所以阿赖耶识不能空,只能转。[31]凡夫心所行境界,就是阿赖耶识的行处,凡夫心的所行之处。就是凡夫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感知到的种种的事物,无非都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的显现而已。所以,这些境界既然只是心的显现,就说明它们不是心外的某种真实的存在,[32]存在的只是心外事物不存在而非误以为心外事物存在的错觉,就是虚妄分别。[33]

因此佛陀只是在三时教法中,才宣讲了立足于圣者境界回看凡夫境界,其实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所谓凡夫境界,不过就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的显现,重要的是,不是显现出了心外事物,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有事物,却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唯识无境。这就是佛陀的唯心的法义,这是究竟了义的佛法。[34]

所以立足圣者的角度回看凡夫境界,凡夫境界就是虚妄分别,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不折不扣的错觉。因此必须得转,三时教法修行的核心就是从凡夫的分别的识转为圣者的无分别的智——转识成智。[35]

三、凡夫境界不可言说

《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二,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中“种种皆如幻,所见不可得,如是种种说,随事而变异,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36]这个偈颂佛陀说,凡夫境界的种种事物,如同幻术师表演的幻象,凡夫心外的所见事物根本不存在。言说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就是给根本不存在,只是无明凡夫误以为存在的心外事物,安立名言。这种言说与言说的根本不存在的对象事物,是相脱离的。[37]

言说凡夫境界,是因为凡夫以为凡夫境界是存在的,凡夫以为言说在凡夫境界是有明确所指的,而实际上凡夫境界根本不存在,凡夫以为言说在凡夫境界的所指,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在凡夫境界的言说,与根本不存在的言说所指,不可能是契合的。因此,凡夫境界也是不可言说的。所以圣者证悟的真实,是言说无法诠表的,固然不可言说,其实凡夫境界也不可言说。[38]


参见:圣者境界、分别、空性、二时教法、三时教法、遍计所执自性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樱花

第一版:燕子

讨论意见:法和、樱花、韩再湧、梁传旭、破增益、兰心、东辉

资料汇总:念新、晶晶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9.
  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6.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4.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佛法对于我们凡夫境界自以为真实的存在,我们前面说,做了三套分类,三种概括:第一,五蕴 – 色、受、想、行、识;第二,十二处,就是“六根”加“六尘”;这第三种对凡夫境界自以为真实的存在的分类、概括,就是“十八界”,就是把凡夫境界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分成了十八种状态。哪十八种呢?其实它就是“十二处”里边的“眼、耳、鼻、舌、身、意”把它细分了一下,也就是我们的眼睛,具有能够观色的功能,那么它既有这个眼睛的这个器官,但同时这个眼睛的器官上,还得有一个能观色的那个“能观”的功能。那么在“十二处”里边,这个“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它就是把这个器官跟器官上所具有的功能,都用这六个概括了。只不过到了“十八界”,它要把眼睛的这个器官,跟这个眼睛器官上所能具有的那个观色的那个“观”的功能把它分开了,分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识”,就是“认识”的“识”。因此,“十八界”就是把我们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归结为十八种状态。那么那个“六尘” – 外境不变,还是“色、声、香、味、触、法”,因此“十八界”,大家注意排列的顺序,就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身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十八个界,十八种状态。而这十八种状态,十八个界,开头的那个就是“眼界”,“十八界”的最后一个界就是“意识界”。《心经》00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7.
  1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1. 《大乘入楞伽经》卷1〈2 集一切法品(一-三)〉:「世间离[10]生灭,譬如虚空花」(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0b29)[10]:Utpādabhaṅga.
  2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6. 《大乘入楞伽经》卷2:「种种皆如幻,所见不可得。如是种种说,随事而变异;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5b4-6)
  3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