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心
出离心,佛教术语,指基于三世六道轮回的生命观生起的出离生死轮回、寻求解脱、希求涅槃的心。[1]
一个对佛教能够升起真实信仰的人,必须要解决几个基本思想问题,首先是对印度古人三世说的生命轮回的生命观的认同,[2]其次是在认同前者的基础上能够升起对生命轮回的苦的理解,希求涅槃,这样的心在佛教里称之为出离心。[3]出离心是信仰佛教的基础前提。生起出离心的众生又分成了两类。一类众生对现世生命苦的感受极端地厌离,想尽早的断除自我的烦恼,走向涅槃。佛陀给这类众生讲了小乘佛教的法。第二类众生虽然生起了出离心,但是并不急于个人的解脱,而是观天下的众生的苦难为苦难,把一切众生的解脱当做自己的解脱,把度化一切众生走向解脱当作自己修行解脱的路径。这样一种思想的境界、心境的生起,佛教里称之为菩提心。对于有这样心境的众生,佛陀讲了大乘佛教的法。[4]
一、涅槃话题
一个学佛者要解决的第一个思想问题,是对六道轮回的三世说的生命观的认同。如果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可以迈入佛门。[5]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的人,有的人生不起出离心,喜欢轮回、喜欢生死,因此佛陀给这样的众生讲的法就叫做“人天乘”的法。人天乘的法讲“五戒十善”,得“人天果报”。“五戒十善,人天果报”是对“人天乘”法的概括。[6]当一个人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认同了生命的生死的轮回,同时又生起了对现世生命轮回的苦的理解,也就是生起了出离心,这就具备了对佛教生起信仰的思想基础。 一个对佛教能够生起真实信仰的人,首先要建立的就是出离心。生起出离心的人又分成了两类。有一类发起出离心的众生对现世生命苦的感受极端地厌离,想尽早的断除自我的烦恼,走向涅槃,佛陀给这类众生讲了小乘佛法,也就是初时教法。还有一类众生,虽然对现世的生命轮回的苦也极端的认同,生起了出离心,但这类众生并不急于自己个人走向涅槃,不以自己的苦难为苦难,而是观天下的众生的苦难为苦难。不仅仅希求的是自我的解脱,而是希求众生的解脱。而且把一切众生的解脱当做自己的解脱,把度化一切众生走向解脱当作自己修行解脱的路径。这样一种思想的境界,这样一种心境的生起,佛教给了它一个专有名词,就叫做菩提心。一个人不仅生起了出离心,而且还能够生起菩提心,佛陀给这样众生说的法,就叫做大乘佛教的法,包括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7]
从出离生死、希求涅槃的角度来看,初时教法、二时教法、三时教法就是佛陀给出的、适合不同众生的解脱烦恼痛苦、出离生死轮回的三套涅槃解决方案。
二、出离心的境界差异
(一)小乘出离心境界
小乘佛法的修行者执生死轮回为真实,对现实生命的苦极端地厌离,想尽早断除自我的烦恼而走向解脱,希求远离生死轮回的真实的涅槃境界。小乘佛法修行者发起出离心的基础,是对苦乐的感受执以为实,对这样心境的众生,佛陀以初时教法白骨观、不净观等观修方法,通过对苦的重新定义这样一种新的实有见,来对治修行者原本苦乐感受的实有见,以此从情感上巩固修行者的出离心。小乘佛法的修行者在生起了出离心之后,听闻正法,领受轮回无我,证悟人无我,最终证得小乘果位,获得一种清清静静的远离烦恼的境界。
(二)大乘出离心境界
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对现实生命轮回的苦也同样极其认同,但当看到其他众生的苦难,大乘佛法修行者并不急于自己走向涅槃。反而认为帮助其他众生走向涅槃,才是自己摆脱苦难修行的解脱道路,佛陀对这样心境的众生讲了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发起的出离心的基础是如梦观。大乘佛法并不认为生死轮回是真实存在,因此也不认为有真实的苦,大乘佛法告诉众生,苦的原因是无明,凡夫为无明所障,以为心外有物、以为有真实的生死轮回就是苦。灭苦并不是原来真的有苦而被灭除,是了知原本苦不存在,轮回如梦,醒即解脱,自己与众生都是错觉上误以为的存在,通过如梦如幻的自己告诉如梦如幻的众生,众生的本性和众生自以为真实无比的生死轮回都是如梦如幻,这样就可以领受生死轮回原本就是一场错觉,转错觉为正觉,这是大乘佛法解脱的法义。生死轮回都是假的,没有也不需要安立一个生死轮回之外的与生死相待的真涅槃,生死与涅槃不二。
三、佛法修行路径的选择
假如一个人,面对着三乘佛法,认为现在自己只能承当人天乘的法,于是修“五戒十善”,如果这类众生修行过程中,突然间出离心生起了,虽然还发不起菩提心,就可以从人天乘的法进而修小乘的法。如果还能生起菩提心,就可以修大乘的法,也就是摆脱了世俗凡夫那种只渴望轮回、不希求涅槃的这样一种状态,而寻求解脱,这叫做“回俗向圣”。 也有的人,当前能承当的佛法只是小乘法,因为只能认同“三世说”的生命观,只能生起“出离心”但还发不起“菩提心”,修小乘的法。在修小乘法的过程当中,由机缘引发生起了菩提心,改修大乘的法,这叫“回小向大”。佛陀最终的愿望是希望一切众生都修大乘法而成佛。 [8]
要特别强调的是,佛陀三乘佛法,不是每一个学佛者在这一生当中的修行次第。一个已然能发起大乘心、发起菩提心的人,并不是必须先修人天乘的法,再修小乘的法,再进而修大乘的法。一个能够发起菩提心的人,直截了当修大乘法。一个现在只能生起“出离心”的,修小乘法的人,不是先要修人天乘的法进而才能修小乘法。既然已然生起“出离心”,直截了当的修行小乘法。 大乘佛法的两个路径,也就是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之间不存在着次第关系。这只是针对不同众生的根性,佛陀说的不同的法。因此不是要先修二时的法,进而再修三时的法,或者要先修三时的法成就了,再去修行二时的法,没有这样的次第关系。修行佛陀的二时的法,三时的法,这是两个独立的修行路径。[9]
参见:苦集灭道、轮回 涅槃、生命观、大乘、小乘、菩提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灵智妙觉
第一版:法和
讨论意见:法和、破增益、小卒
资料汇总:法和
注释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0.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4-3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6.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