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事识
分别事识,佛教术语,分别事,梵文是vastuprativikalpa,这是一个复合词,分别事识就是非要执凡夫心外有事物的识,这其实就是识的杂染种子的现行。[1]
分别事识,分别事,梵文是vastuprativikalpa,这是一个复合词,vastu就是事物,表示凡夫心外在存在的事物;prativikalpa就是分别,就是在圣者看来,凡夫心外根本没有事物存在,可非要误以为凡夫心外有事物存在的这个误以为。所以分别事识就是非要执凡夫心外有事物的识,这其实就是识的杂染种子的现行。分别事识对应着识的两种生灭中的相的生灭。[2]
一、识的分类
在佛陀三时教法中,识只有一个,就是藏识。只是为了表达阿赖耶识的种种不同功能,才把这唯一的识分成几份来描述。
(一)八分法
把识分为八份,就是八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在识的八分法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称为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为前六识,意识称为第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称为前七识,末那识称为第七识;阿赖耶识称为第八识。
(二)三分法
把识分为三份——心、意、意识。如果把三分法与前面的八分法做个对比,三分法的“心”对应八分法的阿赖耶识;三分法的“意”对应八分法的末那识;三分法的“意识”对应八分法的前六识。
(三)二分法
把识分为两份。《楞伽经》第一品一开始就有一句话,“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这句话其实就是识的二分法,把识分为藏识和转识。如果把这个二分法与八分法做对比,二分法的藏识对应八分法的阿赖耶识,二分法的转识对应八分法的前七识。《楞伽经》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因此,识的二分法也可以分为现识(khyātivijñāna,实叉难陀译为“现识”,菩提流支译为“了别识”,菩提流支在这里翻译得很好。了别识就是指往昔的虚妄分别,在识中熏习下了杂染种子,而这些杂染种还未现行,但是这些种子又都具有着随时现行起分别的功能。了别识对应识的两种生灭的相续的生灭。)与分别事识。比较前面的二分法——藏识与转识,了别识就对应藏识,分别事识就对应转识,只是安立了新的名字,但是新名字的安立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识,理解识的不同功能。转识(pravṛttivijñāna)更侧重于杂染种子现行时ābhāsa的显现,而分别事识更侧重于杂染种子现行时把ābhāsa执为nimitta的分别。[3]
二、了别识与分别事识互为因
《楞伽经》中说,“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佛陀说了别识(现识)与分别事识,这两个识“无异相”,就是没有差别。这就是在表达,其实识只有一个,不要以为有了别识和分别事识这两个不同的识。识只有一个,两个识的名言只是为表达这个识的不同功能。了别识与分别事识是“互为因”的关系,分别事识是了别识的原因,了别识又是分别事识的原因。[4]
(一)了别识以分别事识为因
了别识以何为因,就是对这个包含着未现行而又随时都可以现行的杂染种子的识以何为因的问题,其实就是在问了别识中杂染种子的因是什么。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问杂染种子从何而来。佛陀回答,不思议熏变。不思议,梵文是acintya,cintya就是思维的意思;acintya就是不能思维,就是凡夫不能以思维来理解,就是凡夫不能见。凡夫不能理解的、不能见的就是熏变。熏就是熏习,变就是转变。所以执ābhāsa为nimitta的分别,在阿赖耶识中熏习下了杂染种子。执ābhāsa为nimitta的分别就是分别事识,分别事识的分别结束了,但转变为杂染种子,熏习在了别识中,这就是熏变。因此,了别识的因就是分别事识。
(二)分别事识以了别识为因
分别事识的因,也就是杂染种子现行时会起分别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分别境界;第二,无始戏论习气。
1、分别境界
分别境界,梵文是viṣayavikalpa,viṣaya也译作外境,就是凡夫心外的存在。分别境界就是多生累劫的虚妄分别,在反复的熏习和现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坚固地误以为存在的心外事物。凡夫心外存在着事物,凡夫心外存在着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这种认知在凡夫心中是颠扑不破的、坚不可摧的,这也是学佛的最大障碍。 杂染种子现行时起分别是因为这颗杂染种子,当初就是因为执著心外有事物而种下的。所以这颗杂染种子现行时,是对当初种下这颗种子时,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误认识的展现与强化。因此说,分别境界是分别事识的一个因。 这就是《楞伽经》第一品中“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中的“境界风动”,分别外境是吹起转识,也就是分别事识的波浪的大风。
2、无始戏论习气
戏论,就是津津乐道地以为心外有事物。进而对误以为心外事物的这件事的乐此不疲的寻根问底,更是戏论。比如把老王梦中的老虎当真老虎,是戏论;而非要为原本是老王梦中的老虎,只是由于糊涂误以为的这个真老虎找妈妈,就更是戏论。 习气,就是了别识中未现行的杂染种子。种子未现行时可以叫习气;种子现行时种子只能叫种子,不能叫习气。这就是说无始以来,在了别识中熏习下了杂染种子,是分别事识生起的原因,分别事识的因,就是了别识。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了别识与分别事识互为因,而了别识与分别事识互为因,就是胜义因果。[5]
参见:分别、虚妄分别、八识、了别识、似相、外相、胜义因果、种子熏现模型、眼翳执毛模型。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梁传旭
第一版:梁传旭
讨论意见:樱花、兰心、未Ma、燕子、晶晶
资料汇总:喜子
注释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