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处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十二处,印度哲学术语,梵文āyatana,又称“十二入”、简称“处”,指凡夫对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一种划分方式。

十二处,就是把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分成了十二个状态。[1]这十二处分为两组:第一组,“六根”,也叫“内六处”,即“眼、耳、鼻、舌、身、意”,描述凡夫内在的主观心识活动;第二组,“六尘”,也叫“外六处”,即“色、声、香、味、触、法”,描述凡夫内在主观心识所对应的那个外境。这两组六个合起来就叫“十二处”,即“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和“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所以这十二处,就是对凡夫境界凡夫自以为的一切存在的描述。[2]

佛法里,对于凡夫境界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做了三套分类方式,分别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五蕴是把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分成“色、受、想、行、识”。十八界是把十二处的六根又细分出“六识”,所以十八界就是“六根”、“六识”、“六尘”。《心经》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里观自在菩萨说“空性”中没有“五蕴”,没有“十二处”,没有“十八界”。也就是大乘佛法认为,凡夫境界上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存在,包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都没有。佛说“十二处”的目的是为说“十二处”是空、“十二处”根本不存在。[3]

参见:六根、六尘、五蕴、十八界

词条编写:

第二版:

第一版:破增益

讨论意见:尹雪钰、传旭、樱花、念新、悟缘起、东辉、兰心、燕子

资料汇总:法和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2.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3.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