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假有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名言假有,净名精舍术语,是大乘佛法,二时教法中净名精舍四重二谛中的一条术语。指凡夫境界上一切的事物都根本不存在,只是误以为存在,这个误以为的存在,叫假有;凡夫给这个误以为的存在还要起一个名,这个名,就是名言。名言假有,是第三重二谛的胜义谛。

第三重二谛的世俗谛——缘生性空,性空,就是无自性,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这个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其实就是不存在,无自性就是不存在;缘生,就是无生。所以,凡夫境界上,凡夫心中所呈现的那个存在,实际上是假有,不是真有,是凡夫误以为的有。在佛教中,对这个凡夫误以为的有,给了很多形象的描述、形象的比喻,比如说梦中虎、水中月。也就是这个假有像梦中的老虎一样,梦没有醒来之前,你觉得它很真实,但是,一旦从梦中醒来之后,你才发现其实它根本没有,从来没有,压根就没有过。

这个压根就没有过的存在,凡夫不仅把它误以为是真实,而且还要给这个误以为的存在起名,比如梦中的这个是“老虎”,水中的这个是“月亮”。此时,这个“老虎”、“月亮”的名言暂时算是存在,但名言背后所指的那个对象(假有),是根本就不存在。这就是第三重二谛的胜义谛——名言假有。在第三重二谛中,这个只剩下的“名言”,到了第四重二谛,还会被继续解构到“离言空性”。

一、构建第三重二谛的经典依据

玄奘法师翻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会,第五百五十五卷《随顺品》,佛说,“应观诸法唯有假名所诠表故,随顺般若波罗蜜多。应观诸法唯有言说假施设故,随顺般若波罗蜜多。应观诸法唯假建立无处无时亦无实事可宣说故,随顺般若波罗蜜多。”

经文意思是,若是真实随顺般若波罗蜜多的话,要观世间的诸法,其实它仅仅只是“假名”;要观世间的诸法仅仅是言说的“假施设”;要观世间一切的法,只是一个“假安立”,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亦无实事可宣说”,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事物让你去说。

二、汽车组装车间的例子

大乘佛法如果只讲到四重二谛的前两重二谛,实际上只是前行法,是铺垫,大乘佛法的门还没入,在教理上必须继续深入。那么,可以讲第三重二谛是入大乘佛法的真正的门槛。四重二谛里最大的要害、最难的突破,是第三重二谛。

举个例子,在汽车制造厂的组装车间里,把各处运来的汽车的零部件组装起来,组装到最后,出现了一个我们后来起名叫“车”的这么一个东西,这个组装的过程是个典型的“缘生”的过程。那个后来我们起名叫“车”的东西,它只不过、仅仅就是那些零部件的一个组合。如果你逆着流水线走一趟,把这些零部件拆下来,铺在地上的不就是这么一堆零部件吗?然后,你顺着流水线走一趟,把它组合起来,那就是我们起名叫“车”的东西。

所以,“车”这个东西不过就是零部件的组合,它并没有在零部件之外,又产生了一个这些零部件当中没有的新东西。也就是,我们起名叫“车”的那个东西,并没有真正地产生,只是零部件组装的结果,我们误以为产生了一个新的东西,这个误以为的新的东西,我们还要给它取个名字,中国人就起名叫“车”,美国人就起名叫“Car”。在这个例子中,给误以为的新东西取名字的这个名言“车”,姑且暂时算是有,但是这个名字底下所指的那个“事物”,决定是没有,只是凡夫误以为它有,“假有”。

汽车制造厂组装车间这个例子,是“名言假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二时教法当中,这个例子是最重要的,这是以佛陀二时教法进入大乘佛法的门槛。也就是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个例子、这个比喻,那么你就入门了,否则你永远在大乘佛法门外徘徊。

参见:四重二谛、世俗谛、胜义谛、缘生性空、离言空性、解构、名言

词条编写:

第二版:

第一版:樱花

讨论意见:尹雪钰、梁传旭、念新、燕子、晶晶、喜子、慧智兰心

资料汇总: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