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所现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唯心所现,佛教术语,梵文svacittadṛśyamātra,意思是“只有心自己的显现”。这是佛陀三时教法教理体系的一个词语,与“境界自心现”是同义词,是三时教法的核心词汇之一。自编佛陀在三时教法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个道理,目的就是要让众生能够很好地知道“唯心所现”这样一个义理,[1]也可以表达为境界自心现。

这里的“唯”,梵文是mātra,意思是只有,唯有,仅有。“唯心”是一种肯定的表达,表明“只是心或只有心”。自编这里的“心”,梵文是citta,表示精神活动。[2]这里的“现”,梵文是dṛśya,是显现的意思。[3]

佛陀三时教法说,境界唯心所现。自编境界,梵文是gocara ,这个词也译为“行处”,意思是行走到的地方,也就是心行走到的地方。因此这个境界,这个行处,就是心的行处,心的所到之处。[4]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点,“唯心所现”,境界只是心自已的显现,圣者能见的凡夫心不是显现出了心外的事物,而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事物,可凡夫却非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圣者心显现佛陀亲证的真实性——真如。 [5]

一、心

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工作叫作“判教”[6],《解深密经》中,就有佛陀印可的判教,称为“三时判教”,也就是在《解深密经》里边,把佛陀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起名叫作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7]那么在初时、二时、三时教法里,“心”这个名言,分别有不同的含义。在佛陀三时教法里,立足圣者境表达的“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自编

凡夫跟圣者怎么区分呢?大乘佛法,把一个众生从凡夫到最后成佛整个的修行历程,其中的一种划分方法,是分成了五个阶段,分别起名叫做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其中见道位是第一个关键点、第一个转折点,是第一个分水岭。也就是见道之前是一种特征,见道之后是截然另外一种特征。见道位之前就是凡夫,他的心就是凡夫心;见道位之后,就是圣者,他的心就是圣者心。[8]

但是要注意,这里的凡夫心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的凡夫心,不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讲的凡夫心。换句话说,在三时教法里的凡夫心,不是我们这些凡夫当下自己所能感知到的此时此刻的这个心的活动。在三时教法里的凡夫心,也只是圣者才能见,凡夫境界的凡夫见不到也感知不到圣者境界的凡夫心,这一点非常重要。[9]这个凡夫心在三时教法的经典里也被叫作“识”,对应的梵文就是vijñāna。[10]这里的圣者心,同样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表述的,立足于凡夫境界,在凡夫境界根本无法领受、测度圣者心。[11]这个圣者心,在三时教法的经典里也被叫作“智”,智是圣者心,梵文是jñāna。[12]

二、唯心所现的两重含义

“唯心所现”的第一重含义:当境界是指凡夫心的行处,就是这个境界是凡夫依靠感官,依靠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心外的世界,比如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它们无非都是凡夫心的显现而已,并不是心外真的有真实的世界的存在。可是,凡夫无明所障,非把佛陀认为只是心的显现,并不是独立于心,在心外真实存在的这些事物,坚定不移地认为这是心外的真实存在,而且死死地执著着这个世界不放手。凡夫犯的这个错误,佛教里给了一个专有的名词叫“增益”。[13]针对凡夫“增益”的这个错误,佛陀讲“唯心所现”。也就是凡夫自以为真实存在的世界,其实仅仅只是凡夫心,心自已的显现而已,并没有真的显现出来真实的世界,显现的只是误以为有真实世界的错觉——唯识无境。因此,这就是在纠正凡夫增益的错误,破增益。[14]

“唯心所现”的第二重含义:当境界是指圣者心的行处,就是佛陀亲证的真实性——真如。真如,是圣者心的显现。对于凡夫而言,真如是凡夫靠着凡夫的感官所感知不到的。既然感知不到,那凡夫就不承认有佛陀亲证的真正真实性的存在;不仅不承认,而且还生起诽谤,说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真如,不存在。那么,佛陀看凡夫除了增益的错误之外,还犯了第二个错误,就是不承认圣者、佛陀有亲证的真实性,也就是把真实性在凡夫心中给丢掉了,因此把这个错误起名叫“损减”。[15]针对凡夫“损减”的错误,佛陀讲“唯心所现”,就是纠正凡夫损减的错误,讲圣者有真实性可见、可证,而且能见、能证的心与真如不分离、不二。这就是补损减。[16]

因此“唯心所现”的两重含义就是佛陀在纠正凡夫增益和损减的这两个错误,纠正这两个错误,就叫破增益和补损减。其实整个佛法无非就是讲两件事情——破增益和补损减,没有第三件事情。[17]

三、心自性法门

“唯心所现”,不管凡夫境界还是圣者境界,都是心自已的显现。因此佛法的根本的法门就是“心自性的法门”,这个法门有四个特点:第一,无我;第二,离见,就是远离一切的凡夫见解;第三,离垢,远离污垢;第四,证智之所知,就是佛陀的自内证的境界。也就是“心自性法门”的四个特点是:无我、离见、离垢、是佛陀内证的法。[18]

参见:心、凡夫心、圣者心、增益、损减、破增益、补损减、五位三阶段、凡夫境界、圣者境界、真如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樱花

第一版:樱花

讨论意见:宏瑞

资料汇总:德知蓉

注释

  1. 改编自“也就是佛陀给我们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他的目的是什么?他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这些凡夫、这些众生能够很好地知道“境界自心现”这样一个义理。”楞伽经导读 005
  2. 楞伽经导读 007
  3. 楞伽经导读 005
  4. 改编自“境界,实叉难陀在这里翻译境界,它对应的梵文词是gocara。gocara这个词,实叉难陀译作境界,其他有的翻译家译作“行处”,行就是行走的行,处就是处所的处,行处就是行走到的地方;那么,谁行走到的地方呢?是心行走到的地方。所以,这个境界、这个行处是心的行处。说的通俗点,就是心的所到之处。”楞伽经导读 005
  5. 改编自楞伽经导读 005
  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 楞伽经导读 005
  9. 改编自““境界自心现”这个“心”,还代表凡夫心,但是这个凡夫心,在《楞伽经》中,在三时教法当中,它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的凡夫心,不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讲的凡夫心。说的通俗一点,在三时教法,在《楞伽经》当中所说的凡夫心,不是我们这些凡夫当下自己所能感知到的此时此刻的这个心的活动。在三时教法里,佛陀讲凡夫心,他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讲,什么意思?也就是在三时教法里边,在《楞伽经》里边,所谓的凡夫心也只是圣者才能见。注意三时教法的凡夫心是圣者能见,它不是我们当下凡夫自己所见的自己的这个凡夫的心,这一点非常重要。”楞伽经导读 008
  10. 我们首先说这个“识”,前边我们讲“境界自心现”的时候,反复强调这个“心”既代表凡夫心,也代表圣者心。而上一讲又讲到,说在《楞伽经》当中给这个圣者心又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智”,对应的梵文就是jñāna。那我现在要说这个凡夫心,在《楞伽经》当中也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就叫作“识”,对应的梵文就是vijñāna。楞伽经导读 009
  11. “说“境界自心现”,在《楞伽经》当中的这个“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当然圣者心固然只能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讲述,立足于凡夫境界,在凡夫境界根本无法领受、测度圣者的心,这个没有问题。”楞伽经导读 008
  12. “前边我们讲“境界自心现”的时候,反复强调这个“心”既代表凡夫心,也代表圣者心。而上一讲又讲到,说在《楞伽经》当中给这个圣者心又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智”,对应的梵文就是jñāna。”楞伽经导读 009
  13. 改编自楞伽经导读 006
  14. 改编自楞伽经导读 006
  15. 改编自楞伽经导读 006
  16. 楞伽经导读 006
  17. 楞伽经导读 006
  18. 改编自““心自性法藏”,就是“心自性的法门”。大家记得前面我们讲“境界自心现”,不管凡夫境界还是圣者境界,都是自心的显现。所以佛法的根本的法门就是“心自性的法门”,那么这个法门有什么特点呢?第一,无我;第二,离见,就是远离一切的凡夫见解;离垢,远离污垢。“证智之所知”,就是是佛陀的自内证的境界。好,总结一下这个偈颂,就是罗婆那王说,现在请您给我们说一说心自性的法门,这个法门有四个特点:无我、离见、离垢、是佛陀内证的法。”楞伽经导读 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