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大误区
唯识三大误区,净名精舍术语,指千百年来唯识学人对唯识存在着理解上的三大误区。
唯识三大误区:
第一、 唯识唯的是第六意识。—错!唯识唯的是阿赖耶识,是了别识。
第二、 阿赖耶识是轮回的主体。—错!阿赖耶识不是轮回的主体,佛说阿赖耶识恰恰是解构轮回。
第三、 阿赖耶识显现出了世界。—错!只是显现出了凡夫误以为有世界的“错觉”(虚妄分别)[1]
一、唯识的法义
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2]直接安立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以唯识解构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误认识,成就圣者的无分别智。[3]
三时教法中解构凡夫境界的抓手就是分别,因为分别是凡夫的基本特征,凡夫一定分别,只要分别就一定是凡夫。因此把凡夫的分别解构了,就是把凡夫境界解构了。在三时教法里边,解构的工具、方法就是唯识——只有心识,没有外境。用唯识的方法解构分别,把分别的凡夫用唯识解构为无分别的圣者,这就是三时教法的基本理论与修行路径。[4]
(一)唯识的第一重含义
就是唯识无境,只有内在的心识,没有心识之外的事物。[5]唯识无境浓缩一下,用两个字来表达,就是唯识——只有心识,梵文就是vijñānamātra。[6]其实唯识就是在解构凡夫的分别。[7]
(二)唯识的第二重含义
佛陀安立了阿赖耶识,以种子熏现和眼翳执毛为比喻,想告诉我们,凡夫以为的心外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心外事物不存在而凡夫误以为心外事物存在的错觉,就是虚妄分别。就是想告诉我们凡夫世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个道理可以用三个字来表达,叫作唯分别,也可以表达为唯了别,对应的梵文词是vijñaptimātra。这个梵文词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唯分别或者唯了别。但是在汉传佛教的历史上,千百年来,在绝大多数情形下,译师们也把这个词翻译成唯识,因此就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唯识的第二重含义。这一重唯识的含义就是要表达凡夫境界就是虚妄分别,凡夫境界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不折不扣的错觉。因此必须得转,转识成智。[8]
二、唯识误区之一
误区之一,唯识唯的是第六意识。——错!唯识唯的是阿赖耶识,是了别识。[9]
佛陀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因此,在二时教法里,讲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叫作外境,这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不仅如此,二时教法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心,这也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因此在二时教法里,不仅要空六尘的外境,同时也要空六识的心识,这在佛陀二时教法里叫作“心境俱空”,这是二时教法的特点。[10]
三时教法讲唯识,强调这个识只有一个阿赖耶识,也叫藏识。为了表达这个识的种种功能,可以把这一个识分成几个识来表达。而把识分成八份,就叫作识的“八分法”。[11]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称为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为前六识,意识称为第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称为前七识,末那识称为第七识;阿赖耶识称为第八识。[12]
三时教法里的六识,不同于二时教法里的六识。在二时教法里,六识是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的心,是属于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因此要空。在三时教法里,六识是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六识就是阿赖耶识。六识与阿赖耶识的关系是海浪与大海的关系。所以在三时教法里的六识不能空,要转。[13]
在佛陀的三时教法里边,如果说空只能空外境,就是空那个毛。但是没有毛,而凡夫非误以为有毛,造成凡夫误以为有毛的这个机制——阿赖耶识不能空。[14]唯识学人要理直气壮地坚持阿赖耶识不能空,这不是唯识的水平低,这是唯识的特点,是唯识的殊胜。[15]
三、唯识误区之二
误区之二,阿赖耶识是轮回的主体。——错!阿赖耶识不是轮回的主体,佛说阿赖耶识恰恰是解构轮回。[16]
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解构凡夫境界,是解构凡夫自以为轮回所在的世界。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想告诉众生,轮回只是一场错觉,转错觉为正觉就解脱。绝不可把用来解构轮回的阿赖耶识,当作轮回主体来坚固轮回。[17]
佛陀在《解深密经》里说,阿赖耶识这个法义,“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就是佛说,阿赖耶识的法义,我不对傻子说,怕傻子听了以后,把阿赖耶识执著为轮回的我。[18]
佛陀说,其实生命轮回中的身体和轮回的世界,都是“阿赖耶心识”的妄想分别的显现,根本就没有轮回的身体和轮回世界的真实存在。凡夫以为的轮回,只是心识上的轮回,只是圣者能见的心识上的杂染种子的刹那现行和未现行杂染种子次第相续的变异。如同河水的流淌,如同种子的发芽生长,如同灯焰的飘忽,如同迅风的吹动,如同浮云的翻卷。这心识上的轮回中,没有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主体。[19]
《大乘入楞伽经》中偈颂:“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妄分别,诸圣离有无”。[20]凡夫以为生死轮回是真实存在的,佛陀为度化众生,才方便安立了与有为法生死轮回相待的无为法涅槃,以涅槃对治生死。但是凡夫和声闻就执生死与涅槃为二,这是愚夫的分别。而大乘圣者的涅槃,是远离“有无”二边的,是证生死与涅槃不二的。[21]
四、唯识误区之三
误区之三,阿赖耶识显现出了世界。——错!只是显现出了凡夫误以为有世界的“错觉”(虚妄分别)[22]
认为阿赖耶识种子现行出了凡夫心外世界,认为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是阿赖耶识种子现行出来的。明明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要解构凡夫心外世界,明明是要告诉凡夫心外世界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凡夫心外世界不存在,却非误以为心外世界存在的错觉。可是千百年来,无数的唯识学人,不仅没有按照佛陀的教诲,解构凡夫心外世界,反而给凡夫心外世界的存在,找到了存在的依据。凡夫心外世界哪来的?阿赖耶识种子现行出来的,这就南辕北辙了。[23]
始终坚持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只是现行不是现物,只是现行出了心外没有事物,而非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始终坚持唯识无境,凡夫心外一无所有,这才是真实的了义佛法。[24]
唯识,就是只有心识,没有外境,唯识无境;唯识,就是只有虚妄分别,没有分别的心外境界,这就是“一切法不生”。[25]
有人认为唯识不是“唯识无境”,认为唯识是“境不离识”,就是认为凡夫心外境界是存在的,只不过这心外境界离不开心识。怎么离不开呢?就是认为心外境界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出来的,就是认为心识能够生出心外的万事万物。这就不是“一切法不生”,这就是宣说相似佛法,甚至是堕入外道见。[26]
一切法不生,就是一切法压根就没有产生过,这是自内证圣智行处,不是愚痴凡夫执著所取、能取这“二取”的分别自性境界。[27]
理解不理解“一切法不生”,接受不接受“一切法不生”,是鉴别一个人是否是真正认同了大乘佛法根本见地的标准,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是真正跨入了大乘佛法门径的判据。[28]
参见:唯了别、显现,虚妄分别,种子熏现模型,眼翳执毛模型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双闪
第一版:时雨普洽
讨论意见:樱花、梁传旭、晶晶
资料汇总:未Ma
注释
- ↑ 净名学修纲要,五(一)4.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净名学修纲要,五(一)4.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净名学修纲要,五(一)4.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大乘入楞伽經》卷2:「虛空及涅槃, 滅二亦如是; 愚夫妄分別, 諸聖離有無。」(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9a28-29)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净名学修纲要,五(一)4.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