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佛教术语,也叫做“通愿”、“共愿”,指四个宏大的誓愿,是修行大乘佛法、誓愿成就无上菩提的众生都要发的愿。四弘誓愿的内容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对于大乘佛教来说,修行的要害就是发菩提心——“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世俗谛菩提心”根本的愿心即通愿或者共愿就是“四弘誓愿”。[1]
一、 四弘誓愿内容阐述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众生无边誓愿度”,指一个发大乘心的人,按照《金刚经》经文:“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众生虽是“无边”,但是“我”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2]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烦恼无尽誓愿断”,这里的“烦恼”,作为一个大乘的菩萨,它不仅仅指自己的烦恼,而是指一切众生的烦恼,“我”的修行就是要断除一切众生的烦恼。[3]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法门无量誓愿学”,因为众生的根性的差别,佛陀为了度众生,说了种种的法门。一个发大乘心的菩萨,要度一切众生,就必须“无量的法门”都要学,才有度无边众生的可能。因此,一个大乘佛法的修行者,时刻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4]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经过修行,要度一切众生成就无上的佛道。[5]只有佛法才能令众生究竟解脱,佛法是无上法,最高的法。
以上四条内容就是大乘佛法“世俗谛菩提心”的根本愿心,也就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人、誓愿成就无上菩提的众生都要发的愿,是“通愿”、“共愿”。
二、《金刚般若论》论述
由世亲菩萨所著无著菩萨释的《金刚般若论》第4偈颂“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满。”(No. 1511 [6])该偈颂也是对“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做出的一种解读。这句偈颂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菩萨有四种深利益菩提心,就能安住在大乘中,因为此深心功德满足,这四种心就是广心、第一心、常心、不颠倒心。而“四弘誓愿”则是从“广大、第一、常”的角度对“世俗谛菩提心”做出的更具体的阐述。
(一)广心
广心,是指广大无边的心量,即四弘誓愿中的“众生无边誓愿度”和“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发心学习无量无边的法门,目的是度一切无量无边的根性差异的众生。根据尹老师《金刚般若论》讲解自己编写
(二)第一心
第一心,是指无上成佛的心。即四弘誓愿中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和“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发愿令一切众生,断除一切烦恼,获得究竟解脱,成就无上佛道的心。根据尹老师《金刚般若论》讲解自己编写
(三)常心
常心,是指永恒不息的度众生的心。常心不舍离众生,把一切众生视为如同己身,众生的烦恼就是自己烦恼,誓愿断除,一切众生的解脱就是己身的解脱。根据尹老师《金刚般若论》讲解自己编写
(四)其心不颠倒
不颠倒心,就是树立正见,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根据尹老师《金刚般若论》讲解自己编写
广心、第一心、常心是世俗谛菩提心,是随顺众生。不颠倒心是胜义谛菩提心,是随顺真实。前三种心也就是世俗谛菩提心能够圆满的发起,一定要基于胜义谛菩提心的发起。
三、别愿
“世俗谛菩提心”还有“别愿”,就是具体到不同的修行者,除了要发“四弘誓愿”这样的“共愿”之外,还要发自己的、区别于其他众生的“愿”,叫做“别愿”。【07】如释迦牟尼佛在因位发的五百大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和药师佛的“十二愿”,即是“别愿”。从“别愿”的角度来说,真正的修行阿弥陀佛的法门,就是把阿弥陀佛的“别愿”当作自己的愿心,去发愿、行愿,这才是真修阿弥陀佛的法门。一个发了大乘心的菩萨,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过程,其实就是在因地不断的发愿、行愿,最终直至誓愿圆满成就佛果。自己编写
参见:胜义谛菩提心、世俗谛菩提心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二慧
第一版:二慧
讨论意见:兰心
资料汇总:德知蓉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