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大修行
四种大修行,净名精舍术语,指菩萨们成就了这四种法,就成为大修行者。第一,观察自心所现。第二,远离生住灭见。第三,善知外法无性。第四,专求自证圣智。菩萨们成就了这四种法,就成为大修行者。[1]
《大乘入楞伽经》卷2:佛言:“大慧!菩萨摩诃萨具四种法成大修行。何者为四?谓:观察自心所现故,远离生住灭见故,善知外法无性故,专求自证圣智故。若诸菩萨成此四法,则得名为大修行者。”[2]
一、观察自心所现:梵文Svacittadṛśyavibhāvanatayā,
(一)《大乘入楞伽经》卷2:“云何观察自心所现?谓观三界唯是自心,离我我所,无动作无来去,无始执着过习所熏,三界种种色行名言系缚身资所住分别随入之所显现,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自心所现。”[3]善于观察“自心所现”,应该这样观察,凡夫误以为在其中生死轮回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三界其实只是自心,根本没有我和我所。没有作用,没有来去,也就是没有真实的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观察凡夫都执著于无始戏论所熏的恶劣习气,凡夫都系缚于三界种种的色法和名言,凡夫都随逐于身体、资财和住处等境界的妄想。所谓凡夫境界只不过是显现与分别。这就是菩萨善于观察自心所现。 [4]
(二)观察自心所现,这是经历佛法闻思的资粮位众生和加行位众生的观修法,是最基础的观修法。这个观察自心所现的观修法。其实就是“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就是在破增益。观察三界皆是自心所现,因此即便是在北京、上海、纽约、巴黎,只要观察北京、上海、纽约、巴黎是“自心所现”,这就是修行,这就是大修行。如果住在山洞里,却依然感知山洞是心外的真实存在,虽然这种住山洞的形式特像是修行,其实也不是修行。 [5]
(三)在修观察“自心所现”时,就是怎么观都是心外事物是离心的存在,怎么也生不起“自心所现”的观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资粮位的修行者,正法的闻思不够。只有通过大量闻思正法的行为,在阿赖耶识中熏习下的种子足够多,势力足够大,这时“自心所现”的观行才会容易生起。这就是作为资粮位众生,首先要诵经闻法,思维其义的必要性。[6]
二、远离生、住、灭见,梵文cotpādasthitibhaṅgadṛṣṭivivarjanatayā,
《大乘入楞伽经》卷2:“大慧!云何得离生住灭见?所谓观一切法如幻梦生,自他及俱皆不生故,随自心量之所现故,见外物无有故,见诸识不起故,及众缘无积故,分别因缘起三界故。如是观时,若内若外一切诸法皆不可得,知无体实远离生见,证如幻性,即时逮得无生法忍,住第八地,了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境,转所依止获意生身。”[7]
(一)佛陀继续说,大慧呀,怎样才是远离生、住、灭见呢?就是观一切事物的形色的生起,如同幻和梦,其实根本就没有生起,观一切事物既不自生、不他生,也不自他共生。由于随顺唯自心,由于观见心外事物不存在,也就现见了诸识并未生起事物;现见了众缘并未积集出事物,就是缘起无生。因此,也就现见了三界无非是藏识缘起的虚妄分别而已。“诸识不起,众缘无积”,这八个字很重要。理解了这八个字,就理解了佛陀正法,否则就会堕入相似法,甚至是外道见。[8]“诸识不起,众缘无积”。通过眼翳执毛模型,可以很好地理解“诸识不起”;通过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课程中,汽车制造厂组装车间的例子,可以很好地理解“众缘无积”。“诸识不起,众缘无积”是领受大乘佛法法义的最关键的一道坎儿,也是很难迈过的一道坎儿。[9]
(二)“如是观时,若内若外一切诸法皆不可得,知无体实远离生见,证如幻性,即时逮得无生法忍,”佛陀说以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一切法无自性,也就远离了认为一切法有“生”的见解。在灭除“生”的见解之上,也就自然通达了一切法的如幻性,进而获得“无生法忍”。这里远离的是生见,远离的是生、住、灭见。这个“见”字很重要,有人说凡夫境界是生灭的,圣者境界是无生无灭的。我们要远离生灭的凡夫境界,去证悟无生无灭的圣者境界,这就是远离生住灭见。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因为在佛陀三时了义教法中,凡夫境界压根无生,当然无灭。“世间离生灭,譬如虚空花”。所谓的凡夫境界,在圣者看来,从来就是没有“生”也没有“灭”。所以,要远离的不是生灭的凡夫境界,根本没有生灭的凡夫境界,何谈远离?要远离的是凡夫境界根本没有“生”也没有“灭”,却误以为凡夫境界有生灭的错误认识。这个错误认识就是“见”,就是“虚妄分别”。因此,要远离的就是这个误以为凡夫境界有生住灭的邪见,远离的是“见”,这是关键点。[10]
(三)远离生住灭见的观修,就是“转染成净”的过程,就是见道之后初地到七地的行持。以持续的远离生、住、灭见的观修,熏习清净种子。往昔虚妄分别熏习下的杂染种子,不断被清净种子替换,以至于杂染种子全部消失,也就是阿赖耶识的相续的生、住、灭的消失。这时就会从七地登上八地,证无生法忍。注意这里的“无生”是两重无生。[11]
(四)“住第八地,了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境,转所依止获意生身。”佛陀说证无生法忍,登菩萨第八地,那就超越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名言境界,从依止杂染转为依止清净,获得“意生身”。
三、善知外法无性: 梵文bāhyabhāvābhāvopalakṣaṇatayā,
《大乘入楞伽经》卷2:“大慧!云何观察外法无性?谓观察一切法,如阳焰、如梦境、如毛轮,无始戏论种种执着,虚妄恶习为其因故,”[12]实叉难陀译为“观察外法无性”,在前面的经文中,实叉难陀译为“善知外法无性”。这里的“观察”和“善知”对应的是同一个梵文词upalakṣaṇa,这个词译“善知”比译“观察”更准确。在这句经文里,还有实叉难陀译“所谓观察一切法如阳焰,如梦境,如毛轮”。这里的“观察”,梵文是saṃpaśya,有些翻译家把这个词译为“正观”,是指见道后登地菩萨的无分别的“观”。这要区别于前边经文中,“观察自心所现”的“观察”。“观察自心所现”的“观察”的梵文是vibhāvana,有些翻译家译为“分别观”或“善分别”,是指见道前资粮位和加行位的凡夫的“观”。所以,“观察自心所现”是资粮位和加行位的观修;“善知外法无性”,是见道之后的观修。佛陀说,大慧呀,怎样才是善知外法无性呢?一切事物如同阳焰、梦境和毛轮。要正观一切事物的自性,都是执著种种无始戏论,依恶劣虚妄习气成熟为因。[13]
心外的一切法都无自性,事物的存在就是自性的存在,无自性就是不真实,就是不存在。没有无自性的存在。善于观察了知心外一切事物都无自性,就是观察事物没有真实的存在性。观察外法无性,就是观察世间一切的法如阳炎、如梦境、如毛轮,看着有而实际没有,要观察思考这件事的原因,是因为无始以来的戏论、种种执着,虚妄恶习。比如毛轮,是生病的眼睛显现的影,根本没毛,非误以为眼睛外有毛,进而追寻毛产生的原因,这就叫戏论、执著。这些错误认识继续熏习下阿赖耶识种子,就成为未来以为心外有毛轮的因。这个因不是给心外的毛找的因,是给没有毛而凡夫误以为心外有毛的错觉,这个错误认识找到因了。这个错误的因是原来就没毛,误以为心外有毛的这些错误认识熏下的种子,等显现的时候就会觉得心外好像有毛。显现的不是毛,显现的是没毛而误以为心外有毛的错觉——虚妄分别。所以要观察错觉的原因是无始以来的戏论、执著和虚妄恶习。
四、专求自证圣智:梵文svapratyātmāryajñānādhigamābhilakṣaṇatayā,
《大乘入楞伽經》卷2:“如是观察一切法时,即是专求自证圣智。”[14]佛陀继续说,就是这样正观一切心外事物都无自性时,就是在努力追求自证圣智的境界。为什么要专求自证圣智呢?因为圣智才能攀缘真如;因为圣智才能亲证真实性。[15]
因此,观察自心所现,远离生、住、灭见和善知外法无性,这三大修行重点在破增益;专求自证圣智这个修行的目的是补损减。显然破增益是重头戏。[16]佛陀讲了四种观修法。作为资粮位众生,要观察三界唯是自心所现,而障碍着凡夫观察自心所现的,是无始以来执著心外有事物存在的这个根深蒂固地虚妄分别。即使学了佛,成为佛教徒了,依然还会想尽办法,为维护自己的这个错误认识找各种理由。明明佛陀说“诸识不起”,可佛教徒们非要说阿赖耶识现行出了心外事物;明明佛陀说“众缘无积”,可佛教徒们非要说众缘和合产生出了新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颠倒邪见找借口进行辩护。这里大慧菩萨请佛陀讲一切法的“因缘相”,就是请佛陀讲无明众生是怎样执著因缘而生起万法的相。正是执著因缘生法,则堕有无之见,才会纠结于诸法,是渐生还是顿生的戏论。[17]
参见:了境如幻、自心所现、世间离生灭、破增益、补损减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时雨普洽
第一版:时雨普洽
讨论意见:梁传旭、晶晶、念新、未Ma
资料汇总:未Ma
注释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2讲.https://https://m.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大乘入楞伽经》卷2:「佛言:「大慧!菩萨摩诃萨具四种法成大修行。何者为四?谓:[15]观察自心所现故,[16]远离生住灭见故,[17]善知外法无性故,[18]专求自证圣智故。若诸菩萨成此四法,则得名为大修行者。」(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9c5-9)[15]:Svacittadṛśyavibhāvanatā.[16]:Utpādasthitibhaṅgadṛṣṭivivarjanatā.[17]:Bāhyabhāvābhāvopalakṣaṇatā.[18]:Svapratyātmāryajñānādhigamābhiakṣaṇatā.
- ↑ 《大乘入楞伽经》卷2:「云何观察自心所现?谓观三界唯是自心,离我我所,无动作无来去,无始执着过习所熏,三界种种色行名言系缚身资所住分别随入之所显现,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自心所现。」(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9c9-13)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大乘入楞伽经》卷2:“大慧!云何得离生住灭见?所谓观一切法如幻梦生,自他及俱皆不生故,随自心量之所现故,见外物无有故,见诸识不起故,及众缘无积故,分别因缘起三界故。如是观时,若内若外一切诸法皆不可得,知无体实远离生见,证如幻性,即时逮得无生法忍,住第八地,了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境,转所依止获意生身。”(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9c13-21)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大乘入楞伽经》卷2:「大慧!云何观察外法无性?谓观察一切法,如阳焰、如梦境、如毛轮,无始戏论种种执着,虚妄恶习为其因故,」(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p. 599c29-600a3)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大乘入楞伽經》卷2:「如是觀察一切法時,即是專求自證聖智。」(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600a3-4)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