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四谛,佛教术语,梵文 catur-vidhaṃ satyam,“苦、集、灭、道”,在佛教里叫做“四谛”,“谛”就是道理。[1]初时教法讲四谛,讲无我,只讨论人我,没讨论法我。[2]

《解深密经》中说,初时教法是佛陀“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就是初时教法是讲给发小乘心的众生听的,讲的内容是苦、集、灭、道四谛法。这个法“虽是甚奇,甚为稀有”,但此初时教法“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注意这8个字,“有上有容,是未了义”。初时教法之上有比它更究竟的法,初时教法不了义。[3]佛陀为声闻乘种性众生说法的核心,就是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对于这四圣谛的修行,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4] 佛陀证道以后,在人间讲的第一堂课就是这“四谛”——“苦、集、灭、道”。《心经》里,佛陀说“无苦集灭道”,佛陀把自己说的法否定了。所以,在空性中,没有“十二缘起”,也没有“四谛”。[5]

一、四谛详解

苦谛,众生生死轮回不已的这个生命的轮回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苦。“苦谛”讲苦之相,所以,佛陀讲“苦谛”的时候,掰开了、揉碎了,描述我们生命当中的种种的苦难,告诉我们轮回是苦的。[6] “苦谛者,所谓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五受阴苦”(也叫五蕴炽盛苦)。[7]

佛陀讲苦的目的是引导众生生起出离心,走向解脱。天道众生福报最大,很难生起出离心;恶道众生以受苦为主,地狱道众生受苦不断,饿鬼道众生以吃饱为乐,畜生道众生以生存为目标,很难生起出离心。六道众生中,只有人道众生苦乐参半,有苦,能生起出离心,而这种苦又不至于严重到无法修行。

乐为苦之因:

(1)六道中天道众生寿命最长,福报最大,享乐最多,当寿尽时天人仍然要感受轮回之苦。“诸比丘,即乐于有,喜于有及悦于有的天人。若对他们说有之灭的法时,则心不踊跃、不欢欣、不安心、不信解。”“生命与身体,苦受与乐受,只是一心相应,刹那迅速而灭。纵使存续了八万四千小劫的诸天,也不得二心生存于一起。此世的死者或生者的诸蕴,一旦灭去不转生是同样的。” [8]

(2)小乘及外道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获得的定境会带来喜乐感受,而对于大乘修行者而言这种乐就是毒品,是导致大乘修行者退转的重要原因。“由于无智,把轮回之苦作为乐想,开始作苦之因的三种行。由于无智,开始作此苦的因和爱的工具的行,却思惟为乐之因。” “苦者求乐,乐者求更多的乐。舍则寂静,所以说是乐。”“瑜伽行者便放弃了自己的根本业处而只坐享光明之乐了。”“乐是观的乐。即于此时,于他生起流通于全身的极胜妙之乐” “如果诸行是乐,则乐是可以了解的,但是苦而误认为是乐,所以彼等诸行是由生灭所逼恼之义为苦,以成己而无之义为无常,以不自在之义为无我。”[9]

“集”就是苦的因。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的苦呢?是“无明”。因为你糊涂,你的一切的行为都是背离世界真相的。比如说,根本无我,我们非认为有个“我”,所以你才去“受”、才去“爱”、才去“取”,才造业,这个“业”就一定感生后“有”。所以,“集”就是“苦”的因,“苦”的因就是“无明”。[10]

“灭”就是我们把造成我们“苦”的因消灭了,“无明尽”了。因此,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不轮回的生命解脱的境界,这就是“涅槃”。“灭”就是涅槃。[11]

“道”就是我们获得“灭”的那个方法,那个过程,我们形象地讲,叫做“修道”。我们获得涅槃,是需要艰辛的努力的修行的过程的,这个修行的过程的法就叫“道”。[12]

二、四谛与三转法轮

《维摩诘经》中说“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 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的时候,也就是讲“四谛法”的时候,佛陀讲“四谛法”也是分“三转”而说,叫示转、劝转和证转。这里的“三转法轮”,是讲佛陀在“初时教法”讲“四谛法”时候的“三转法轮”,也就是佛陀在鹿野苑“三转法轮”,要告诉众生,你要出离生死,获得清净的解脱,那些天人听法可以作为见证。佛、法、僧三宝,于是在我们凡夫的世间显现了。[13]

三、维摩诘说四谛

《维摩诘经》中说“不见四谛,非不见谛”就是不见四圣谛——苦集灭道四圣谛,不见四圣谛,也不是不见四圣谛,为什么?“见”与“非见”是二,要不二。[14]

《维摩诘经》中说“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就是不欺狂世间的众生的缘故,那四谛法就是道场。这里的谛就可以理解为“苦集灭道”这四谛。[15]

《维摩诘经》中说“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如果你还认为,你是在苦集灭道这四谛上求取佛法,那是戏论,那不是真正求取大乘佛法。因为,在小乘佛法的修行心中,他是有真实的苦集灭道之求,而大乘佛法一切皆空啊。大乘佛法不在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三界当中求;不在执着于佛、法、僧中求;不在四谛上求。为什么?因为,一切法是空。 [16]

参见:四谛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周二组(般若)

第一版:晶晶

讨论意见:

资料汇总:宏瑞、喜子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2.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7. CBETA 2021.Q3, T01, no. 7, p. 195b17-c4
  8. 《清净道论》P594,645
  9. 《清净道论》P546,588,653,655,648
  10.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1.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2.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3.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00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4.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01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5.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01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03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