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者心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圣者心,净名精舍专业术语,梵文无,见道登地以上圣者的心。

一、三时教法的“心”

三时教法的“心”既代表凡夫心也代表圣者心,三时教法的“心”是唯见道登地以上的圣者能见,非凡夫臆度之所能知。凡夫心和圣者心只是心的两种不同状态,凡夫心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是糊涂的;基于对凡夫心认知模式的否定角度来表达,佛说圣者心是一种“不分离”的认知模式。指的是“能与所”的不分离,就是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物”的不分离,是无分别的,这种认知模式就是圣者心。

三时教法中的“心”分 “识”与 “智”,“识”与 “智”都可以叫做 “心”,“识”也称阿赖耶识、藏识或凡夫心,“智”称为正智或圣者心。从三时教法的三自性中的依他起自性角度理解,依他起自性分杂染和清净两部分,杂染部分是“识”,清净部分是“智”,从“识”转变为“智”,叫做“转识成智”,就是从凡夫心转为圣者心。佛陀在三时教法中安立“识”,是为解构凡夫境界,重点在于破增益;“智”是为建构圣者境界,是补损减。

二、广义的圣者心和狭义的圣者心

“智”称为圣者心,智对应的梵文jñāna,来自于动词词根jñā,意思是知道、了知、了解。智从广义上讲,是指见道位之后登初地的圣者一直到成佛的智;狭义的智,只是指从初地到七地修行的第二阶段的智,登八地到成佛这个修行第三阶段的智prajñā(实叉难陀译为慧),prajñā就是jñāna,是加强的、更殊胜的jñāna,可以攀缘真如的jñāna。

三、五位三阶段

三时教法立足圣者境界,修行五位三阶段的详细表述,有助理解凡夫心及圣者心。从凡夫到成佛,要经历五个阶段的修行: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为了细致表达修行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把五位做“三分法”,就是把整个修行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整个修行阶段有两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见道位,是凡圣的分水岭;第二个转折点,是修道位从七地菩萨位升入八地菩萨位。

(一)第一阶段是见道之前的资粮位和加行位

作为凡夫,他的心就是凡夫心,梵文 citta,vijñānā,表示凡夫心。安立凡夫心是为了解构凡夫误以为存在的凡夫世界。凡夫心的特征,既有似相ābhāsa的显现又有外相nimitta的分别,凡夫心的修行,要对治的就是nimitta。领受“境界自心现”、领受只有ābhāsa没有nimitta。此阶段是下修:“了境如幻,自心所现”,以nimitta外相为境,以了境心现为行,以证无外相而见道为果,属于破增益的法。

(二) 第二阶段是初地到七地

圣者的心,梵文jñāna,去掉了vi,译做无分别的智。只有ābhāsa的显现,没有nimitta的分别,此阶段圣者心的特征是只有阿赖耶识杂染种子显现似毛的影,圣者知道只是影,不再对似毛的影起分别。此阶段是中修:转识成智,以ābhāsa似相为境,以转染成净为行,以登八地为果,既破增益又补损减。

(三)第三阶段是八地到成佛

此时的圣者心,梵文prajñā,《楞伽经》中实叉难陀译做慧,此阶段圣者心的特征是不仅没有nimitta,也没有ābhāsa,连ābhāsa都没有了,就完全没有可能再起分别,就是“无似相”。此阶段是上修:以智证真,以tathatā真如为境,以以智证真为行,以成佛为果,是补损减的法。

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圣位菩萨的心,就是圣者心。小乘阿罗汉境界虽然属于广义的佛教圣者,但以三时教法修行次第来看,小乘的初果乃至四果阿罗汉境界,不是无分别智境界,因此不属于大乘圣者心。

参见:三时教法的心、心、正智、智、清净、破增益、补损减

词条编写:

第二版:

第一版:何晓

讨论意见:传旭、喜子、樱花、念新、未Ma、兰心、燕子、东辉、晶晶

资料汇总:燊榆、马刚、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