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言量
圣言量,印度哲学术语,梵文,āgama-pramāṇa(待确认),圣,指圣人;言,指教典或者圣人的教言;量,指认识事物的标准。圣言量,就是以教派的圣人教言作为标准,是量的一种。
圣言量作为印度哲学术语,后被各个教派所引用,又作正教量、佛言量、至教量(梵文āpta-āgama ,指信仰者在本派所受的传统之教)、声量(梵śabda ,又作圣言量,指以本派所尊奉的圣书或圣人的教导作为正确知识的来源、标准)。在佛教中,佛陀是证道的智者,佛经中所记载的都是佛陀作为智者现证的真实、是从最清净的法界当中流淌出来的教言,这样的教言叫“圣言量”。所以佛陀教言当中,主要都是圣言量,适度地运用了比量[1]。
一、圣言量和说通
圣言量被佛教引用,与比量、现量,并称三量,作为佛教术语,又作佛言量,指佛陀教化众生的言说。佛陀作为智者他现证了真实,圣言量是从佛陀证悟的最清净的法界当中流淌出来的教言,也就是说通。
说通,佛教术语,梵文naya,指佛陀说的法。“言说法相者,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于一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众生心令入此法,是名言说法相[2]。”佛陀的自证法是离言的,是不能用凡夫语言表达的。但是佛陀慈悲,为了度化众生,他还要随众生心方便善巧,安立种种名言为众生说法。这就是“说自所证法”。在《楞伽经》当中给了它一个词,叫“说通”。说通就是化现在凡夫梦中度化凡夫的佛,化身佛说的法。也就是佛陀基于自己的现量、证悟的真实,化现到众生梦中给众生说的法, 说通与宗通两者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佛法,缺一不可。宗通就是离言自证法,佛陀的自证法是离言的,是不能够用凡夫语言表达的,是圣者亲证的[3]。
二、三套名言系统
《解深密经》中把佛陀一生的教法,分成了三个层次、三个角度、三套不同的名言系统,分别是: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这是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所以佛陀运用了不同的名言系统,而佛陀运用名言,主要就是解构,如:初时教法,佛陀用十二缘起解构,二时教法,佛陀用缘生缘起解构,三时教法,佛陀用缘生缘起解构,又如,二时教法佛陀立足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三时教法,佛陀立足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4]。
三、佛陀使用名言的目的
佛陀说法使用名言和我们凡夫使用名言,有根本的不同。我们凡夫是执名取义,我们凡夫误以为在名言的背后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名言所指的对象,因此我们才安立名言去指向这个对象,这就是凡夫执名取义。 而佛陀使用名言,是圣者心善入自共性,而种种安立,目的是要告诉我们名言空无所指,只是假名。这是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构建的权便中观四重二谛中的第三重二谛的境界。在这一重二谛中,凡夫境界已经被解构的只剩下名言了,然而到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离言空性”,佛陀把名言也解构掉了,所以佛法仅仅是在“梦中”指引我们梦醒的工具,是过河的筏子,筏子本身不真实但必须用。这就是,“非如其言而有其义,亦非无事而有所说”[5]。就是说佛陀说法,不是没事找事说,在解构了凡夫境界后,是要告诉你,圣者就是真存在。佛教中有一个比喻,叫以楔出楔。以楔出楔的结果就是要告诉我们凡夫什么是真实的存在!
四、圣言量、比量、现量三者的关系
在佛陀的教言中,主要都是“圣言量”,佛陀适度地运用了“比量”。“比量”是立足于凡夫,利用凡夫所能接受的一种推理模式给大家表达佛陀的教法。在佛经中,佛陀主要是“圣言量”,适度的运用“比量”。而菩萨们、论师们所写的论典是充分地运用“比量”,运用我们凡夫可接受的、种种的推理的模式,一步步地证明,我们凡夫是“虚妄分别”,我们凡夫是“颠倒梦想”。然后引领凡夫走向解脱[6]!
佛陀在经中用圣言量加上凡夫的比量给我们找一条路,就是用分别来离分别,这就叫做因言而入。用思维的这个法义内容,掉回头来打击我们的这个思维本身。简单的说就是用比量对圣言量如理思维,然后对治我们凡夫的现量。但实际上在圣者看来,凡夫的现量和比量,其实没有什么价值。这两个都是错乱的!这是凡夫把根本没有当作有,这个现量就叫“内外法”,而比量叫“即彼内外法计著自共相”[7]。但是作为资粮位和加行位的凡夫,在修行的时候,反而要充分的运用比量对圣言量如理的思维,然后对治凡夫现量,这个过程就叫正闻熏习、如理思惟。所以现量、比量、圣言量这三个量仅仅是我们凡夫修行的抓手,这里面的核心枢纽是圣言量,圣言量加上比量来对治我们凡夫的现量,最终出离一切分别,无分别智现行,现证真实性,这就是佛说法的目的,目的只是这么简单。
参见: 比量、现量、说通
词条编写人员 词条编写:
第三版:靈智妙覺
第二版:未ma
第一版:未ma
讨论意见:喜子、兰心
资料汇总:传旭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