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
如来藏,佛教核心术语,梵文tathāgatagarbha,这是一个复合词,由两个词组成,第一个词,tathāgata,意思是如来;第二个词是garbha,古译通常被译成“胎藏”,用现代汉语直译,就是女人的子宫。tathāgatagarbha,合起来直译就是“能孕育如来的子宫”,什么是如来?如来是佛的另外一种称呼,我们可以说释迦牟尼佛,也可以说释迦牟尼如来。如来藏意指佛是由如来藏孕育降生的意思,由此可见如来藏法义在整个佛陀教法体系中的重要性。
依据《解深密经》三时判教体系,如来藏法义属于三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自证圣智境界,以显了相直陈真实,为大菩萨们开演的甚深、了义、迅疾成佛的教法。三时教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经典《大乘入楞伽经》,第六品《刹那品》中佛陀说:“我为胜鬘夫人及余深妙净智菩萨说如来藏。”这里边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胜鬘夫人。胜鬘夫人是与佛陀同时代的一位杰出的女居士。佛陀就如来藏的这个法义传法给了胜鬘夫人,记述胜鬘夫人的佛经就是《胜鬘经》。下面看看《胜鬘经》中有关如来藏的内容。
一、《胜鬘经》中对如来藏法义的启示
《胜鬘经》中有关于如来藏的论述,说“如来藏者是如来境界”,“非思量境界”。什么是思量?就是凡夫以凡夫当下的觉知心去想,这就叫思量。还说如来藏“是智者所知”,这里的智者,就是指圣者,指登初地以上的菩萨。通过《胜鬘经》,可以知道如来藏不是凡夫境界,而是圣者境界。佛陀根本不承认有凡夫境界的存在,那佛怎么可能孕育在这个佛陀认为根本不存在的凡夫境界呢?所以如来藏只可能是圣者境界。这是《胜鬘经》对准确理解如来藏的第一个重要启示。
《胜鬘经》对准确理解如来藏的第二个重要启示就是,在《胜鬘经》的第九章,把如来藏分成了两种如来藏,分别起名叫“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依据现有可考的佛经,只此两种划分,没有第三种!对于还有“空不空如来藏”的说法,并无经典依据。
(一)空如来藏
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是佛陀三时教法里的法义。阿赖耶识有时也被表达为如来藏藏识、空如来藏。
空如来藏,不是说如来藏本身是空,而是佛陀安立如来藏是为了“空”。为了空掉什么而安立的如来藏叫空如来藏。佛陀说“空”,其实就是要空掉凡夫误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的事物,是为了“破增益”。[1]
同样是破增益,佛陀在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中,因为说法立足点的不同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佛陀在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因此在二时教法里,使用了始于凡夫实有见的四重二谛来对治凡夫二边见,进而再泯灭二边而证空性。以这样的原理和方法来破增益。空性(Sūnyatā)就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其实从来、压根就是以根本不存在为其基本特征的。因此,在二时教法里,安立空性是破增益,是解构凡夫境界。
在三时教法里,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因此在三时教法里,安立了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引导凡夫证唯识性,以这样的原理跟方法来破增益。唯识性,就是凡夫以为心外的存在,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虚妄分别,这就是唯识性。因此在三时教法里,安立唯识性是破增益,是解构凡夫境界。
破增益而言,二时教法讲空性,三时教法讲唯识性,空性和唯识性是两套相对独立的学修体系,不能混学混讲。[2]
在三时教法中,佛陀立足于自证圣智境界,安立空如来藏——阿赖耶识,目的就是解构凡夫境界,就是让凡夫知道,凡夫以为的心外存在,不过就如同把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出的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毛根本就不存在。因此为了空凡夫境界,佛陀安立的空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在《楞伽经》的经文中,这个空如来藏就明确地表达为如来藏藏识,就是阿赖耶识。[3]
(二)不空如来藏
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就是真如,真如就是不空如来藏。
不空如来藏,就是佛陀为了表达什么不空,为了“补损减”而安立的。在三时教法中什么不空?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不空。这个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就是真如。所以不空如来藏的法义就是真如。在《楞伽经》的经文中,被表述为“离名相事相一切分别,自证圣智所行真如”,叫“如来藏心”。注意,如来藏的后面加了一个心字。对照梵文本,这里的心梵文是hṛdaya(核心),不是citta(心识)。所以如来藏心指的就是如来藏的核心法义。因此,不空如来藏,就是远离了凡夫分别的圣者的自证圣智所行的真如。[4]
之所以说如来藏是大乘佛法中佛陀三时教法里的法义、不是二时教法里的内容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因为佛陀在三时教法中安立了这个不空如来藏——真如。虽然在二时教法里的经典中也有“真如”这个名言出现,但是没有做表诠解读。表诠就是直接陈述,就是正面肯定地解释。与表诠相对的是遮诠,遮盖的遮,遮诠就是间接陈述,就是不以肯定形式而是以否定的形式做解释。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心经》里的一段经文,“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遮诠。
二时教法里,其实也讲佛陀证悟的真实性,但限于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不能直陈表诠,只能遮诠。在二时教法里表达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用得最多的名言是实相。那二时教法里对实相的解读,就只能是遮诠,如果非要追问实相什么?在二时教法里充其量的回答是,实相与空性不一不异,还是遮诠。但是,在佛陀三时教法里就不一样了。由于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因此对于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就直陈、就表诠,直截了当地说,圣者佛陀就是有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还要安立名言叫真如,叫如来藏心。
不空如来藏就是如来藏心,就是真如,真如是圣者能见能证的真实性。安立不空如来藏——真如,就是佛陀想告诉凡夫,佛陀是有证悟的真实性的,只不过凡夫误执心外的凡夫境界的存在,使得凡夫无法见到、无法证得这个佛陀证悟的真实性。[5]
总结一下,至此什么是如来藏已经非常清晰了,如来藏分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这是依据《胜鬘经》的分类。空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在《楞伽经》中叫如来藏藏识。不空如来藏就是真如,在《楞伽经》中叫做如来藏心。这里表示阿赖耶识的如来藏藏识和表示真如的如来藏心,都是圣者才能见能证,因此是圣者境界,不是凡夫思量境界。《楞伽经》和《胜鬘经》对如来藏的表述完全一致。[6]
二、如来藏之争议——如来藏生不生万法
正是因为如来藏在佛法中法义甚深且至关重要,所以在佛教千百年来的历史上,它一直是印度、汉地、藏地各教派学修的焦点,同时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历史上有些佛教大德惧怕如来藏,有意回避、远离有如来藏法义的经典,他们担心,一讲如来藏就会堕入如来藏生万法的见解。在汉传佛教历史上,受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的“道生万物”思想的影响,总是有佛教徒喜欢掺揉道家思想,将如来藏、将真如比附为道家的“道”,因此“如来藏生万法”大行其道,还有比较极端的学人因为错误理解或根本理解不了如来藏的甚深法义而直接将它斥为外道见!
所有这些争议都是因为一个核心问题没有得到澄清,就是如来藏到底生不生万法?因为如果依据教理得出如来藏生万法的结论,就与大乘佛法的无生法义直接相违背,可以判定为外道见!
首先看空如来藏,通过前面对如来藏法义的辨析,已经知道空如来藏就是指阿赖耶识。依据阿赖耶识缘起(藏识缘起)的法义,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并不是现行出了桌椅板凳、山河大地这些凡夫世界的万法,而是现行出了没有心外的万法,可是无明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万法的错觉,现行的是虚妄分别。所以阿赖耶识种子是现行,不是现物,这是佛陀三时教法重点中的重点。恰恰就是这一点,千百年来,讲唯识的学人误解最为严重。时至今日,一些所谓的佛学大师还在讲,整个世界的产生就是源于阿赖耶识这个因缘,阿赖耶识是整个凡夫世界存在的基础。这样讲阿赖耶识就是彻底把佛陀的核心教理搞颠倒了。佛陀安立阿赖耶识不是给凡夫以为存在的凡夫世界找存在的理由。恰恰相反,是为了破增益,是为彻底解构凡夫误以为的心外存在,凡夫世界是不存在的。因此,不存在的凡夫世界就不需要生——无生,进而就可以明确无误地得出一个结论:阿赖耶识不生万法,也就是空如来藏不生万法。
那么,不空如来藏生不生万法呢?不空如来藏,就是如来藏心,就是真如。真如是圣者能见能证的真实性。登初地菩萨能见真如,登八地菩萨能证真如。登初地见真如的前提就是经过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证得无外相,就是证得凡夫境界其实只是影根本没有毛,就是证得只是似相ābhāsa,没有外相nimitta。登八地证真如的前提就是经过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转染成净,对ābhāsa的显现决定不做分别,以清净种子完全替代杂染种子,以至于连似相ābhāsa的显现都没有了,证得无似相。这就彻底清除了证真如的障碍,因此登八地、证真如。这个过程就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证真如的前提,是彻底领受凡夫境界根本不存在。因此,真如生万法吗?万法根本不存在,何须用真如来生?真如不仅不生万法,而且是确知万法本来无生、万法根本不存在,这恰恰是见真如、证真如的前提。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如不生万法,也就是不空如来藏不生万法。
概括起来说,如来藏只分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两种。从上面的考察可以知道,空如来藏——阿赖耶识不生万法,不空如来藏——真如也不生万法。于是,可以得出结论:如来藏不生万法!这是与一切外道见的根本区别![7]
三、如来藏光明
凡夫心中一直很想知道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真如、如来藏心到底是什么样子?证真如是什么感受?虽然圣者证悟的真实性是不能完全准确地用凡夫分别境界的语言来描述,但在三时教法中,佛陀既然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那么即便不能精确表达,也要勉强近似地描述。比如在《楞伽经》的经文里,就有一些对证真如境界的描述,例如prabhāvaṃ adhigacchati,实叉难陀译为“逮自在威光”。如果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证得自在的有威力的大光明”,就是用凡夫可以理解的这个大光明来近似地诠表证真如的境界。因此,我们经常在经典中看到如来藏光明这样的表述,但在圣者境界,证真如的智慧与智慧证得的真如,两者不是分离的,是不二的。如来藏光明不是心外的光明,其实就是自心的光明。[8]
四、如来藏法系的归属问题
一直以来,有的佛教教派认为如来藏不属于二时教法,但也不属于三时教法,而是在二时、三时之外再安立一个大乘教法体系,就是如来藏体系。如来藏体系是二时、三时之外的第三个大乘佛教体系。这种观点在汉传佛教,在藏传佛教,在佛教学术界都有流传,而且这种观点还有越来越强的趋势。但是这种观点是缺乏经典和教理依据的。
首先《解深秘经》只有三时判教,大乘佛法只有二时、三时两个体系。如果再判出个“四时”,在佛经中没有依据。
再者,《胜鬘经》中明确将如来藏分为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在《楞伽经》中,就是如来藏藏识和如来藏心。虽然有些经典只讲如来藏不空的一面,也就是只讲真实性的真如,但其实这样的经典也是默认如来藏空的一面的。因为证唯识性解构凡夫心外境界,这是证真如的前提。只有通过唯识解构凡夫的心外境界,证得的如来藏光明才会是心上的光明,而不落入凡夫分别见。也只有证唯识无境,讲如来藏才不会落入所谓“如来藏生万法”的外道见。所以依据经典和佛陀三时教理判定,如来藏法系属于佛陀三时教法体系无疑。[9]
参见:破增益、补损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真如、虚妄分别、转识成智
词条编写:
第一版:双闪
讨论意见:尹雪钰、晶晶、雪峰、李兰、梁传旭、念新、喜子、德知蓉、樱花、东辉、破增益、元澄、未Ma、韩再湧、燊榆、Yanzi、紫云、时雨、马刚
资料汇总:樱花
注释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 上海:喜马拉雅,2021:02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 上海:喜马拉雅,2021: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 上海:喜马拉雅,2021:02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 上海:喜马拉雅,2021:02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 上海:喜马拉雅,2021: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 上海:喜马拉雅,2021:02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 上海:喜马拉雅,2021:02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 上海:喜马拉雅,2021: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 上海:喜马拉雅,2021: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