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观
如梦观,佛教术语,梵文svapnôpamatā draṣṭavya,佛教经常用梦比喻[1]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2],其实如梦境一般[3],梦中感觉很真实的事物,梦醒之后会发现,其实根本就没有存在过[4],目的是破除凡夫对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理解[5],《金刚经》的结尾,有四句偈,鸠摩罗什大师翻译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6],玄奘译本是:“诸和合所为,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做如是观”[7],与现存梵文本更为一致,这四句偈是告诉我们大乘佛法入手修行的修法,要做两个观:第一,泡露电观,也就是生灭无常观[8],对于大乘佛法,对于甚深般若波罗蜜,这是前行法[9],在佛陀二时教法里,生灭无常只是无常的方便说[10],无常的究竟说是无生无常[11],因此进而要做梦幻影观,也就是无生无常观,要观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无生[12]。
一、生灭无常与生灭无常观
(一)生灭无常
佛法讲无常,是有层次的。[13]
1、生住异灭的无常
小乘法讲的无常概括为四个字:“生住异灭”。一个事物产生了,产生之后,会保持一段稳定的状态,叫“住”。但是这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不可能永远保持的,要“异”,异就是变化,要向灭亡的方向转化。[14]所以小乘佛法讲无常,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无常,是一个生了的东西毕竟得灭。[15]
2、当生即灭的无常
大乘佛法的前行法,[16]二时教法四重二谛的前两重二谛讲无常,不是“生住异灭”的无常,是“当生即灭”的无常—不是生出来可以安住一段时间,然后不断地转化,最终一定得灭,而是生了就灭,生的那一时刻就是灭的那一时刻,“当生即灭”。[17]
3、二者的共同特点
生住异灭的无常[18]和当生即灭的无常,这两重无常有个共同的特点,这两个层次说无常,都是一个事物生了而又灭了,即便是佛陀二时教法前两重二谛讲当生就灭了,但毕竟还是生了。所以这两个层次讲无常,可以概括为叫“生灭无常”。[19]
生灭无常不是大乘佛法要讲的无常。[20]这依然是常,因为它生了。即便是“当生即灭”,它也是生了,生就是存在,只要有生,就是常。[21]
(二)生灭无常观
泡露电观,也就是生灭无常观。首先要观我们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其实不过是如泡沫、如露水、如闪电那样根本不能常住的生灭状态,在理论上对应于权便中观四重二谛的前两重二谛(第一组二谛)的境界。[22]
虽然讲到“当生即灭,灭不待因”,对事物变化的理解相当地彻底,但是中国的《易经》也讲“变”,古希腊哲学家也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下到同一条河里。”有的哲学体系也说,事物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此讲变化,在很多思想文化体系里都讲,虽然我们讲到这两重二谛的时候,我们讲的变化,讲的无常,讲得相对确实彻底一些,“当生即灭,灭不待因”,但是只讲到缘生性空,注意这是生灭无常,不能凸显出佛法与非佛法的真正不共,不能凸显出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真正的思想不共。所以,讲大乘佛法如果只讲到这前两重二谛,实际上大乘佛法的门儿还没有入,这只是前行法。[23]
二、无生无常和无生无常观
(一)无生无常
在佛陀的二时教法里边,无常的究竟说是无生无常,注意:是以无生法义讲无常,无常的究竟法义就是无生,叫“常无故无常”,这才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24]
1、般若经中讲无常
大乘佛法讲的无常是佛陀二时教法后两重二谛所要表达的无常,是“无生无常”。佛陀大乘教法要告诉我们,凡夫境界是无常的,为什么是无常?因为它压根儿就没产生,所以就无所谓“常”——“无生无常”。在般若经里面叫作“常无,故无常。”什么是常无?根本就没有。“常无故无常”,根本就没有,所以说无常,这是大乘佛法的无常。[25]
2、何谓相似佛法
如果是在宣说大乘法,只讲到了生灭无常,比如说只讲到缘生性空,讲到当生即灭,而没有讲到无生无常,这就犯了什么过失呢?犯的过失,佛教叫作“说相似佛法”。什么是相似佛法?就是似是而非的佛法。《大般若经》第558卷《经典品》中,佛陀是这样说的:“为发无上菩提心者说”——注意是为一个发了大乘心的人说法——“说色坏故,名为无常,非常无故名为无常”[26],给人家讲法,说五蕴的色产生了后来又消亡了是无常,没有跟人家讲色原本就根本没产生,“常无”,没给人家讲常无才是真正的无常;说“受想行识坏故名为无常,非常无故名为无常”[27],给想听大乘佛法的人说,受想行识产生了后来又消亡了是无常,没给别人讲受想行识压根儿就没产生,无生是无常;而且“复作是说,若如是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28],而且还特别告诉人家,看色坏、受想行识坏是无常,就是行般若波罗蜜多;那佛陀说,如果这样给一个发大乘心的人讲法的话,“如是名为颠倒宣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29],如果是这样给发了大乘心的人讲所谓大乘法的无常的话,那就是颠倒了,给别人在说相似的佛法。说相似佛法的过失是非常严重的。[30]
3、无生法义
讲无生法义是大乘佛法重点中的重点。[31]
(1)《金刚经》中讲无生
在《金刚经》玄奘译本中有以下经文:
“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32]
什么是如来?什么是佛?一切法无生的特征,是佛。[33]
“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34]
“永断道路”,梵文“dharmo-cchedasya”,直译是“破除一切法”。什么是如来?破除我们凡夫一切法的存在,就是如来。[35]
“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36]
什么是如来?就是一切法毕竟、根本就没产生,它是这件事儿的异名。[37]
“何以故?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38]
确确实实的一切法根本就没产生——无生,这才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里的最胜法义,叫“paramārtha”,最胜的法义。[39]
玄奘译本中以上这段译文对理解甚深般若波罗蜜,理解无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佛陀几乎就是明明确确地告诉大家:什么是佛?佛就是无生法性,佛就是破除凡夫境界的一切的真实,佛就是毕竟根本就没产生凡夫的这一切的法。随后佛告诉大家,无生才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中最胜的法义。[40]
(2)《中论颂》中讲无生
龙树代表作《中论颂》第一品第一颂:“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41]就告诉我们,诸法——我们凡夫境界存在的一切——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印度的哲人们认为,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如果是一种存在的话,它就得产生,而产生的方式仅此四种,绝没有第五种。所以这是龙树解释什么叫“不生亦不灭”的“不生”。在龙树看来,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一切诸法,根本不可能从这四种方式产生,“是故知无生”,根本就没产生。[42]
龙树讲中观见,直截了当从无生说起,是究竟中观的见解。所以一切法无生,是理解、学习大乘佛法的一个纲领性观点,能不能接受无生,是能不能认同大乘佛法的一个试金石。[43]
(3)《楞伽经》中讲无生
大乘佛法重要经典《楞伽经》第三品《无常品》中第91颂里有一句话,梵文anutpāde prasādhyante mama netrī na naśyati,这句话实叉难陀就翻译成“无生义若存,法眼恒不灭”[44],用现代汉语来解读这句颂子,就是只要在无生这个法义上能够阐扬出来,佛说我的法眼——佛陀的正法在世间就不会坏灭。[45]换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就是如果无生法义隐没了,那佛陀正法在世间也就等于消失了。所以护持大乘佛法,就是护持佛陀的无生法义。[46]
(二)无生无常观
梦幻影观,也就是无生无常观,要观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无生,[47]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48],其实如梦境一般[49],梦中感觉很真实的事物,梦醒之后会发现,其实根本就没有存在过[50],就是要通过观察,了知凡夫以为的凡夫心外的事物,如同幻术师表演的幻术,感知上存在,实际上根本不存在[51],压根儿就没产生[52],所以就无所谓“常”[53]。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会第558卷《经典品》中佛陀明确说:“不应以色坏故,观色无常。”“不应以受想行识坏故,观受想行识无常。”“但应以常无故,观色乃至识为无常。”[54]
“色受想行识”即五蕴,是佛教里对凡夫境界上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一种分类方式——把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分为的五种状态[55]。
这段经文用现代汉语解读,不应该以观色受想行识产生而又灭了——不管是生住异灭,还是当生即灭,反正是生了后来又灭了,这叫“坏”——来看色受想行识是无常。[56]
“但应以常无故,观色乃至识为无常。”应该以观色受想行识“常无”——根本就没有,压根儿就没产生——无生——来观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无常。[57]
学佛难,难于何处?其实对我们凡夫而言,理解佛陀的教法,修行佛法,遇到的第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对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生不起这个梦观。可是,我们学习佛法,修证佛法,特别是学习大乘佛法,必须要迈过这个非常关键的坎儿。[58]
四、破尽增益才能补损减
讲如梦观是佛陀在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这叫“破增益”,这是佛法横向教理体系的前一部分,[59]就是在纠正凡夫这个增益的错误[60]。佛法横向教理体系的后一部分,就是给那些通过前一部分的教理学习已经从心底里彻底认同了佛陀关于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都是根本不存在的道理,认同了佛陀这段教理的思想见解的人,佛陀给他们讲第二件事儿:佛陀证悟的真实是什么?安立了一个名言叫“补损减”。[61]整个一部佛法就是讲破增益、补损减[62],而对凡夫而言学佛、修行的重头戏[63]就是破增益。[64]破增益是为了见实相,见诸法的真实性。[65]
用一句话概括佛法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轮回如梦,醒即解脱”。[66]
参见:二时教法、破增益、补损减、两种无常、生灭无常、无生无常、四重二谛
词条编写人员 第三版:周日组(悟缘起、大码头、刘丽华、二慧、兰心)
第二版:燕子
第一版:燕子
讨论意见:尹雪钰
资料汇总:德知蓉
注释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5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7.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8.
-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CBETA 2021.Q3, T08, no. 235, p. 752b28-29)
-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CBETA 2021.Q3, K05, no. 16, p. 1009c8-9)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21.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21.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21.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7-25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7-25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7-25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21.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36.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8-259.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558〈6 经典品〉(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879b13)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558〈6 经典品〉(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879b14-15)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558〈6 经典品〉(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879b15)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558〈6 经典品〉(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879b16-1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8-259.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577(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983c27-2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51.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577(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983c28-29)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51.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577(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983c29)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51.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577(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p. 983c29-984a1)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51.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52.
- ↑ 《中论》卷1〈1 观因缘品〉(CBETA 2021.Q3, T30, no. 1564, p. 2b6-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0-371.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1.
- ↑ 《大乘入楞伽经》卷5(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616c27-2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21.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5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47.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8.
- ↑ 玄奘(唐三藏)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558〈6 经典品〉(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879b17-19)
- ↑ 于晓非.净名学修纲要:23.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4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5.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5-376.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5.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