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名言
安立名言,佛教术语,梵文prajñapti,就是假施设、假安立[1],也译作“假名”[2],凡夫误以为心外有事物,因此就生起言说来诠表这个误以为有的心外事物,而且追寻这个所谓的事物的产生来源的戏论[3],言说是“能诠”,误以为有的事物是“所诠”,言说的特征[4]是言说与言说所指相脱节,[5]即言说必定是分别的,是能所分离的,是有能说与所说[6],言说本身都是生灭的,变化不定的,相互因缘和合而生的[7]表现为“有无”的言说是无自性的,[8]是不存在的[9],凡夫乐著语言文字,依音声而执实义,[10]佛陀在凡夫梦中,方便善巧安立言教,旨在对治凡夫的增益和损减的错误认识,旨在试图唤醒沉睡的众生。[11]
对安立名言的理解需要判教,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12]安立名言指给误以为存在的凡夫境界的事物起名,[13]是遍计所执自性,[14]是凡夫误以为的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15];三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16]安立名言指给妄想的心外事物起名的虚妄分别,[17]安立名言这件事,[18]是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19]其实只是错觉,只是虚妄分别,[20]这个虚妄分别存在[21],是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22]
一、言说的特征
安立名言/M/言说的特征
言说的特征是:言说必定是分别的,就是能所分离的,就是有能说与所说。[23]
只要是言说,不管是凡夫的言说还是圣者的言说,言说本身都是生灭的,变化不定的,相互因缘和合而生的。[24]凡夫境界的一切法无自性,表现为“有无”的言说也同样无自性,[25]一切事物的自性和人们的言说都来自于分别,如同梦中的变化一般,是不存在的。[26]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言说则变异,真实离文字。”[27]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言说与言说所指相脱节,这个言说的特征,就使得佛陀用言说,向凡夫讲说佛陀证悟的真实和真实性这件事显得很是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28]
二、凡夫的言说
(一)四种言说分别相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有四种言说分别相,所谓相言说,梦言说,计著过恶言说,无始妄想言说。[29]
佛陀回答说,有四种言说分别相,就是:相言说,梦言说,计著过恶言说和无始妄想言说。[30]
1、相言说
“相言说”梵文是lakṣaṇavāc,lakṣaṇa就是“外相”。“相言说”就是凡夫执著当下自分别心外色法的相而安立的言说。“色法”是指凡夫误以为心外存在的有质碍的事物。
2、梦言说
“梦言说”梵文是svapnavāc,svapna就是梦。“梦言说”就是凡夫回忆起往昔所经历过的境界,那个境界如同梦醒之后的梦中境界不存在一样,此时并未感知到这个境界,但凭回忆这个境界而安立的言说。
相言说和梦言说,都认为凡夫心外有境界存在,不管是桌子还是长城。只不过相言说是基于前六识的当下的感知,而梦言说是基于第六意识的忆念。但无论如何,相言说和梦言说,都是凡夫执“法我”而言说。
3、计著过恶言说
“计著过恶言说”梵文是dauṣṭhulyavikalpābhiniveśavāc,完整翻译应该是:执著过恶妄想言说。“执著过恶妄想言说”就是凡夫回忆起过去仇敌的所作所为而安立的言说。执著过恶妄想言说,是凡夫执“人我”而言说。
4、无始妄想言说
“无始妄想言说”梵文是anādikālavikalpavāc。“无始妄想言说”就是凡夫执著无始时来戏论和杂染自种子习气而安立的言说。“无始时来”就不是指这一生,而是指凡夫以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生世世。
“无始妄想言说”是凡夫的基本言说,它涵盖了前三种言说。也就是凡夫为什么会有言说,就是凡夫无始时来执著戏论,就是执著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儿,误以为是心外的毛,并起名叫“毛”,而且追寻这个所谓的“毛”的产生来源的戏论。由这个戏论熏习下了杂染的习气种子,特别是名言种子。种子现行时,凡夫必然继续言说。这就是“无始妄想言说”。[31]
(二)言说施设分别如何生起
印度人重视音声,印度古人认为言说是由头腔、鼻腔和胸腔的共鸣,再由舌头分别处于喉、颚、龈、齿、唇五个部位,从而导致不同的气流状态和口腔振动而产生。
三、圣者的言说
圣者的言说本身不是第一义,圣者的言说所指对象也不是第一义。因为第一义是圣者的妙乐处,也就是第一义是圣者亲证的境界,这圣者境界只可能是因圣者的言教的导引而悟入,圣者的言教本身不是圣者境界。但是圣者的言教虽不是圣者境界,但众生要“因言而入”。这一点很重要,绝不能轻视佛陀的言教。
第一义是圣者智慧内证境界,不是凡夫的分别觉知的言说行处。虽然圣者的言说,也是圣者在凡夫分别境界中对凡夫的言说,但是不能以理解凡夫言说的能说与所说的二边分别来理解圣者的言说。圣者的言说,在凡夫境界中被凡夫分别而理解的圣者言说的所指,不可能显示圣者亲证的第一义。
只要是言说,不管是凡夫的言说还是圣者的言说,言说本身都是生灭的,变化不定的,相互因缘和合而生的。相互因缘和合而生,就不能够显示第一义。第一义没有自相与他相,也就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没有能证与所证的自他分离。言说有他相,也就是言说一定有能说与所说的自他分离,因此,言说不能显示第一义。
由于第一义是唯自心现,它完全不同于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那样,它根本没有各种各样的心外事物的存在,所以言说分别不能显示无分别的第一义。[32]
四、言说与分别
(一)言说来自于分别
一切法无自性,表现为“有无”的言说也同样无自性,愚夫们不见空性和空性的法义,因此流转于生死。一切事物的自性和人们的言说都来自于分别,如同梦中的变化一般,是不存在的。如能这样观察世间,就不会轮回,也不住涅槃。
(二)言说与分别非一非异
言说与分别既不相同也非不同,因为以分别为原因而生起外相,从而言说才产生。“分别”就是能所分离,而能所分离是凡夫的错觉,分别是虚妄的,凡夫才分别。凡夫误以为心外有事物,因此,凡夫就生起言说来诠表这个误以为有的心外事物。言说是“能诠”,误以为有的事物是“所诠”。所诠就是凡夫以为的、能诠言说所诠表的那个误以为的对象,就是artha,译为“义”。
如果凡夫的言说和分别不同,那言说就不应该以分别为原因;如果凡夫的言说和分别没有不同,那凡夫就会认为言说不能显示所诠的对象,也就是不能显示义。因为言说与分别相同的话,凡夫就无法区分能诠与所诠。
正是凡夫虚妄分别而言说,因而熏习下杂染的“名言种子”,种子现行时就生起新的虚妄分别而言说。在圣者看来,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不过就是虚妄分别而言说,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佛陀说:凡有,皆只是世俗言说。注意,理解凡夫言说的要害在于理解分别的虚妄,否则就会堕入“是先有世界后有言说,还是先有言说后有世界”的戏论,就会堕入“是世界创造了语言,还是语言创造了世界”的纠结。[33]
五、凡圣境界皆不可说
(一)圣者境界不可言说
安立名言/C/圣者境界
圣者的自证处——圣者证悟的真实,是离能所的,是言说无法诠表的。[34]
(二)凡夫境界不可言说
安立名言/C/凡夫境界
凡夫境界的种种事物,如同幻术师表演的幻象,凡夫心外的所见事物根本不存在。言说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就是给根本不存在,只是无明凡夫误以为存在的心外事物,安立名言。这种言说与言说的根本不存在的对象事物,是相脱离的。[35]
言说凡夫境界,是因为凡夫以为凡夫境界是存在的,凡夫以为言说在凡夫境界是有明确所指的,而实际上凡夫境界根本不存在,凡夫以为言说在凡夫境界的所指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在凡夫境界的言说,与根本不存在的言说所指,不可能是契合的。因此,凡夫境界也是不可言说的。[36]
总结一下,圣者证悟的真实,固然不可言说,其实凡夫境界也不可言说。[37]
能言说与所言说不相应,言说就是非说,言说就是不可说。
六、凡夫执名取义
安立名言/C/执名取义
凡夫安立名言的时候,导致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结果。比如说,凡夫所看到的世界,佛陀首先告诉我们,是没有常一不变性,没有独立存在性的。可是要知道,当把一个名言安立到一个事物头上的时候,其实就固化了这个事物。就是强化了它的常一不变性、独立存在性。[38]凡夫的心中,对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势必会觉得它是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它就有自性。一旦认为它是有自性的话,一个连带的结果是,它就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名言的运用,对于凡夫来讲,是极为有害的,它坚固了凡夫认为凡夫境界实有的见解,所以名言是有害的。[39]
众生都乐于执著语言文字,而造成思想的混乱,他们依音声而执实义,凡夫执著能诠的名言,而取名言所指的实义,这是个大问题。[40]
六、说通假名安立
安立名言/C/假名安立
佛陀为度化众生讲说的佛经,只是随顺一切众生的意乐而安立。佛经中的言说法与佛陀亲证的真实法义是不一致的,因为圣者亲证的境界是不能用凡夫的语言来诠表的,只要言说就变味了,就走样了。也就是凡夫的言说,不能建立佛陀的真实法义。[41]
佛陀在凡夫梦中,方便善巧安立言教,旨在对治凡夫的增益和损减的错误认识,旨在试图唤醒沉睡的众生。因此,我们不要执著言教本身,一切经中的言说法,只是适应分别妄想的愚夫而安立,言说中并不能确立圣智真实法义。[42]
所以佛陀说法都是随说随扫,以免凡夫执著言说。在《金刚经》中就有著名的三段论:“佛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 [43]学修佛法者,应以佛陀的言说法相为津梁,去亲证宗趣法相,而不要执著于言说。当然,不能执著于言说,而就认为佛陀就不应该安立言说,就没必要安立言说,这同样是错误的,甚至是更错误的。没有“因指见月”的“指”,没有“如筏喻者”的“筏”,众生的解脱就更无有时日了。[44]
凡夫要观佛说的法依然还是空。佛说的法,也不过是假名安立;佛说的法,也只不过是对治凡夫的颠倒见,引导着无明所障的凡夫走向解脱,亲证真实的一个方便。所以不可执着于佛说的法为实有。[45]
参见:名、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分别、错觉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周日组(二慧)
第一版:梁传旭
讨论意见:燕子、喜子、兰心、元澄、破增益、晶晶、时雨、韩再湧
资料汇总:喜子
注释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4.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大乘入楞伽经》卷2:「言说则变异, [3]真实[4]离文字。」(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5a29)[3]:Tattva.[4]:Akṣaravarjita.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大乘入楞伽经》卷3:「有四种言说分别相。所谓:[17]相言说,[18]梦言说,[19]计着过恶言说,[20]无始妄想言说。」(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600b26-28)[17]:Lakṣaṇavāc.[18]:Svapnavāc.[19]:Dauṣṭhulyavikalpābhiniveśavāc.[20]:Anādivikalpavāc.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6.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6.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7[2021.08.20]:09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7[2021.08.20]:09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7[2021.08.20]:09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7[2021.08.20]:09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