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常见,佛教术语,梵文nityadṛṣṭi 或 śāśvatadṛṣṭi,指一种错误见解,不是佛法的正见。二见之一,为“断见”之对称。

常见和断见,涵盖外道的种种偏见,是一对相待的范畴,是一对二边见,佛陀主张离常见、断见这二种边见,而取中道。对常见的解读,要依据佛陀印可的《解深密经》三时判教。 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工作叫作“判教”[1],《解深密经》中,就有佛陀印可的判教,称为“三时判教”,也就是在《解深密经》里边,把佛陀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起名叫作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2]如果不理解判教,学习佛陀教法,就会造成思想混乱,甚至读的经典越多,反而思想越混乱,因为佛陀在不同的名言系统里边,佛陀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说法的时候,往往有的时候,相同的名言,却表达着不同的法义。[3]


一、初时教法对治的常见

在佛陀初时教法中,外道自以为存在的五蕴之身今世虽灭,未来复生,相续不断,就是常见。初时教法讲十二缘起、四谛无我,对治常见和断见。正确理解十二缘起之理,因而远离常见(认为众生生命主体之我为永远存续者)与断见(认为死后全归灭无)的偏颇看法,即远离断常之二见。

二、二时教法对治的常见

在佛陀二时教法中,对常见和断见的定义:按照龙树论师在《中论颂》第十五品第十颂中对常见的定义:“定有则着常,定无则著断。”叶少勇教授译为:“认为存在则执常,说不存在是断见。”只要认为凡夫境界有事物存在,就是常见。认为凡夫境界原先有事物存在,后来这个存在变为了不存在,从有变无了,这就是断见。二时教法的不常不断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权变中观境界:以二谛模式讲不常不断——既不常也不断。“既不常也不断”,不是安立了一个在“常”与“断”之外的一个第三种状态,所谓“不常不断”。实际上“既不常也不断”仍就属于二边见,是佛陀用来替代、对治“常、断”这对凡夫根深蒂固的原有的“二边见”的。“既不常也不断”并没有真正地远离“二边”,但其在对治、替代凡夫二边见的过程中起到了逐步解构的效果。第二个层次,究竟中观境界。泯灭二边立足于空性讲不常不断——因不常故不断。因为没有常,所以没有断;二边双泯,彻底远离了二边见。依照龙树对常见与断见的定义,只要认为凡夫境界有事物产生就落常见。这个产生的事物永远不灭,那更是常见,而这个产生的事物,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它灭了,不存在了,就是断见。因此想要不落常见,也不落断见,唯一选择就是“凡夫境界从来、压根就无生”——无生无常,“因不生故不灭”,“因不常故不断”,这是佛陀的见解,是二时教法究竟中观中不常不断的见解,这就是在破增益。

三、三时教法对治的常见

在佛陀三时教法中,对二时教法的这种凡夫境界因不常故不断的“无生无常”,依然认同,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了似毛的影,把这个影误执为心外的毛,只要认为毛存在,就是常见。误以为存在过的毛,如果后来又认为它不存在了,就是断见。因此,既然罗婆那王已经领受了世间万事万物“为梦所作,为幻所成”,那他就不落常见,当然也就不落断见。如果不能像罗婆那王那样“证唯自心,住无分别”,那既落常见,也会落断见。这是和二时教法相同的对不常不断的理解。

三时教法对不常不断还有其独到的理解,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它要表诠直陈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如。认为凡夫心外有事物存在是常见,而不承认有圣者证悟的真实性是断见。注意,这与二时教法龙树对常见与断见的定义是不同的。

换句话说,在三时教法当中,增益就是常见,损减就是断见。既能领受凡夫境界根本无生,又能亲见圣者证悟的真如真实不虚,就是不增益凡夫境界、不损减圣者境界,这是三时教法的不常不断。三时教法的不常不断,既破增益,又补损减。

四、对常见和断见的误解

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我们叫做伪断见:有人认为,破了“常见”,破了“我执”,就会落入“断见”,而落入断见之后就会作恶,这是一种误解。可以讲,这里所说的能够起心动念去想干诸如抢银行这样的坏事的这个所谓的“断见”,根本就不是“断见”,而是“伪断见”。它根本不是“常”的对立面的那个相待而生的“断”,它就是“常”本身。

还有一种对断见的误读,是把断见理解为恶取空:有人认为,在用二谛讲法时,在“胜义谛”上讲空性,讲无生,用“非有”对治我们的“有见”,那么对治了“有见”,就会倒向“有”的相待方——“无见”,甚至有时候把“无见”还用了一个词,叫做“恶取空”。说堕入了“无见”,堕入了“恶取空”,不相信因果,会干很多很多的坏事,比如说抢银行。大家想一想,一个人起心动念要去抢银行,是因为“空”过头了吗?恰恰是不空,恰恰是“有见”没有破。所以,想抢银行的“无见”,不是真正的与那个“有见”相待的“无见”,其实它就是“有见”本身,不是“有见”破过头了入的“无见”,而是那个“有见”根本就没有被破,所以,这种所谓的恶取空,根本不是无见,也不是断见,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叫做“伪无见”。

更严重的是,目前还有一种状况,非但不能正确理解大乘佛法倡导的远离常见、断见二边,反而把二时教法“因不常故不断”的究竟中观当作恶取空和断灭见来批判,其批判理由是:空过头了,由于什么都不存在了,就会导致凡夫不信因果会干很多坏事。其实这样的观点经不起推敲,因为凡夫之所以会去做坏事恰恰是因为空的不彻底导致的,恰恰是因为执“常见”,执“有我”的见解才会去作恶。  

参见:三时判教、断见、二边见、十二缘起、究竟中观、破增益、补损减、胜义谛、断灭见、伪断见、伪无见、恶取空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燕子

第一版:燕子

讨论意见:法和、樱花、韩再湧、未Ma、梁传旭、元澄、兰心、破增益、东辉

资料汇总:念新、晶晶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