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释义

开悟,佛教术语,见道位而登初地的境界。[1]

大乘佛法,有一种划分方法把一个众生从凡夫到最后成佛,整个的历程分成了五个阶段,分别起名叫做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五个阶段。资粮位,准备资粮,也就是准备工作。加行位,是通过资粮位的修行,资粮具足,准备冲刺,准备下一个见道位,见道位之前的一段冲刺的过程,叫加行位。见道位见道,道就是道路,是见到通向成佛的道路。见道位之后叫修道位,见到通向成佛的道路之后,要在成佛的大道上努力地修行,就是修道位。最后证道位,是沿着大道修行到最后的终点,就是成佛。整个修行就分为五位。[2]

见道之前,作为凡夫,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显现出了似毛的影,影是似眼外有毛的影。因此把它起个名字叫“似相”,梵文就是ābhāsa。重要的是,作为凡夫,当显现似毛影的时候,起了分别,把似毛的影误以为是眼外的毛。这个毛,凡夫也误以为它有相,毛的相就叫做“外相”,梵文词是nimitta。见道位之前的第一阶段的凡夫位的特征,就是既有ābhāsa的显现,又有nimitta的分别。凡夫位的修行,要对治的就是nimitta,要领受“境界自心现”,要领受只有ābhāsa其实没有nimitta。等到彻底领悟了没有nimitta就要见道登地了。

楞伽经讲开悟的境界用了“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別”。这是见道之后境界的一个标准描述。“离诸杂染”从梵文看,与其说是“离”杂染,不如说是“转”杂染,“转”所依,“转”染成净。“证唯自心”,就是证凡夫境界不过是“自心所现”,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影,只是影,没有眼睛之外的毛。“住无分别”,分别——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眼睛之外有毛,而又被眼睛看见了,这就是分别。既然已经“证唯自心”,证得只是影根本没有毛,就是从凡夫的分别转为“无分别”。“住无分别”,无分别就是不再熏习杂染种子,无分别熏习的就是清净种子,这就是“转染成净”。[3]

有两个要点要强调。第一,要想见道,必须先要深度地、彻底地认同、领受凡夫境界不过是“自心所现”的分别境界,通俗地说也就是只是影没有毛。因此这是资粮位修行的核心内容,资粮位的修行就是观察“自心所现”。第二,见道登初地之后,才是真正开始“转染成净”。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