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趣空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释义

恶趣空,佛教术语,梵文待查, 有人把有些凡夫听了一切皆空之后,就会去作恶,叫作堕入“恶趣空”;把听了一切皆空,因果也空之后就去作恶,叫作堕入“断灭见”。

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在彻底解构凡夫境界的时候,必定把凡夫境界的因果也解构掉了,也就是万法皆空,因果也空。但是二时教法在解构掉凡夫境界的因果的同时,又不能像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的三时教法那样,建立起如同胜义因果那样的因果,问题就严重了。有人就把有些凡夫听了一切皆空之后,就会去作恶,叫作堕入“恶趣空”;把听了一切皆空,因果也空之后就去作恶,叫作堕入“断灭见”。

大根性的众生听了佛陀二时教法一路空下去,空到因果也空,因而证空性、见实相,登地作圣位菩萨。可是小根性的众生听了佛陀二时教法,一路空下来,空到因果也空,得到的结果是无恶不作,堕入恶趣。二时教法造成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是由于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的这个立足点决定的。二时教法体系无法建立如同三时教法体系的胜义因果,因此与三时教法相比,覆盖、摄受的众生的范围要小。《解深密经》里说二时教法是佛陀为“惟为发趣修大乘者”说,仅仅是给那些能够发起真实菩提心的修行者说的,是给根器大的众生说的。《解深密经》里说三时教法是佛陀为“普为发趣一切乘者”说,就是三时教法的听众,不管根器大小都可以听受。

一位叫多罗那他的高僧,根据印度僧人的口述,撰写了一部《印度佛教史》,这部书至今都是世界各国学者研究印度佛教历史的必读经典。在这部书的第24章记载了一件事情,在公元7世纪,一位传承佛陀二时教法的中观学者月称,和一位传承佛陀三时教法的唯识学者月官,进行了一场长达7年的学术辩论。辩论是公开的,很多老百姓都来听这个辩论,以至于后来在普通民众当中流传着一个偈颂:“噫嘻龙树论,有药亦有毒,慈氏无著论,是群生甘露。”“噫嘻”是感叹词,没有实际的意思。“龙树”是传承佛陀二时教法的中观学派的祖师,“龙树论”指的是中观论。“有药亦有毒”,是药能够令众生解脱,但是这个法里有毒,有副作用。“慈氏无著论”,慈氏是弥勒,无著和弥勒是传承佛陀三时教法瑜伽行派,也就是唯识论的祖师。弥勒、无著所传承的思想是“群生甘露”,“群生”是广大众生;“甘露”,甘露没有毒。

在过去的一千多年,传承二时教法的一些中观学者,为规避教法的副作用,殚精竭虑,最后他们选择向凡夫见妥协的方式来弘法。最典型的就是只在二谛上对治凡夫的二边见,而说权便中观;再也不敢泯灭二边见,而说究竟中观了。究竟中观泯灭凡夫的因果,确实会有副作用,但是它又确实是引领大根器众生证悟空性的非常殊胜的法门,所以副作用的代价是值得付的。如果不讲究竟中观,就不能空的彻底,甚至把空性理解成性空,而无法引领着大根器众生去证悟空性。更严重的是,目前的状况是把彻底解构凡夫见的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当作恶趣空和断灭见来批判,这是一件遗憾的事情。[1]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