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意,佛教术语,梵文 manas,音译为“末那识”,又叫“意根”,在阿赖耶识八分法中对应第七识。意是隐藏在分别背后,使分别得以实现的推动力。[1]没有第七识的驱动,前六识是转不起来的。[2]

在三时教法中,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故而依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安立阿赖耶识以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为了表达这个识的种种功能,可以把这一个识分成几个识来表达。[3]而且识有多种分类,三时教法重要经典《楞伽经》中佛言“识广说有八,略则为二”,把这个识分成八份,就叫作识的“八分法”。分了哪八份?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末那识在这个八分法里也被叫作第七识,然后还有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在八分法里也被叫作第八识。[4]而在《楞伽经》中最常提到的是“心、意、意识”的三分法,就是把阿赖耶识分成三份,其中的“意”也是指末那识。八识当中,最难理解的是末那识。

一、八识的关系

《楞伽经》(实叉难陀译本)有颂曰“依于藏识故,而得有意转,心意为依故,而有诸识生”。心指第八识,意指第七识,诸识指前六识,这一颂清晰地表达了八识之间的关系,即末那识是依于第八识而得转起的,依止于第八识跟第七识的缘故才有前六识生起。也就是藏识首先产生了末那识,而藏识又跟末那识一起推动产生了意识。

这一颂也表明了二时教法不讲末那识的原因,二时教法因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因此第一是无法安立圣者能见的藏识,不讲藏识也就无法讲末那识。

第二是在二时教法中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就是凡夫以为的感觉器官上生起的识,是要空的对象,因为压根不存在。不是三时教法里的六识,三时教法的前六识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阿赖耶识中杂染种子现行时所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所以与三时教法中讲的六识的法义完全不同。

二、意的作用、功能

(一)以意去采集业

三时教法重要经典《楞伽经》中有一颂“心能积集业,意能广积集,了别故名识,对现境说五”(实叉难陀译本),对八识的功能讲得很清晰。“心能积集业”,梵文是cittena cīyate karma。这里的动词词根是ci,聚集的意思。这句偈颂的意思是,用“心”——第八识聚集、收藏业。“业”就是杂染种子,虚妄分别在第八识中熏习下了杂染种子。[5]

“意能广积集”,梵文是manasā vicīyate,动词是词根ci前面加了vi,vi-ci,是采集的意思。这句偈颂的意思是,用“意”——第七识采集、收集业。就是只有在第七识的驱动下产生虚妄分别,因而才有杂染种子在藏识中的熏习。[6]

(二)渴求与乐见

佛陀在三时了义教法中,认为眼识是怎样生起的。《楞伽经》云:“何等为四?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7]

第七识,其实就是前面讲眼识转起的四个原因中的第三个和第四个原因的体现。“识”的本性就是要起分别,这种要起分别的渴求,就是第七识;“乐见种种诸色相”的“乐见”,就是第七识。[8]

三、现行广讲

阿赖耶识有二种生灭,“八分法”中的前七识统称“分别事识”或转识,对应相的生灭。也就是前七识对应阿赖耶识的现行部分。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可以做两个方面的表述。第一,显现;第二,分别。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就是显现与分别。显现,就是显现出似外之相 (ābhāsa);分别就是把似相(ābhāsa),执取为心外之相(nimitta)。[9]其中前六识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所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以上是对显现与分别的最基本的表达。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种子熏现模型表述得更丰满一些。[10]

(一)相分与见分是显现

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的显现,除了显现似相(ābhāsa),其实一定同时还要显现“见ābhāsa之见”。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除了显现了似毛的影,同时一定还显现“见影之见”。虽然“似毛之影”和“见影之见”都是在心识中,是不分离的,但毕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表达。在唯识学中,有的宗派就给这两个方面还安立了名言,似毛之影叫“相分”,见影之见叫“见分”。也就是似相(ābhāsa)叫相分,见似相(ābhāsa)之见叫见分。[11]

(二)执所取与能取是分别

1、何谓所取

“相分”是凡夫执心外有事物的诱因,而凡夫误执的心外事物,也就是外境,或者叫外境之相,就是那个外相(nimitta),在唯识学里,也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所取”。ābhāsa是相分,nimitta是所取。【012】

2、见分的特点

(1)见分不仅仅是见似相(ābhāsa)之见,由于杂染种子是往昔虚妄分别熏习下的,所以杂染种子现行时显现的见分,一定是对当初种下这颗种子的虚妄分别的展现与强化;【013】

(2)见分一定具有着试图再起分别的渴望;【014】

(3)见分一定具有“似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015】

(4)见分一定有强烈地把ābhāsa执为nimitta的渴求;【016】

(5)乐见种种心外事物的存在。【017】

3、何谓能取

一旦凡夫误执心外有nimitta,那么就一定会误以为还有一个真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这个能力,唯识学也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能取”。因此,“似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叫“见分”,凡夫误以为有的“真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叫“能取”。【018】

(三)现行总结

1、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显现相分与见分,在见分欲求成为“能取”的推动下,实现误执相分为“所取”的分别。【019】

2、相分与见分是显现,执所取与能取是分别。【020】

3、分别是虚妄的,因此,所取和能取是根本不存在的。【021】

4、《辩中边颂》,作者是弥勒,其中有一句著名的偈颂。这个偈颂的梵文原文是abhūtaparivikalpo’ sti dvayṃ tatra na vidyate,玄奘法师译为“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这句偈颂的意思是,执所取和能取的虚妄分别是有,但有的只是分别。于分别中的所取和能取,这二取根本没有。【022】

四、补充表达

第一、在意识分别的背后,还有一个推动分别产生作用的操盘手,这个操盘手不是见分,不是能取,这个操盘手是“似能执取”心外之物能力的见分,渴望成为“真能执取”心外之物能力的能取的过程。【023】

第二、意是见分误以为能成为能取的渴求。【024】

第三、意是隐藏在分别背后,使分别得以实现的推动力。这个推动力就是七识。【025】

五、易混概念

(一)能取与意

能取是凡夫误以为有的“真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因此是根本没有的,而意是属于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中的第七识,属于转识部分,所以不能空。

(二)意识与意

从梵文上看,意与意识是同一个词manas,因此译为汉语时,对第七识采用了音译“末那识”,而对第六识采用意译“意识”,这也反映出二者关系密切。那二者是什么关系?意识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意是隐的、潜在的推动力,是由见分转变为能取的过程,作用是推动分别,没这个推动不起分别。

(三)初时、二时经论中的意

作为末那识的意是三时教法的专有名词,在佛陀初时、二时教法的汉译经典中出现的意并非指末那识。初时、二时教法立足凡夫境界说法,所说心、意、识,都是指依靠凡夫的感官可以感知到的精神活动。 另外佛教中说的身、语、意的意就是对凡夫行为的表述方法之一。当我们无明所障,见不到世界的真相,见不到世界的真实的时候,我们当下的一切的行为就是背离世界真相、背离世界真实的。这里说的行为包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的所做,所说和所想。佛教叫做身、口、意。

参见:意识、心、现行、能取、所取、分别、八识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梁

第一版:悟缘起、念新

讨论意见:晶晶、元澄、喜子、樱花、Yanzi、时雨、真、韩再湧

资料汇总:樱花

注释

  1. 引自楞伽经导读 053,下同
  2. 楞伽经导读 016
  3. 楞伽经导读 016
  4. 楞伽经导读 016
  5. 楞伽经导读 017
  6. 楞伽经导读 017
  7. 楞伽经导读 069
  8. 楞伽经导读 069
  9. 楞伽经导读 069
  10. 楞伽经导读 069
  11. 楞伽经导读 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