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住涅槃
无住涅槃,佛教术语,梵文apratiṣṭhita-nirvāṇa,指佛的涅槃,即大乘佛法修行的佛果,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佛陀以宏深悲愿不入涅槃而永度众生,这是大乘佛法的不共,这是大乘佛法的殊胜。[1]在《楞伽经》中就表达为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亦称为无住处涅槃。
一、涅槃
印度宗教家把一个人不修行而只能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这个“死”,叫“死”;如果经过某种方法修行之后,能够做到死了不来,这个“死了不来”的“死”,印度古人就叫“nirvāṇa”,意思是把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的轮回熄灭了,这就是“涅槃”。印度宗教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涅槃。[2]
在佛法中,由于凡夫以为生死轮回是很真实的,生死轮回中的痛苦也是很真实的,因此,佛陀为度化众生,对治凡夫执著的真实的生死轮回,而方便安立了生死之外,与生死相待的清净安乐的真实涅槃。目的是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离开生死证入涅槃。[3]佛教最初步的一个定义就是创始人释迦牟尼先生给出的、他老人家认为最有效的、能够引领着众生趋向涅槃的那套解决方案。 [4]
二、有余涅般和无余涅槃
佛教认为从一个特定角度可以把涅槃划分为有余和无余两类。有余涅槃、无余涅槃通大乘、小乘佛法,就是大小乘都说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但是在理解上有一点点差异。[5]
有余涅槃,就是有所剩余的涅槃。比如说佛陀三十几岁证道了,可以认为他老人家在那一时刻其实已经涅槃了,这个涅槃,就可以理解为是有余涅槃,因为还保留着身体给众生说法,跟众生结缘。八十岁的时候,他老人家认为该说的都说了,该办的都办了,因此他老人家入了无余涅槃,就是这一点儿身体都不要了,彻底地进入了涅槃。所以无余涅槃是涅槃的最后境界、最高的境界。大菩萨们的发心就是要让六道一切众生最后都要入无余涅槃——“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6] 三、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
佛陀在度化众生的时候,有的众生不以为生死是苦,愿意生死,愿意轮回,佛陀给这类众生讲了人天乘的法。所以学习佛陀人天乘的法的众生,安住于生死。还有一类众生,感受到了生命的苦难,不愿意生死,而一听说佛陀讲有涅槃,[7]发小乘心的修行者就信以为真了,[8]就不顾一切地奔向了涅槃,自己去住于那种清净的安乐的涅槃境界,这就是修小乘法的境界。所以修行佛陀的小乘法,最终安住于涅槃。[9]
大乘佛法修行的境界,跟小乘佛法直奔涅槃、安住于涅槃的境界,是根本不一样的,为了表达跟小乘佛法的境界的区别,勉强又安立了个名言,叫“无住涅槃”。即大乘佛法要泯灭生死与涅槃的二边见,叫“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 [10]
即一方面,大乘佛法的菩萨们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不仅发了度一切众生的愿,而且行愿,多生累劫勤修波罗蜜,最终成佛。正是作菩萨的时候发了度一切众生的愿,有这样的因,就使得大乘佛法的佛果,具有了无限的悲心;虽然成佛了,度一切众生的行愿,依然无有止境。因此修大乘法成就的佛,是“悲不住涅槃”,是由悲心而起,因度一切众生而起,行愿永无止境,成佛了依然度众生,永无止境地度化众生。[11]
另一方面,“生死与涅槃”是一对相待的名言,是因为凡夫以为生死很真实,而且真实的生生死死之中的痛苦也很真实,佛陀为度化众生的方便,权且告诉众生有一个生死之外的清净安乐的涅槃境界。而发大乘心的修行者了境如幻,自心所现,以两种观察,做五种思惟,而且恒住不舍,不久就可以亲证到,原来生死并不真实;原来生死如梦,生死如幻;原来生生死死不过是一场错觉。既然生死并不真实,就不会有生死之外的涅槃;既然生死如梦,醒即解脱,就不需用一个生死之外的涅槃来对治生死。生死与涅槃无非都是假安立的名言,生死与涅槃其实平等不二,这个也叫作“有寂无别”。有,是有无的有,表示生死;寂,就是寂静、寂灭的寂,表示涅槃。有寂无别,就是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生死与涅槃无二无别。[12]因此大乘佛法,成佛其实并没有什么真实涅槃可入,这就是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13]也就是由于佛陀的圆满智慧,不会像凡夫这样住于轮回的生死,已然彻底解脱。[14]
如果把“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这种成佛的安住境界——如果我们非要把它也称为是一种涅槃境界的话,大乘佛法把这个涅槃,就叫作“无住涅槃”。[15]
四、境行果
《金刚经》中须菩提给老师提了三个问题:一个发大乘心的人,如何安住?如何修行?如何降伏其心?佛陀一口气做了三段回答,就是《金刚经》第三段、第四段和第五段,分别回答了须菩提这三个问题:怎么降伏其心?大菩萨们以发菩提心的方式降伏其心;怎么修行?修六度,而且要无住而修;如何安住?“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无住而住,无住涅槃。[16]
《金刚经》的这三段经文,实际上是整个般若法门的纲领、核心。从发心到修行以至于证果,一个非常完整的修行次第。在佛教里有一组词对这三件事高度概括:境、行、果。凡夫的修行,首先就是对境发心,而后是如法修行,最终证无住涅槃而成佛。境、行、果三个字高度简洁地概括了大乘佛法修行的过程。 [17]
参见:涅槃、境行果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樱花
第一版:燊榆
讨论意见:时雨、慧智兰心、晶晶、樱花、梁传旭
资料汇总:马刚
注释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6.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6.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44-14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4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9-380.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80.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80.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86.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楞伽经导读 044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8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8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8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