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无常,佛教术语,梵文anitya,基本含义是指没有不变的,总是在变化着的。[1]“常”,梵文是nitya,永恒不变的意思。[2]佛法讲无常是有层次的,[3]大乘佛法讲无常,是根本就无生,因此也无灭,这是无常。[4]

佛陀教法讲无常,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小乘佛法的生住异灭的无常,第二个层次是佛陀二时教法四重二谛的前两重二谛、作为大乘佛法前行法的无常,即当生即灭的无常。这两个层次的无常,可以归为一类,叫作“生灭无常”。第三个层次的无常,是第二组二谛所讲的无常,叫作“无生无常”,要观凡夫境界一切的法,压根儿没产生,这是无常,所以叫作“常无,故无常。”

一、初时教法讲的无常

小乘法,也就是初时教法讲的无常概括为四个字:“生住异灭”。一个事物产生了,产生之后,会保持一段稳定的状态,叫“住”。但是这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不可能永远保持的,要“异”,异就是变化,要向灭亡的方向转化。通过异的过程最终一定是“灭”,灭就是死亡。所以小乘讲无常,讲的是生住异灭的无常,是说一个生了的事物,它毕竟得灭,今天不灭明天灭,明天不灭后天灭,后天还没灭,不定哪天就得灭,不可能不灭。所以小乘佛法讲无常,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无常,是一个生了的东西毕竟得灭。在生活中听佛教徒说:“哇!老张昨天去世了,上礼拜还跟我一起吃饭,昨天晚上突然心肌梗塞死了,哎呀!人生无常啊!”佛教徒经常有这样的感叹。佛教徒这种感叹,是从小乘佛法讲的无常上的感叹。[5]

二、二时教法讲的无常

(一)当生即灭,灭不待因

佛陀的二时教法,出现了第二个层次的无常。二时教法四重二谛的前两重二谛讲无常,不是“生住异灭”的无常,是“当生即灭”的无常——不是生出来可以安住一段时间,然后不断地转化,最终一定得灭,而是生了就灭,生的那一时刻就是灭的那一时刻,“当生即灭”。这是佛陀二时教法前两重二谛讲的无常,叫作当生即灭的无常。二时教法前两重二谛所讲的无常,比小乘佛法讲的无常,要彻底得多,要精彩得多。但是要注意,不管是小乘佛法讲的生住异灭的无常,还是佛陀二时教法前两重二谛讲的当生即灭的无常,这两重无常有个共同的特点,这两个层次说无常,都是一个事物生了而又灭了,即便是佛陀二时教法前两重二谛讲当生就灭了,但毕竟还是生了。所以这两个层次讲无常,可以概括为叫“生灭无常”。生灭无常不是大乘佛法要讲的无常。如果只讲到四重二谛的前两重二谛,大乘佛法的门儿还没入![6]

(二)无生无常

1、因无生,故无常

从佛陀的二时教法来讲,佛陀的深法就是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就是知一切法无生,“常无故无常”,这是甚深的法义。[7]

大乘佛法讲的无常,就是佛陀二时教法后两重二谛所要表达的无常。后两重二谛要表达的无常,是“无生无常”。佛陀大乘教法讲,凡夫境界是无常的,因为它压根儿就没产生,所以就无所谓“常”——“无生无常”。在般若经里面叫作“常无,故无常。”这里的常无,指的是根本就没有。“常无故无常”,根本就没有,所以说无常,这是大乘佛法的无常,是佛陀二时教法第三重二谛和第四重二谛讲的无常。[8]

2、无生无常的经典依据

《维摩诘所说经》中云:“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9] 大乘佛法要说的真正的无常是“无生无常”,是凡夫境界压根儿就没产生,也就无所谓灭,无生无灭,这是大乘佛法说的无常。[10]

玄奘法师翻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会第558卷《经典品》中佛陀明确说:“应以色坏故观色无常,不应以受、想、行、识坏故观受、想、行、识无常,但应以常无故观色乃至识为无常。”[11]色坏,指色受想行识的色法产生了后来又灭掉了——不能以观色产生而又灭掉了这个生灭,来观色是无常。也不应该以观受想行识产生而又灭了——不管是生住异灭,还是当生即灭,反正是生了后来又灭了,这叫“坏”——来看受想行识是无常。应该以观色受想行识“常无”——根本就没有,压根儿就没产生——无生——来观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无常。这就是经典依据。[12]

3、避免相似佛法的危害

如果是在宣说大乘法,只讲到了生灭无常,比如说只讲到缘生性空,讲到当生即灭,而没有讲到无生无常,这就犯了“说相似佛法”的过失。相似佛法就是似是而非的佛法。《大般若经》第558卷《经典品》中,佛陀是这样说的:“为发无上菩提心者说”[13]——注意是为一个发了大乘心的人说法——“说色坏故,名为无常,非常无故名为无常”,给人家讲法,说五蕴的色产生了后来又消亡了是无常,没有跟人家讲色原本就根本没产生,“常无”,没给人家讲常无才是真正的无常;说“受想行识坏故名为无常,非常无故名为无常”,给想听大乘佛法的人说,受想行识产生了后来又消亡了是无常,没给别人讲受想行识压根儿就没产生,无生是无常;而且“复作是说,若如是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而且还特别告诉人家,看色坏、受想行识坏是无常,就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佛陀说,如果这样给一个发大乘心的人讲法的话,“如是名为颠倒宣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如果是这样给发了大乘心的人讲所谓大乘法的无常的话,那就是颠倒了,给别人在说相似的佛法。说相似佛法的过失是非常严重的。 [14]

(三)对无常的观修

《金刚经》即将结束的时候,佛陀说了一个四句偈:“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15]

佛教二时教法中将凡夫境界一切因缘和合的、凡夫自以为存在的事物,叫作“有为法”。玄奘的翻译是“诸和合所为”,所以有为法是凡夫境界的因缘和合的事物。佛陀在这个四句偈里说,对于一切的凡夫境界的因缘和合的种种事物,“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要把它们看作像梦境、像幻象、像泡沫、像影子、像露水、像闪电那样。佛陀《金刚经》讲了甚深般若波罗蜜的法门,我们从权便中观、究竟中观两个层次进行解读,这个法门是甚深的,佛陀说了这个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门之后,在即将结束的时候,随顺我们众生,随顺我们凡夫,他总还得给我们点抓手。因为我们很多人听了这个甚深般若波罗蜜的法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会产生问题:我们从何入手?怎么修行?我们作为一个凡夫,入手修行的第一件事儿应该干什么?佛陀《金刚经》的结尾,告诉我们凡夫的入手修法是,要观我们凡夫境界一切的事物,“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佛陀《金刚经》的结尾,告诉我们凡夫的入手修法是,要观我们凡夫境界一切的事物,“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梦、幻、泡、影、露、电,六个比喻,其实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是泡、露、电,第二组是梦、幻、影。这两组状态是不一样的,泡沫、露水、闪电,这三个作喻的事物,不能说没产生,似乎是产生了,但是不能常住,是“有而不住”,不能够长住不坏。但是第二组,梦、幻、影——梦境、幻象、影子,可不是有而不住的问题,是根本就没有,梦境原本就是假的。所以,泡露电和梦幻影,是两重境界。对于泡露电,比如说露水,就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生住异灭的无常,闪电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当生即灭的无常。因此,露泡电这第一组比喻,可以理解为是“生灭无常”。第二组梦幻影,是根本就没有,因此是“无生无常”。

那么就可以理解了,《金刚经》最后这四句偈是告诉我们,我们入手修行的修法,要做两个观。第一,泡露电观,也就是生灭无常观。首先要观我们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其实不过是如泡沫、如露水、如闪电那样根本不能常住的生灭状态,在理论上对应于权便中观四重二谛的前两重二谛(第一组二谛)的境界。当然对于大乘佛法,对于甚深般若波罗蜜,这是前行法。进而要做梦幻影观,也就是无生无常观,要观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无生,在理论上对应于权便中观四重二谛的后两重二谛(第二组二谛)的境界。所以说佛陀老人家慈悲,讲了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门,又调过头来告诉我们,入手的修法:做泡露电的生灭无常观和梦幻影的无生无常观。[16]

三、三时教法讲的无常

三时教法立足圣者境界,讲无常,指的是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杂染种子表现的二种生住灭。从佛陀三时教法来看,凡夫境界根本无生,遍计所执自性只是凡夫误以为的存在,其实根本不存在——无生。从佛陀三时教法来看,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如、圆成实自性,本来如此,根本不需要生,还是无生,这就是两重无生。既然无生,当然无灭。那从佛陀三时教法来看,只有杂染依他起自性有生灭,就是阿赖耶识看起来有生灭的表现。

(一)诸识有两种生住灭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佛言:‘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谓相续生及相生,相续住及相住,相续灭及相灭’”[17]。佛陀回答大慧菩萨,识有两种生灭的表现,这个回答非常明确,识所表现出来的是两种生灭。而佛陀马上说,这两种生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臆度者,梵文是tārkika。也译为“计度者”。计度就是误以为处于分别状态下的思维活动;就是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时的这个分别状态下的思维活动;就是把ābhāsa误执为nimitta的分别状态下的思维活动。佛陀说识有两种生灭,是所有凡夫、外道、小乘,大乘资粮位、加行位修行者,所不能知道的,这一点很重要。

这说明“识”——阿赖耶识,只有大乘见道登初地以上的圣者才能知道,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因此在佛陀三时教法,安立藏识缘起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解构凡夫境界,是立足于圣者境界破增益。这是与佛陀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构建四重二谛破增益的法的最重要的差异。既然识的生灭是圣者才能见,所以识的生灭,用凡夫的语言是无法描述的。但佛陀慈悲,为度众生,佛陀权且用凡夫语言近似地表达。圣者才能见的两种生灭,是相续的生灭和相的生灭。注意:相续和相。

1、阿赖耶识相续的生灭

相续,梵文是prabandha,表示环环相扣的、相似相续的等流过程。其实这个相续的生灭,就是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杂染种子的持续的、不间断的、相似相续的生灭过程;就是熏习在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种子,并不是一熏习马上就现行,要等待现行的条件具足了才现行。在这个还未现行的等待过程中,杂染种子不是常一不变的,而是相似相续地生灭变化的。这个变化过程,就叫识的相续的生灭。[18]

2、阿赖耶识相的生灭

相,梵文是lakṣaṇa,表示显现出来的状态。当然是对圣者的显现,凡夫不能见。这个相的生灭,其实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生现行,现行灭而又在阿赖耶识熏习下一颗新种子,这个过程就是识的相的生灭。这个相的生灭,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在相续生灭的等流过程中,突然有的种子显现了一下,这个显现了一下的现行,就是识的相的生灭。[19]

(二)修行转识成智

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20] 在三时教法里佛陀以圣者能见安立阿赖耶识,目的第一,就是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外境根本不存在,那个毛根本不存在。对这个根本不存在的外境,在三时教法里,空它都是多余的。在三时教法里什么存在呢?外境不存在,而凡夫非误以为外境存在的这个错觉,这个虚妄分别存在。因此在三时教法里要做的就是把错觉转为正觉,把分别转为无分别,这就是转染成净,这就是转识成智。[21] 以转识成智的正智攀缘真如,这就是以智证真,直至圆满成佛。[22] 三时教法,以唯识破增益,而以正智攀缘真如而补损减,以不增益、不损减而建立中道。[23]

参见:四重二谛、权便中观、究竟中观、般若波罗蜜法门、有为法、转识成智、以智证真、虚妄分别、中道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 燕子

第一版: 未Ma

讨论意见:Yinxueyu、樱花、晶晶、燕子、元澄

资料汇总:梁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1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2.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3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3.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3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4.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5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5.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3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3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7.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02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8.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3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9. 《维摩诘所说经》卷1〈3 弟子品〉:「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CBETA 2021.Q3, T14, no. 475, p. 541a17-18)
  10.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维摩诘经》01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1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558〈6 经典品〉:「应以色坏故观色无常,不应以受、想、行、识坏故观受、想、行、识无常,但应以常无故观色乃至识为无常。」(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879b17-19)
  12.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3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13.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558〈6 经典品〉:「云何苾刍颠倒宣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谓彼苾刍为发无上菩提心者说:『色坏故名为无常,非常无故名为无常。』说:『受、想、行、识坏故名为无常,非常无故名为无常。』复作是说:『若如是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879b11-15)
  14.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3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1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何以故?「[9]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CBETA 2021.Q3, T08, no. 235, p. 752b27-30)[9]: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Tārakā timiraṃ dīpo māyāvaśyāya budbudaṃ, svapnaṃ ca vidyud abhraṃ ca evaṃ draṣṭavyaṃ saṃskṛtaṃ.
  1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6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17. 《大乘入楞伽经》卷1〈2 集一切法品(一-三)〉:「佛言:「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谓[6]相续生及[7]相生,相续住及相住,相续灭及相灭。」(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3b13-15)[6]:Prabandhotpāda.[7]:Lakṣaṇotpāda.
  1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2. 于晓非.于晓非《大乘入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3. 于晓非.于晓非《大乘入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