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无我
无常无我,佛教术语,梵文anityānātma待确认,是对佛陀教理的最一般意义的概括性表达。自编佛陀认为我们这些凡夫之所以轮回于生死、不能成佛的原因是糊涂,[1]这个糊涂体现在两个方面:改编自金刚经导读07讲:“这个糊涂体现在哪儿?体现在两个方面:”[2]我们凡夫死死抓住了一个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把它当成真实,这种真实性是凡夫强加上去的,是错误认识造成的,这个错误在佛教里边叫作“增益”(samāropa)。正是因为有了增益的错误,我们死死地抓住了一个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当真实,因此佛陀认为,我们就再也见不到真正的真实了。见不到真正的真实的错误,佛教里给了一个专有名词,叫“损减”(apavāda)。在佛陀眼里,我们这些凡夫,犯了两个错误:增益和损减。因此我们学习佛法,修证佛法,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把我们凡夫过去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真实性打破,解决增益的问题—破增益。进而,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才会显现,解决损减的问题—补损减。也就是整个学佛的历程,就是要把我们这些犯着增益与损减两个错误的凡夫,一步步地把我们引向佛陀的“不增不减”的解脱境界。[3]佛陀讲无常无我,就是要(自编)破除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要颠覆我们凡夫对我们凡夫境界的自以为真实的理解,要解构我们凡夫对凡夫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理解,就是破增益。[4]。佛陀横向的教法体系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破增益,佛陀要建立种种的方便善巧,告诉我们,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其实一点儿都不真实,这是教法的第一部分。[5]
由于众生根性、习性的差别, 佛陀为不同的众生说法的时候,他讲了不同的法,因此在佛教的教理体系内部就形成了不同的名言系统。[6]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这项工作叫做判教。[7]判教是我们学懂、学通佛法的前提。[8] 《解深密经》三时判教,是学习理解佛陀教法体系的准绳,它能使学习者对佛法的理解既完整又系统。[9] 在《解深密经》中,把佛陀[10]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叫做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11]初时教法是声闻乘,是小乘;而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是菩萨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大乘。[12] 如果不理解判教,学习佛陀教法,就会造成思想混乱,甚至读的经典越多,反而思想越混乱,因为佛陀在不同的名言系统里边,佛陀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说法的时候,往往有的时候,相同的名言,却表达着不同的法义。[13] 佛陀的三套教法都讲无常无我,对于出现在佛经当中的相同的名言,因为在不同教法中所表达的法义层次不同,如果不依据判教解读,势必造成混淆,因此,对于无常无我的解读,需要依据判教。自编
一、初时教法表达无常无我
《解深密经》中说,初时教法是佛陀“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就是初时教法是讲给发小乘心的众生听的,讲的内容是苦、集、灭、道四谛法。[14]依据《杂阿含经》[15],小乘佛教讲十二缘起也叫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个十二缘起是讲了两个重要的道理。第一,生死轮回起源于无明,因为十二缘起是以无明打头。第二,生死轮回只是缘起过程,中间没有贯穿于生死轮回始终的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那么在初时教法当中就叫做人无我。[16]在佛陀的初时教法中,佛陀就是用十二缘起作为特定的解构模式,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但是佛陀在初时教法中用十二缘起的模式,主要解构的是人我执。初时教法讲四谛,讲无我,这个“无我”,只指人无我,讲人我空。佛教的“空”字,梵文是“śūnya”,不要把“空”字想得过于玄妙,空就是没有。人我空就是佛陀在初时教法中把我们凡夫对人我的这个执着解构掉了。初时教法中佛陀主要解构的是人我,[17]对于法我的问题是悬置的。初时教法只讨论人我,没讨论法我,因此初时教法就没有很明确的对诸法真实性的表达,她只是表达了:我们通过初时教法的修行,能够解决内在的自我烦恼而获得一种自我的清净的状态,叫作“涅槃寂静”。[18]
佛陀认为,生命不过是五蕴、十八界或十二处的聚集和合而成的。既然众生只是五蕴等缘生聚合的,因此,生命当中就不会有一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我”。没有“我”也就没有“属于我的”,就是也没有“我所”。所以六道轮回,不过是无知、爱、业等十二因缘而生起的,轮回只是十二缘起的环环相扣,轮回之中没有贯穿始终的轮回主体。只是以眼识等诸根,执著抓取色等尘境,以为有个真实的轮回的世界而已。但轮回之中是绝对没有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这是佛陀讲的“人无我”的第一重理由[19],这种道理是小乘的声闻和缘觉认为的“人无我”的理由。[20]
依据《杂阿含经》卷1:“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21]由此可知,五蕴无常。自编小乘讲无常,讲的是生住异灭的无常,[22]概括为叫“生灭无常”。[23]
又依据《清净道论》第八,说随念业处品(十三):“‘观无常’──在此句中,当先知无常,知无常性,知无常观,知观无常者。这里的‘无常’即五蕴。何以故?因(五蕴的)自性生、灭、变易之故。‘无常性’──即彼等(五蕴)的生、灭、变易,或(五蕴的)生已又无;即(彼等五蕴)不停止于(生)的状态而以剎那灭而灭的意思。‘无常观’──即于无常性的色等而观无常。”[24]由此可清晰的了知,“无常”指五蕴会生、灭、变异。自编
依据《杂阿含经》卷3:“色是无我,受、想、行、识是无我”,[25]可知五蕴无我。自编
二、二时教法表达无常无我
二时教法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二谛无生,实相离言”。[26]
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10〈之余〉中有经文:“菩萨摩诃萨如实了知,名谛善巧。复有谛善巧,所谓三谛——世俗谛、胜义谛、实相谛。世俗谛者,谓一切世间语言文字、见闻觉知。胜义谛者,谓心行处灭无复文字,离于一切见闻觉知。实相谛者,所谓一切相即无相,如是无相即是实相。”[27]又据《大宝积经》卷51:“又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谛善巧者,复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世俗谛,二者胜义谛,三者相谛。舍利子!世俗谛者,当知乃至世间所有语言文字音声假说,如是等相名世俗谛。胜义谛者,所谓若于是处尚非心行,况复文字而能陈说,如是等法名胜义谛。”[28]
依据上述经文可知,世俗谛指言说、世间人的见闻觉知;胜义谛指佛及登地菩萨这些圣者亲证的真实,远离一切言说、见闻觉知。
但在《无畏疏》中,给出了二谛的不同定义。《无畏疏》中说:“所谓世俗谛者,虽然一切法自性空,世人不知是颠倒而见诸法生起,此见唯于世人是俗成之谛理,所以称为世俗谛。所谓胜义谛者,诸圣者无颠倒证悟,见一切法无生,此见唯于圣者是最胜义,所以称为胜义谛。”[29]《无畏疏》对“二谛”的解读是指两条道理:世俗谛就是世间人认为是真理的道理;胜义谛就是圣者证悟的真正真实性的见解。
于晓非老师所构建的“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则是延用了《无畏疏》对于“二谛”的解读,之所以要延用无畏疏对于二谛的解读,是随顺千百年来佛教界对于“二谛”的误解,善巧地利用彼误解,构建了“四重二谛”的解构的阶梯,而非二谛等持。
二时教法中[30],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时候,解构模式是二谛(缘生缘起),用讲世俗谛与胜义谛两条道理,来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31]用二谛的模式不仅解构了人我同时解构了法我[32],讲人法皆空,[33]讲“一切法无生”。依据《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570〈7 平等品〉:“若人能观诸法无我,能执、所执皆永寂灭。”[34]佛陀说,如果有人能观行诸法无我,那么能执与所执皆是永远寂灭。
生灭无常不是大乘佛法要讲的无常。[35]大乘佛法讲的无常是“无生无常”。改编自金刚经导读38讲:那大乘佛法讲的无常是什么?就是佛陀二时教法后两重二谛所要表达的无常。后两重二谛要表达的无常,是“无生无常”。[36]佛陀大乘教法要告诉我们,凡夫境界是无常的,[37]因为它压根儿就没产生,所以就无所谓“常”——“无生无常”。在般若经里面叫作“常无,故无常。”[38]“常无故无常”,根本就没有,所以说无常,这是大乘佛法的无常。[39]
玄奘法师翻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会第558卷《经典品》中佛陀明确说:“不应以色坏故,观色无常。”[40]色坏,指色受想行识的色法产生了后来又灭掉了—不能以观色产生而又灭掉了这个生灭,来观色是无常。“不应以受想行识坏故,观受想行识无常。”[41]也不应该以观受想行识产生而又灭了—不管是生住异灭,还是当生即灭,反正是生了后来又灭了,这叫“坏”—来看受想行识是无常。“但应以常无故,观色乃至识为无常。”[42]应该以观色受想行识“常无”—根本就没有,压根儿就没产生—无生—来观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无常。[43]以无生法义讲无常,无常的究竟法义就是无生,叫“常无故无常”,这才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44]
《大般若经》第558卷《经典品》中,佛陀是这样说的:“为发无上菩提心者说”[45]——注意是为一个发了大乘心的人说法—“说色坏故,名为无常,非常无故名为无常”[46],给人家讲法,说五蕴的色产生了后来又消亡了是无常,没有跟人家讲色原本就根本没产生,“常无”,没给人家讲常无才是真正的无常;说“受想行识坏故名为无常,非常无故名为无常”[47],给想听大乘佛法的人说,受想行识产生了后来又消亡了是无常,没给别人讲受想行识压根儿就没产生,无生是无常;而且“复作是说,若如是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48],而且还特别告诉人家,看色坏、受想行识坏是无常,就是行般若波罗蜜多;那佛陀说,如果这样给一个发大乘心的人讲法的话,“如是名为颠倒宣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49],如果是这样给发了大乘心的人讲所谓大乘法的无常的话,那就是颠倒了,给别人在说相似的佛法。说相似佛法的过失是非常严重的。[50]
三、三时教法表达无常无我
三时教法说“唯识无境,直陈真实”,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阿赖耶识也就是“藏识缘起”的模式,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解构凡夫心外误以为的存在的事物,解构的结果就是“唯识无境”。“藏识缘起”不是在给心外世界的存在找存在依据,相反,是在破除无明凡夫增益上去的外境的存在。
“藏识缘起”并不是要讲依藏识而真的缘起出了心外世界,而是构建眼翳执毛模型,清晰表述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不是现出了心外的事物,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有事物,而非要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三时教法在彻底解构凡夫境界的同时还解决了一个二时教法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凡夫境界不存在,但为什么在凡夫的感知中,心外事物却存在的那么真实。 “藏识缘起”是缘起的究竟说。
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说“实相离言”,真实性不能够用凡夫语言表达,而三时教法在对真实性的表述上,是直陈,直截了当地告诉凡夫,有佛陀证悟的真实性,以及什么是真实性。[51][52][53]
佛陀说,其实生命轮回中的身体和轮回的世界,都是“阿赖耶心识”的妄想分别的显现,根本就没有轮回的身体和轮回世界的真实存在。凡夫以为的轮回,只是心识上的轮回,只是圣者能见的心识上的杂染种子的刹那现行和未现行杂染种子次第相续的变异。如同河水的流淌,如同种子的发芽生长,如同灯焰的飘忽,如同迅风的吹动,如同浮云的翻卷。[54]这心识上的轮回中,没有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主体。改编自楞伽经导读084讲:“这心识上的轮回中,哪里有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主体?”[55]这一切都不离无始执取外境戏论习气。就像水车的汲水轮一般,在生死流转的轮回中,凡夫误以为的各种身体和形色,其实是幻术师的幻象,是起尸的行走,是机器人的运动。这里边根本没有精神主体,如此了知轮回之相,可以称为“人无我”的智慧。[56]这“人无我”的[57]道理,才是大乘三时了义教法的对人无我的理解。[58]大乘菩萨应该离声闻的“人无我见”。[59]
对缘起的最根本的误读,就是以为缘起就是因缘和合而有事物生起,从而为无明凡夫误执的人我与法我的存在,寻找到了存在的依据。这就是“因缘和合中,愚夫妄谓生”。其实恰恰相反,佛说缘生是说无生,佛说缘起是为解构。如果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缘起,[60]用下面四个字表达——“缘起无生”。[61]
佛陀自内证得的圣智境界,是远离常与无常二边的绝待常的境界,是不思议常。[62]立足圣者境界回看凡夫境界,凡夫境界无生无常。自编
以上是对佛陀讲述的“无常无我”的法义依据判教的分别解读。
参见: 无常、无我、三时判教、四谛、五蕴、十二缘起、缘生缘起、藏识缘起、阿赖耶识、眼翳执毛模型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
第一版:晶晶
讨论意见:破增益、梁传旭、樱花、念新、未Ma、慧智兰心、真
资料汇总:法和、破增益、晶晶
注释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3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3.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雜阿含經》卷12:「云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云何義說?謂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緣行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緣識名色者,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緣名色六入處者,云何為六入處?謂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緣六入處觸者,云何為觸?謂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緣觸受者,云何為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緣受愛者,彼云何為愛?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緣愛取者,云何為取?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緣取有者,云何為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緣有生者,云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4]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緣生老死者,云何為老?若髮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5]柱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班駮,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是名為老。云何為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捨陰時到,是名為死。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是名緣起義說。」」(CBETA 2021.Q3, T02, no. 99, p. 85a13-b19)[4]:一大,〔-〕宋元明[5]:柱大,任宋元明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雜阿含經》卷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CBETA 2021.Q3, T02, no. 99, p. 1a7-15)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3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3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清净道论》第八,说随念业处品(十三)
- ↑ 《雜阿含經》卷3:「色是無我,受、想、行、識是無我」(CBETA 2021.Q3, T02, no. 99, p. 16c19-20)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10〈之餘〉:「菩薩摩訶薩如實了知,名諦善巧。復有諦善巧,所謂三諦——世俗諦、勝義諦、實相諦。世俗[2]諦者,謂一切世間語言文字、見聞覺知。勝義諦者,謂心行處滅無復文字,離於一切見聞覺知。實相諦者,所謂一切相即無相,如是無相即是實相。」(CBETA 2021.Q3, T08, no. 261, p. 914a5-10)[2]:諦大,〔-〕知
- ↑ 《大寶積經》卷51:「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諦善巧者,復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世俗諦,二者勝義諦,三者相諦。舍利子!世俗諦者,當知乃至世間所有語言文字音聲假說,如是等相名世俗諦。勝義諦者,所謂若於是處尚非心行,況復文字而能陳說,如是等法名勝義諦。相諦者,所謂諸相即是一相,如是一相即是無相,如是說者名為相諦。」(CBETA 2021.Q3, T11, no. 310, p. 300c22-29)
- ↑ 叶少勇在《龙树之空观》中提到:二谛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570〈7 平等品〉:「若人能觀諸法無我,能執、所執皆永寂滅。」(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942b23-24)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3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3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3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3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3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558〈6 經典品〉:「不應以色壞故觀色無常」(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879b17)
-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558〈6 經典品〉:「不應以受、想、行、識壞故觀受、想、行、識無常」(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879b17-18)
-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558〈6 經典品〉:「但應以常無故觀色乃至識為無常。」(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879b18-19)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3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558〈6 經典品〉:「為發無上菩提心者說」(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879b12-13)
-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558〈6 經典品〉:「色壞故名為無常,非常無故名為無常。」(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879b13)
-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558〈6 經典品〉:「受、想、行、識壞故名為無常,非常無故名為無常」(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879b14-15)
-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558〈6 經典品〉:「復作是說:『若如是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879b15)
-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558〈6 經典品〉:「如是名為顛倒宣說相似般若波羅蜜多。」(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879b16-17)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3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1-62.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净名精舍.《净名学修纲要》,2021.2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