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智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正智,佛教用语,梵文 samyagjñāna,又叫智[1]或圣智,[2]是指见道位之后登初地的菩萨一直到成佛的智,[3]正智就是佛陀三时教法的纲领五法中的一法,对应于依他起自性的清净部分,以正智攀缘真如而成佛。[4]

圣者的认知模式,从对凡夫的“能所分离”认知模式的否定角度来表达的话,圣者的认知模式就是“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圣者心是能所不分离。[5]表示凡夫心的梵文词是 vijñāna,实叉难陀译作“识”。圣者心的梵文词是 jñāna,实叉难陀译作“智”。这两个梵文词来自同一个动词词根 jñā,区别仅仅在于识 vijñāna 比智 jñāna 前面多了一个前缀词头vi,词头 vi 在这里是分离的意思。凡夫心 vijñāna 有词头 vi,凡夫心的活动一定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圣者心 jñāna 没有词头 vi,圣者心的活动一定是一种不分离的认知模式。[6]jñāna从广义上讲,是指见道位之后登初地的菩萨一直到成佛的智。但在这里jñāna不是广义的,是狭义的,只是指从初地到七地修行的第二阶段的智。[7]prajñā,为了区别jñāna勉强译为“慧”,是指登八地到成佛这个修行第三阶段的智。其实 prajñā就是jñāna,只不过是加强的、更殊胜的jñāna,可以攀缘真如的jñāna。[8]

一、五法中的正智

五法就是名、相、妄想、正智和如如。五法可以分为两组:名、相和妄想是一组,特征是杂染;正智和如如是一组,特征是清净。安立名、相和妄想,目的是破增益;安立正智和如如,目的是补损减。名和相,是凡夫误以为的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如如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但凡夫见不到。凡夫见不到如如,是因为凡夫妄想,因为凡夫妄想名和相是存在的,妄想名和相的存在,就成为见证如如的障碍。只有转妄想为正智,了达了名和相根本不存在,解构了见证如如的障碍,正智才能攀缘如如,进而趋于佛地。

从正智亲证如如,正智与如如无分别、无能所的角度,把正智划归入圆成实自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就是正智是从“有为法”的藏识转染成净而得,正智因此也可以划归于依他起自性,是依他起自性的“清净”部分。[9]

被菩提流支译为“慧”的 prajñā,是指登八地到成佛这个修行第三阶段的智,为了区别 jñāna 勉强译为“慧”。被译为智和慧的 jñāna 和 prajñā,其实 prajñā就是 jñāna,只不过是加强的、更殊胜的 jñāna,可以攀缘真如的 jñāna。[10]

二、解读正智

(一)正智是依他起自性的清净部分

凡夫经过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证无外相而见道登初地。但似相依然显现,还要经历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用清净种子不断替换杂染种子,直到杂染种子完全被清净种子替代,这就是转染成净。只有清净种子就没有似相ābhāsa的显现;只有清净种子,一般也就不能再称为识,而要改称为智,就是“转识成智”。这个智也叫正智,正智就是依他起自性的清净部分。正智缘真如,证圆成实自性。

依他起自性分杂染和清净两部分,杂染部分是藏识,清净部分是正智。依他起自性安立的第一个目的,就是指导凡夫于资粮位、加行位修行,解构凡夫心外境界,证唯识无境而见道登初地。第二个目的,就是指导登初地到七地的菩萨修行转识成智,而登八地攀缘真如。[11]

(二)正智就是能觉

能觉和所觉:经过初地到七地转染成净的修行,实现了转识成智,这个智也叫正智,就是能觉。而正智攀缘真如,真如就是正智觉的对象就是所觉。因此对于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佛陀方便说法,正智就是能觉,真如就是所觉。而成佛,正智与真如就不一不异了,能觉与所觉就不一不异了。因此,佛果就是远离了能觉与所觉的二边。[12]

(三)正智是藏识所转

藏识是圣者能见,所以不能空,不能空就是不能灭,但要转。藏识里的杂染种子灭了,不是藏识也灭了,而是藏识转了,转识成智了。藏识里的杂染种子灭了,藏识不灭,藏识转为正智,正智去攀缘真如了,这就是藏识转为正智,正智攀缘真如。[13]

三、转识成智

(一)安立藏识的目的之一就是转识成智

藏识是转凡成圣的枢纽机制,藏识对应于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藏识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遍计所执自性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却在凡夫感知里存在的那么真切,为解决这个凡夫的错觉产生机制问题,就是安立藏识的目的。第二,如何“转”错觉为正觉,就是“转”藏识为圣智,也就是“转”妄想为正智,这是修行的要害。正智就是五法中的一法,对应于依他起自性的清净部分,以正智攀缘真如而成佛。[14]

(二)转识成智就是转染成净

三时教法的修行,就是转染成净,就是用清净种子替换杂染种子。当然真正的替换要从见道 之后的从初地到七地菩萨的修行,那才是真正的替换,才是真正的转染成净,因为见道之后才叫修道位。

宽松地说,资粮位凡夫也能转染成净;严格地说,凡夫资粮位的修行是一种近似的转染成净。就像我们讲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真修六度是见道之后的初地菩萨到七地菩萨的修行。那我们凡夫就不能修六度了吗?也能修,修的是近似的六度。因此真正的转染成净是见道之后的修行内容,因为资粮位的凡夫毕竟还在分别。

我们资粮位的凡夫,怎么修近似的“转染成净”?八个字,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如果没有佛陀应化于世间,没有佛陀说的法,我们这些彻头彻尾的凡夫怎么可能想得到,我们眼前这个世界居然是自心所现,居然唯识无境。所以首先要听闻正法。

听闻了正法就要如理思维,就是要用佛陀的这些教法来融入我们的心灵,认真思考,认真体悟,去信受这个“唯识无境”的道理,信受“了境心现”的道理。[15]

(三)转识成智就是去掉vi

从梵文的角度讲,转识成智就是从vijñāna 转变成jñāna。简单地讲,转识成智就是去掉vi,去掉vijñāna那个词头vi。这就是转识成智。那修行是去掉vi?vi就表示分离的意思。去掉vi就是从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成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从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当做眼睛之外的真实的毛的这种状态,转变为知道只是影,根本、压根就没有毛。这就是“转识成智”。[16]

(四)对转识成智新的解读

无分别不是对心外的事物不做判断,而是能所不分离。从佛陀的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对转识成智做一个新的解读,就是从凡夫的分别的识转为圣者无分别的智。去掉 vi,就是去掉 vijñāna 的词头 vi。去掉 vi 就是离分别。[17]

四、正智攀缘真如

(一)证真实义,就是以正智攀缘真如

证真实义,入三昧乐,这是登八地以上的修行。真实指的就是真如,真如的梵文是tathatā。证真实义,就是以正智攀缘真如,住于佛陀的自证法的定境至乐中。[18]

(二)没有正智不能攀缘真如

佛陀三时教法认为,不承认有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如,就是断见。正智攀缘真如,所以藏识灭了,不转正智,没有正智,就是变相认为没有真如可证,没有真如能证。因此,认为藏识不是转而是灭,就成断灭见。有人也认为阿赖耶识不能灭,要转,但认为阿赖耶识转为真如,这是极其荒谬的。[19]

(三)阿赖耶识是转为正智

阿赖耶识与真如不能相互转变,阿赖耶识是转为正智,就是“转识成智”,不是阿赖耶识转为真如。真如原本如此,本来如此,是“无为法”,不是由阿赖耶识转变而来。目前广为流传的阿赖耶识转为真如的这个观点,既不是佛陀见解,也不是印度外道见解,因为印度外道的学者没有这么愚蠢。[20]

(四)正智攀缘真如而补损减

二时教法重点在破增益,用二谛对治二边,以至于泯灭二边而建立中观。三时教法,以唯识破增益,而以正智攀缘真如而补损减,以不增益、不损减而建立中道。三时比二时更完整,更了义。[21]

参见:真如、圆成实性、五法、外相、似相、二无我智、真实性、真如、转识成智、依他起自性、以智证真、阿赖耶识、五位三阶段


词条编写人员 第三版:周日组(大码头)

第二版:芳司令

第一版:芳司令

讨论意见:梁传旭、慧智兰心、法和

资料汇总:宏瑞、喜子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