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量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比量,印度哲学术语,后被佛教引用,梵文anumāna,就是指凡夫从给定的前提,推断出结论的行为,即推理或推测[1]。量,指认识事物之标准,比量,量的一种[2],详细讲就是基于现量而有比度推理而得到的结果,比如说看见远处有烟,就推测那里有火,这个有火的结论就是比量[3]。。

一、现量、比量

(一)比量

比量就是基于现量而有比度推理而得到的结果。凡夫比量的结果就是对于不同的事物,我们推理抽象出的共同的特征,即共相。比如说老李和老王都是人,这个“人”就是老李和老王的共相。虽然老李和老王都有自相,但是老李和老王都长着两个眼睛,一个鼻子,都直立行走,而且身上的毛都不太多,我们就把老李和老王的这些同一性抽象出来,并安立了一个名言——人。这个人是比量抽象出来的,并不存在着一个可以现量的“人”。人这个共相无体非实,所以这个共相的人就是非法。这个共相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变[4]

(二)现量

现量,简单地讲就是凡夫依靠感觉器官,对于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比如说看见了这张桌子,摸到了这把椅子,这就是现量。通过凡夫的现量直接感知到,即自相,自相就是具有自己的独特特征的相,比如说老李有老李自己很独特的形象,它区别于老王。也就是老李有老李的自相,老王有老王的自相,正是老李与老王都有差异性的这个自相,就使得我们在感知世界里,能够清晰地区分出老李和老王,也就是说老李和老王的自相,是可以通过凡夫的现量直接感知到的。自相它有体是实,所以老李和老王的自相就是法。老李和老王的自相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变化,三十年前的老李,当然那时也许应该叫小李,与今天的老李和三十年后的李老是不同的,是肯定发生了变化的。没有自相,就不可能有共相的安立。现量感知不到脱离开自相的,那个比量的抽象出来的共相[5]

二、凡夫和圣者使用比量的区别

(一)经、律、论

在佛教的历史上,对佛教典籍的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简洁的分类方法就是把所有的佛教典籍分成三类,分别起名叫“经”、“律”、“论”。经跟律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部佛教典籍能够被称作佛经或者佛律,佛教徒认为,那一定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先生亲口所讲的,叫“佛说”。经跟律是佛说。经就是佛陀所讲的道理,律就是佛陀为后世的弟子们所建立的行为规范,戒律。经跟律既然是佛说,佛是证道者,佛是现证了真实的人,所以佛陀从他老人家最清净的法界当中流淌出来的经跟律,应该是我们学习佛陀教法的要依止的根本。我们最根本要依止的是佛说,而在经律论中,经跟律是佛说,因此读经、读律,是非常重要的[6]。。论就不是佛陀他老人家亲口所说,佛陀老人家涅槃之后,在印度,各历史时期都会出现一些,虽然不会很多,但总会出现一些对佛陀的经跟律有着精深研究的佛教的学者、修行者,我们称为论师,他们通过学习经和律,进而他们写出的一部部的他们对佛陀教法的理解的著作,称为论。论不是佛说,因此在这三部分典籍当中,经跟律的地位高于论,这个没有问题。但是这不能意味着论就不重要。其实论对于我们末法众生学习佛陀教法又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这些著论的大论师有很多都是见道以上的菩萨,他们对佛陀的圣教量做了非常系统化的阐释,这些系统化的阐释很对机我们末法众生,因此论是我们今天末法众生学习佛陀的经跟律 的桥梁和工具[7]

(二)现量、比量、圣言量

佛陀是证道的智者,经中所记载的都是佛陀作为智者他现证了真实,从他最清净的法界当中流淌出来的教言,这样的教言叫圣言量。佛陀教言当中,主要都是圣言量,佛陀适度地运用了比量,比量立足于凡夫,利用凡夫所能接受的推理模式表达佛陀的教法,经中佛陀主要是圣言量,适度的运用比量,而菩萨们、论师们所写的论典是充分地运用比量,运用我们凡夫可接受的种种的推理的模式,进而一步步地证明我们凡夫是虚妄分别,是颠倒梦想[8]

前面们讲到凡夫比量的结果就是对于不同的事物,我们推理抽象出的共同的特征,即共相,共相是非法、无体非实、不变,通过凡夫的现量直接感知到的就是自相,自相是法、有体是实、变化。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变化的差异性,也就是自相是不真实的,他们把这个变化的差异性的存在,起名叫现象。他们认为现象是假象,这是多数古希腊哲学家的共识,但是多数古希腊哲学家又认为隐藏在现象之中,或隐藏在现象之外的,这个抽象出来的不变的同一性,也就是这个共相是真实的。他们给这个不变的同一性的存在,起个名叫本质,而且认为本质就是真相。从古希腊开始,经历二千六百多年延续至今的哲学传统,把寻求对世界的不变性与同一性的理解,当作了自己的使命,这是哲学的基本特征,也是从自然哲学派生出来的“科学”这门学问的基本特征。佛法认为自相的法不真实,共相的非法更不真实,更远离真实。共相非法是增益上的增益,虚妄中的虚妄。佛陀亲证的真实性,既不在自相的法里,也不在共相的非法里。佛陀证悟的真实性是彻底地远离自相与共相二边,彻底地泯灭法与非法二边而显现的,这是佛教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佛法区别于哲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9]。 法与非法、有体无体、是实非实,这一切都是分别的结果,自相与共相,都以心外境界是真实存在,这个虚妄分别为前提的[10]

佛陀认为法是遍计所执自性,法是把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的心外的毛,这个毛是根本不存在的。认为法的存在只是错觉,至于在这个错觉里,这个根本不存在的毛,可以显现为长的、短的、直的、弯的,种种具有自己独特特征的差异性的自相,这个自相是错觉里的自相。那从错觉里的自相,也就是从根本不存在的毛的错觉的长、短、直、弯,抽象出的所谓的矛盾同一性的共相——这个非法,依然还是错觉。因此,佛陀的观点是共相与真相无关,不仅共相与真相无关,错觉里的自相,这个法毕竟凡夫还可以现量感知;无明凡夫比量的共相这个非法,其实是错觉里的凡夫的虚妄分别上的再一次虚妄分别,是虚妄分别的平方。兔角这个非法比兔子这个法更荒谬,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共相比自相更虚妄,就有很多人理解不了了,把从虚妄分别的法中,通过无明凡夫抽象出来的非法,当作从凡夫境界趋向圣者境界的阶梯,就是很多人以为,非法比法更接近于圣者亲证的真实性。在过去的一千五百多年的佛教传承中,把非法当真实,比比皆是。这是对佛陀教法的最大的误解之一[11]

参见:现量 圣言量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未ma

第一版:未ma

讨论意见:喜子、樱花、法和、兰心、晶晶

资料汇总:传旭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佛光佛学大辞典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10.
  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11.
  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12.
  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