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蜜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波罗蜜,佛教术语,梵文pārami,音译为波罗蜜[1],同义梵文Pāramitā,音译为波罗蜜多 [2]。基本含义是过河、到彼岸,意译为“渡”通“度”,佛教界习惯使用“度”。基于印度人对三世说生命观的独特理解[3],波罗蜜譬喻为过生命之河,过生死之河。就是从生生死死的轮回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4]

“波罗蜜”,是大乘佛教最能够传达佛教思想精髓的词汇之一[5],涉及佛陀教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6]。佛陀的初时、二时、三时教法就是给不同的众生提供过河的解决方案[7],佛说的一切法都是波罗蜜,小乘初时教法属于波罗蜜,大乘二时和三时教法属于甚深般若波罗蜜[8]

一、般若波罗蜜

佛陀认为轮回于生死的原因是无明,而无明的后果是见不到真实, 佛陀给出的解决方案,纲领性地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打破无明见真实[9]。因为凡夫糊涂,把不真实的当成真实,见不到真正的真实。犯了增益与损减的错误[10]。佛陀给出来的打破无明见真实的方案,其实就是把凡夫内心本来普遍具有的可以打破无明的能力——般若——调动起来,由这个般若去打破无明。一旦用内心本身具有的、可以打破无明的这个般若、这个智慧,打破了无明,就趋向解脱,就“pārami”——波罗蜜,过河。这就是般若波罗蜜[11]

二、小乘的波罗蜜

佛陀对具有强烈的出离心,对自己现世生命的苦难极度认同,有一种强烈的要断除内心烦恼、走向清净涅槃的心,给这些众生讲了小乘佛教的法[12]。也就是《解深密经》里的初时教法,概括为八个字:“四谛无我,涅槃寂静”[13]。由于凡夫以为生死轮回是很真实的,生死轮回中的痛苦也是很真实的,因此,佛陀为度化众生,对治凡夫执著的真实的生死轮回,而方便安立了生死之外,与生死相待的清净安乐的真实涅槃。目的是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离开生死证入涅槃。发小乘心的修行者就信以为真了,努力修持,最终获得了住于涅槃的果位[14]

小乘的灭尽定,外道的无想定,都会给修行者带来非常清静的感受,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好像是解脱了。但是从大乘佛法来说,不是真解脱[15]。在大乘了义教法《楞伽经》中云:“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别有,无所有故,妄计未来诸根境灭以为涅槃”[16] 。诸声闻畏惧、计着生死之苦,而希求涅槃。由于一切法皆是分别而无所有,就知道了生死和涅槃本无差别,就不会把未来在所缘境中的诸根断灭,妄想成涅槃。其实圣者自证的藏识的转依,也就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才能涅槃[17]

三、大乘甚深般若波罗蜜

大乘佛法,从究竟中观的空性角度讲,生死是空,根本就没有生死。无生死,涅槃这个与生死相待的境界的安立的必要性,也就没有了。因此,因无生死,故无涅槃。生死与涅槃的二边泯灭,叫生死与涅槃的不二。因此,大乘佛法修行的境界,跟小乘佛法直奔涅槃、安住于涅槃的境界,是根本不一样的。大乘佛法要泯灭生死与涅槃的二边见,叫“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大乘佛法区别于人天乘、小乘法的最核心要义,就是无生,就是最终彻底地泯灭二边见。[18]。玄奘法师译本《金刚经》中云:“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19]。确确实实的一切法根本就没产生——无生,这才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里的最胜法义,叫“paramārtha”,最胜的法义[20]

大乘三时教法立足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佛法讲无生是两重无生,第一重无生是凡夫执著的境界无生,是凡夫境界“从来无,何须生”。第二重无生是佛陀亲证的真如无生,佛证真如“本来有,不需生”。在《楞伽经导读》的课程里,用了眼翳执毛模型讲凡夫境界——如同把生翳病的眼睛自身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毛根本无生。讲这重无生其实就是破增益,能够彻底领受这重无生法义,就可以见道登初地,做圣位菩萨。所以说登初地证无生,这是无生的第一个层次。无生法义的第二个层次,就是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真如,其实也是无生。因为真如本然如此,无生无灭,压根就不需要生,这也是无生。能够证得这重无生法义就是补损减,能够彻底证悟这重无生就是攀缘真如,而登八地成不退转圣位菩萨,所以说登八地证无生[21]。因此,大乘二时、三时教法都是讲无生,都是甚深般若波罗蜜。

四、六波罗蜜

大乘佛法的修行,根本的重要的修行,就是六度,就是六个波罗蜜,形象地说就是六条船,过河的船。修行六个根本的法门,就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和般若度。这六个修行法门并不平等,第六个般若度——般若波罗蜜——是纲领,是统帅,也就是前五度要在第六度般若度的统摄下去修持。佛经里说般若是眼目,是光明,没有了第六个般若波罗蜜,没有了般若度,前五度为“盲”。大乘佛法的修行其实就是在般若的统摄下去修布施,在般若的统摄下去修持戒,在般若的统摄下去修忍辱、精进、禅定,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离开这个,没有修行[22]

大乘六度的这个顺序就是修行的次第。作为凡夫,六度是我们入门修行的次第,日后作为见道之后的登地菩萨,这六度的顺序依然是修行的次序。[23],但凡夫修的是近似的六度。真修六度是见道之后的初地菩萨到七地菩萨的修行[24]。如同佛陀三时教法的修行的核心是“转识成智”,就是转染成净。就是用清净种子替换杂染种子。当然真正的替换要从见道位之后的从初地到七地菩萨的修行,那才是真正的替换,才是真正的转染成净,因为见道之后才无分别,因此见道之后才叫修道位。宽松地说,资粮位凡夫也能转染成净;严格地说,凡夫资粮位的修行是一种近似的转染成净[25]

五、相似般若波罗蜜

玄奘法师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云:“为发无上菩提心者说,色坏故名为无常,非常无故名为无常;说受想行识坏故名为无常,非常无故名为无常,复作是说:若如是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如是名为颠倒宣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26]

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说法——说“色坏故,名为无常,非常无故名为无常”,给人家讲法,说五蕴的色产生了后来又消亡了是无常,没有跟人家讲色原本就根本没产生,“常无”,没给人家讲常无才是真正的无常;说“受想行识坏故名为无常,非常无故名为无常”,给想听大乘佛法的人说,受想行识产生了后来又消亡了是无常,没给别人讲受想行识压根儿就没产生,无生是无常;而且“复作是说,若如是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而且还特别告诉人家,看色坏、受想行识坏是无常,就是行般若波罗蜜多;那佛陀说,如果这样给一个发大乘心的人讲法的话,“如是名为颠倒宣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如果是这样给发了大乘心的人讲所谓大乘法的无常的话,那就是颠倒了,给别人在说相似的佛法。说相似佛法的过失是非常严重的[27]。危害性是巨大的。结果是令听法的众生“心便迷谬,退失中道”。所以讲相似佛法的后果是严重的,甚至讲相似佛法就是断众生的慧命。[28]

六、般若波罗蜜三段论

《金刚经》中云:“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29] ,对照梵文原本,其实后边还有一句“是名般若波罗蜜”[30]。还有一段,“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31] “第一”,梵文是“pārami”,意为“最高”,玄奘法师和义净法师都译作“最胜波罗蜜”,即般若波罗蜜[32]。这两处都是最典型的《金刚经》三段论[33]。佛说众生又不能执这个般若波罗蜜为实有,它不过是假安立的名言,是度众生的方便[34]

参见:六度、般若、五不译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何晓

第一版:芳司令

讨论意见:慧智兰心、梁传旭。

资料汇总:破增益、法和

注释

  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6.
  2.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心经》0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3.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4.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5.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1.
  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7.
  8.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5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52.
  1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51.
  1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54.
  12.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13.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1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6. 《大乘入楞伽經》卷2:「諸聲聞畏[1]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別有,無所有故,妄計未來諸根境滅以為涅槃,」(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7a15-18)
  1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80.
  19.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577:「善現!若實無生即最勝義。」(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984a1)
  2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51.
  2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98-99.
  2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99.
  2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541〈5 福門品〉:「謂彼苾芻為發無上菩提心者,說色壞故名為無常,說受、想、行、識壞故名為無常;復作是說:若如是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憍尸迦!如是名為顛倒宣說相似般若波羅蜜多。」(CBETA 2021.Q3, T07, no. 220, p. 785a1-5)
  2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59.
  2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61.
  2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CBETA 2021.Q3, T08, no. 235, p. 750a13-15)
  3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95.
  3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1]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CBETA 2021.Q3, T08, no. 235, p. 750b12-13)
  3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09-310.
  3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95.
  3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