泯灭二边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泯灭二边,净名术语,泯灭,指的是灭绝、消失(自编);二边,即二边见。

智者发现凡夫有一个对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特殊认知模式,凡夫总是建构一对一对的相待(所谓相待,就是它们只能在相互关联当中而施设,不能独立地存在[1])名言,去理解、描述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2],凡夫总是落于这样的二边,总是用落于二边的认知模式来理解和表达这个世界,佛法把凡夫的这种认知模式称为二边见,为了对治凡夫的二边见,就要泯灭二边,通过泯灭二边而远离二边,而且是以彻底的泯灭一边,比如说泯灭有边,而达到二边皆泯,有无皆泯,这就是中观见的建立[3],彻底泯灭二边的中观见称为“究竟中观”,究竟中观一词是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依据迄今为止,佛教史上公认的对佛陀二时教法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最权威阐释者——印度古德龙树菩萨,其所著的《中论颂》中所施设的中观见地而安立。

一、中观见的建立

大乘佛法二时教法的四重二谛是渐修模式,二谛模式通过二谛对治凡夫的二边见,是用一对新的二替代、对治老的二,结果还是二边见。因此,二谛不能真正建立远离二边的中观,这是对凡夫境界次第消融而证空性,是权便中观的修法。而龙树菩萨告诉我们真实的般若波罗密的甚深的无离二边,是要泯灭二边,透过泯灭二边而远离二边,而且是以彻底的泯灭一边,比如说泯灭有边,而达到二边皆泯,有无皆泯。这跟二谛模式完全不一样,这里不是有破过头而落入了无,而是要彻底地破有,要一如既往、始终如一地破有,以至于把有破成根本没有;有变成根本没有,反而不会落入无,因为无随着有的没有,也泯灭掉了,无泯灭了,也就没有无可落了。因此是透过泯灭二边而达到远离有无二边,这是中观见的建立。[4]

二、权便中观

权便中观,即以二谛模式来构建的教理体系,是说给刚进入大乘法门的资粮位众生听的,是给最初刚刚听闻无我、空性,并未真实证悟无我、证悟空性的众生听的,二谛模式对治众生的二边见,对治的结果是,既不常也不断,既非有也非无,即以一对新的二替代一对老的二,并没有彻底摆脱二,这样的对治,只是度化众生的阶段性方便善巧,是无法真正建立起远离二边的中观见的,并不是真正的中观见。[5]

三、究竟中观

究竟中观,在空性上说中观,彻底地泯灭二,并且是以完全地泯灭一边,而达到二边双泯,是通过彻底地泯灭二,而达到远离凡夫二边见的中观见。这是龙树菩萨对佛陀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深刻解读,它是对凡夫境界的彻底的解构,它的起点就是一切法无生。龙树菩萨认为,凡夫自以为真实的世界,从来压根就没有生——无生,这是不生的法义。既然生都没有生,也就无从谈灭,这就彻底地泯灭生灭二边,这是龙树对甚深般若波罗蜜的解读,是龙树所安立的中观见地。[6]

四、二时教法完整体系

权便中观,即以二谛模式来构建的教理体系,是佛陀二时教法的横向教理体系的第一部分,目的在于解构,就是破增益。 究竟中观,是佛陀二时教法横向教理体系的第二部分,基于空性,进而引导着凡夫去见真实,指向佛陀证悟的真实、真相,这是究竟中观这段教理的法义,也就是补损减。 所以,权便中观是破增益,究竟中观是补损减,这两部分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佛陀二时教法体系。[7]

五、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破增益的不同之处

佛陀教法横向教理体系的判教,是破增益与补损减,对于资粮位的凡夫而言,修行首要是破增益,破增益就是解构凡夫境界。 二时教法解构凡夫境界的抓手是二边见,简称二。二也是凡夫的基本特征,凡夫一定二,只要二就一定是凡夫。因此把凡夫的二解构了,就是把凡夫境界解构了。二时教法解构二的工具、方法就是二谛。用二谛对治凡夫的二,进而彻底地泯灭二,把二的凡夫解构为不二的圣者,这是二时教法基本的理论与修行的路径。 三时教法解构凡夫境界的抓手是分别,因为分别是凡夫的基本特征,凡夫一定分别,只要分别就一定是凡夫。因此把凡夫的分别解构了,就是把凡夫境界解构了,这一点很重要。三时教法解构分别的工具、方法就是唯识——只有心识,没有外境。把分别的凡夫用唯识解构为无分别的圣者,这是三时教法基本的理论与修行的路径。[8]

参见:二边见、法、法性、究竟中观、四重二谛

词条编写:元澄

第二版:

第一版:元澄

讨论意见:梁传旭、真、念新、慧智兰心

资料汇总:时雨普洽

注释

  1. 金刚经导读 053二谛与中观
  2. 金刚经导读 055权便中观和究竟中观
  3. 金刚经导读 054彻底泯灭二边
  4. 金刚经导读 054彻底泯灭二边
  5. 金刚经导读 053二谛与中观P316 056空性即中道 P331
  6. 金刚经导读 055权便中观和究竟中观 P325-326
  7. 金刚经导读 056空性即中道 P331
  8. 金刚经导读 018如是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