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清净,佛教术语,梵文śuddhi,简称净,字面意思为清洁、纯净,在佛教当中具有特定含义。 佛教中清净是与杂染相对的概念,指无分别,也经常用来指佛陀三时教法中依他起性中的清净依他起。依他起自性分杂染和清净两部分,杂染部分是藏识,清净部分是正智。 一、 杂染与清净 “杂染与清净”是佛陀三时教法里边的一对范畴,千万不要与凡夫世俗世界的“善与恶”的这一对范畴混淆。比如说有人认为到农贸市场偷了人家两根黄瓜,这个行为肯定是熏习了杂染种子。我们在大街上做了件好事,比如说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这是好事,是善,有人说这熏习的种子就是清净种子了吧?不是的。到农贸市场偷了人家两根黄瓜,这个熏习的种子固然是杂染种子,但是这个杂染并不是因为是偷,才杂染,是因为认为心外有黄瓜可偷才是杂染。扶老太太过马路,不是清净种子,为什么?因为只要认为心外有老太太可扶,熏习的种子就是杂染的。佛陀说,我们这个世界如梦如幻,只要认为心外有物,不管我们当下的这个行为是善还是恶,其实都是在支撑着这个梦,甚至是强化着这个梦,只不过做了好事的善,会导致未来的美梦;做坏事的恶,会导致未来的恶梦,但是不管是美梦还是恶梦,它都是梦,因此它就是杂染。什么是清净的?就是知道心外无物,知道当下如梦,知道要从梦中醒来,之所以叫清净,是要唤醒梦,而不是强化梦。只要分别就熏习杂染种子,无分别才熏习清净种子。充满了杂染种子的就是阿赖耶识,注意就是“识”。如果杂染种子完全被清净种子替换了,这个时候就不能再叫作“识”了,就要叫作“智”,智慧的智。[1]

二、杂染种子和清净种子 杂染就是不干净的意思,因此它的对立面就是清净。杂染也简称染,清净也简称净。我们讲熏习,讲熏习种子,为什么要引入杂染与清净这一对范畴呢?就是因为熏习的种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就叫杂染的种子,一类就叫清净的种子。什么是杂染种子?就是凡夫的错误认识熏习的种子。问题是,什么是错误认识?是不是把老张看成老李,把虎当作猫,这就是错误认识呢?不是的。这里讲的错误认识就是凡夫的虚妄分别,就是把生了翳病的眼睛所显现出来的那个似毛的影,当作了眼睛之外的毛这样的错误认识。也就是只要认为心外有物的这种认识,就是错误认识。那么由这种错误认识熏习的种子,就叫杂染种子。什么是清净种子?就是如实认知熏习的种子,就是清净种子。那什么是如实认知呢?知道原来只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所显现出来的似毛的影,仅仅是影,那个我们误以为的眼睛之外的毛其实根本、压根儿就不存在,这就是如实认知。也就是知道我们凡夫所感知的万事万物,原来是“自心所现”的分别境界,也就是“唯识无境”,这就是如实认知。这种如实认知的行为熏习的种子就是清净种子。[2]

三、分别与无分别 分别就是杂染,无分别就是清净。[3]凡夫的特点就是认为心外有物,凡夫的认知模式的特点就是能所分离,这个以为心外有物的能所分离就是分别。因此我们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只要是凡夫就一定分别,只要在分别就一定是凡夫。凡夫在分别,那圣者呢?圣者就是无分别。注意:无分别不是对心外的事物不做判断,而是能所不分离。[4]

四、清净依他起——正智 凡夫经过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证无外相而见道登初地。但似相依然显现,还要经历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用清净种子不断替换杂染种子,直到杂染种子完全被清净种子替代,这就是转染成净了。只有清净种子了,也就没有似相(ābhāsa)的显现了;只有清净种子了,一般也就不能再称为识了,而要改称为智了,就是“转识成智”。这个智也叫正智,这个正智就是依他起自性的清净部分。正智缘真如,证圆成实自性。依他起自性分杂染和清净两部分,杂染部分是藏识,清净部分是正智。依他起自性安立的第一个目的,就是指导凡夫于资粮位、加行位修行,解构凡夫心外境界,证唯识无境而见道登初地。依他起自性安立的第二个目的,就是指导登初地到七地的菩萨修行转识成智,而登八地攀缘真如。[5]

五、趋向清净的修行

(一)二时教法离相清净 清净就是离相,杂染就是着相。什么是相?就是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着相就是死死地执着着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为实有。什么是离相?清净就是离相,离相就是知道凡夫境界如梦如幻,根本就不真实,进而还要知道,凡夫境界不仅不是不真实的问题,还是根本就不存在——空性。所以,“信心清净”,什么是清净?直接讲,证空性就是清净。所以信心清净,就是对佛陀说的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都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件事儿,从心底里生起了信心,绝对相信,能够证悟这种空性,叫信心清净。

信心清净的结果是什么?“则生实相”。实相这个名言要格外注意,这是佛陀二时教法常用的一个名言。什么是实相?实相就是佛陀作为智者证悟的真实。佛陀教理分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第二部分当把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解构完之后,佛陀告诉我们佛陀证悟的真实是什么。佛陀证悟的真实,在佛陀的二时教法中,用了一个常用的名言来表达,就是“实相”。“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能够证诸法空性—这是前提,而后生实相,而后能够见证佛陀证悟的真实。这就是次第。[6]

(二)三时教法转染成净 三时教法的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有人总是问,什么是“转识成智”?其实“转识成智”就是“转染成净”。三时教法的修行,就是用清净种子替换杂染种子。当然真正的替换要从见道位之后的从初地到七地菩萨的修行,那才是真正的替换,才是真正的转染成净,因为见道之后才无分别,因此见道之后才叫修道位。有人会问,我是资粮位的凡夫,能不能现在就转染成净?宽松地说,资粮位凡夫也能转染成净;严格地说,凡夫资粮位的修行是一种近似的转染成净。就像我们讲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真修六度是见道之后的初地菩萨到七地菩萨的修行。那我们凡夫就不能修六度了吗?也能修,修的是近似的六度。因此真正的转染成净是见道之后的修行内容,因为资粮位的凡夫毕竟还在分别。我们资粮位的凡夫,怎么修近似的“转染成净”?八个字,听闻正法,如理思维。为什么要听闻正法?如果没有佛陀应化于世间,没有佛陀说的法,我们这些彻头彻尾的凡夫怎么可能想得到,我们眼前这个世界居然是自心所现,居然唯识无境。所以首先要听闻正法。听闻了正法就要如理思维,就是要用佛陀的这些教法来融入我们的心灵,认真思考,认真体悟,去信受这个“唯识无境”的道理,信受“了境心现”的道理。这就是凡夫资粮位的“转染成净”。[7]

参见:无分别、种子熏现模型、眼翳执毛模型、依他起自性、阿赖耶识(藏识)、 智、 听闻正法、如理思维、 唯心所现、唯识无境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梁

第二版:刘丽华

第一版 :刘丽华

讨论意见:尹雪钰、梁传旭、樱花、慧智兰心、念新、燕子、未Ma

资料汇总:宏瑞、喜子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4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1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3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4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