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行派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瑜伽行派,佛教术语,梵文yogācāra,对佛陀的三时教法进行梳理的学派称瑜伽行派,中国人称其唯识。[1]

唯识是个名言,指佛陀三时教法的学术体系。[2] 无著、世亲和弥勒是传承佛陀三时教法瑜伽行派,也就是唯识论的祖师。[3] 瑜伽行派典籍有《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三自性论》(Trisvabhāvanirdéca)[4]、《摄大乘论》、《辩中边论》、「五蕴」、「集论」、「百法」、《瑜伽师地论》、《唯识》、《中边》、《现观》、《集论》、《瑜伽本地分》、《俱舍论》等。[5]

一、瑜伽行派的主要学习内容

学习佛陀的三时教法,也就是学习瑜伽行派的思想体系,说的通俗点就是学唯识,学什么?其实就是学“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个道理。懂了这四个道理,就是懂唯识;不懂这四个道理,其他的枝枝节节的琐碎的内容,你学的再多,也不能叫做懂唯识。[6]

二、瑜伽行派的特色学习内容

(一)只有瑜伽行派讲藏识

讲三时教法,讲瑜伽行派,讲唯识,这个藏识是圣者才能见,这件事是重点中的重点,是要害中的要害。为什么二时教法里没有藏识?因为二时教法它是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因此二时教法里的凡夫心是凡夫自己当下的这个觉知,因此它就只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因此二时教法只讲这六个识,没有藏识。二时教法也无法讲末那识,就是那个第七个识。为什么?《楞伽经》的经文里讲得很清楚,说“依于藏识故,而得有意转”。什么意思?就是只有依止于藏识,才有末那识的转起。因此不讲藏识就无法讲末那识,所以二时教法只讲六个识。藏识——阿赖耶识,就属于“自所得圣智证法”。藏识是登初地以上的菩萨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不是我们凡夫自己当下见到的我们自己此时此刻的觉知状态。[7]

(二)瑜伽行派的两个模型

说藏识,这个“藏”是收藏的意思,那收藏什么呢?收藏种子,就是农民种地的那个种子。藏识里的种子是怎么来的呢?在瑜伽行派,在唯识宗里边,佛陀告诉我们,这个藏识里的种子是由众生的行为熏习而来的。熏习是瑜伽行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言。阿赖耶识里收藏的种子是哪里来的?就是我们的众生、凡夫当下的行为kṛ,这个kṛ是无常的,是当生即灭的,但是它的作用要延续。在佛陀的三时教法,在唯识宗当中,这种作用的延续就是用藏识熏习种子的模型来表达的。也就是这个kṛ无常、当生即灭,但是kṛ在藏识当中就熏习下了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又会现行为一个新的kṛ,注意又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叫现行,现在的现,行走的行。现行出一个新的kṛ,而这个新的行为、新的kṛ它依然是无常的、当生即灭的。但是这个新的kṛ虽然灭了,但是它的作用要延续下去,这个作用的延续就体现为这个新的kṛ,又在阿赖耶识、在藏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新的种子,而这颗新的种子等待种种的因缘条件成熟的时候,它又会现行出一个新的行为kṛ,而这个新的kṛ当生即灭了,但是它反过来又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新的种子,而这颗种子因缘成熟的时候,又会现行出一个新的kṛ。这样的无穷的往复,这就形成了众生的行为,以及导致这个行为所产生的那种延续的力量。在三时教法里,这个模型叫做“种子熏现模型”。在佛陀的三时教法里边,在瑜伽行派,在唯识宗里边,佛陀就是用的这样一个种子熏现模型来描述我们凡夫心的活动。 瑜伽行派讲识其实只有一个识,就是藏识——阿赖耶识。讲八个识,讲三个识、两个识,除了藏识之外的所谓的识的名言的安立,都是在表达藏识的某种表现形态,而不是独立于藏识之外又有其他的什么识。识只有一个! [8]

佛陀要告诉我们的是,心外的物其实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心外没有物而我们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是现行不是现物,不是显现出了心外的事物,而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事物,可是我们非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这个错觉多生累劫地强化,就使得我们这个错觉的强化,就以为真有心外事物的存在这个模型叫做“眼翳执毛模型”[9]

三、瑜伽行派与瑜伽

瑜伽,梵文 yoga,瑜伽是音译,意译是相应。在印度,瑜伽泛指一切的修行,有神论的宗教修行的目的,就是与自己所信奉的神相应,而佛教修行的目的是与真如相应,所以佛教的修行也叫瑜伽。瑜伽师就是修行的人。[10]

参见:瑜伽行派、种子熏现模型、眼翳执毛模型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周二组(般若)

资料汇总: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CBETA 2021.Q3, ZW10, no. 78, p. 3a7-8
  5. CBETA 2021.Q3, ZW10, no. 78, pp. 9a23-11a1
  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