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真如,佛教用语,梵文,tathatā,又译作如如,是圣者的心的行处。[1]

三时教法唯识是由:“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个道理组成。[2]五法就是名、相、妄想、正智和如如。五法可以分为两组:名、相和妄想是一组,特征是杂染;正智和如如是一组,特征是清净。安立名、相和妄想,目的是破增益;安立正智和如如,目的是补损减。名和相,是凡夫误以为的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如如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但凡夫见不到。只有转妄想为正智,了达了名和相根本不存在,解构了见证如如的障碍,正智才能攀缘如如,进而趋于佛地。[3]

真如是圣者、佛陀才能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真如显然不是凡夫的行处,说的通俗点,就是凡夫凭着凡夫的感官是感知不到的;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凡夫见不着。真如只有圣者能见、能证。[4]

一、对真如的不同表达

(一)遮诠与表诠的表达

不空如来藏——真如,虽然在二时教法经典里,有这个名言出现,但是没有做表诠解读。表诠就是直接陈述,就是正面肯定的解释。与表诠相对的是遮诠,遮诠就是间接陈述,就是不以肯定形式,而以否定形式做解释。

比如《心经》里的一段经文:“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遮诠。二时教法里其实也讲佛陀证悟的真实性,但限于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不能直陈、表诠,只能遮诠。在二时教法里,表达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用的最多的名言是实相。由于二时教法对实相的解读只能是遮诠,在二时教法里充其量的回答是,实相与空性不一不异。还是遮诠。

但在佛陀三时教法里就不一样了,由于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因此对于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就直陈、表诠,直截了当地说,圣者佛陀就是有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还要安立名言,叫真如,叫如来藏心,叫不空如来藏。

凡夫心中一直有一个很好奇的问题,就是这个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真如、如来藏心到底是什么状态,当然圣者证悟真实性是不能完全准确地用凡夫分别境界的语言来描述,但在三时教法里,既然是立足圣者境界而说法,所以不能精确描述,也要勉强、近似地描述。

比如“prabhāvaṃadhigacchati”三时教法里就是用凡夫可以理解的这个光明,来近似地诠表证真如的境界。

因此经常在经典中看到“如来藏光明”这样的表述,而在圣者境界证真如的智慧与智慧证得的真如,两者不是分离的,是不二的。如来藏光明,不是心外的光明,其实就是自心的光明。

在佛陀三时教法里,不仅安立了真如、如来藏心、不空如来藏这些名言,更对证得真如的境界,尽其所能地直陈描述,这是三时教法的特点,这是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的这个立足点决定的。这样的描述在二时教法中没有,所以说如来藏是大乘佛法中三时教法里的法义,不是二时教法里的内容。[5]

(二)圆成实自性就是真如

圆成实自性就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如。佛陀证悟的真实性,在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的三时教法中,表诠、直陈,给它起名真如、如来藏心,还有圆成实自性,这是圣者认为的真实存在,但凡夫见不到。这是在事上定义圆成实自性。

“有的经典”是在理上定义圆成实自性,就是{什么是圆成实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不存在这个道理,是圆成实自性。这是对圆成实自性的一种遮诠定义。在理上的定义是方便说,事上的定义才是究竟说。《楞伽经》对圆成实自性的表述是事上的,不是理上的。《楞伽经》经文对圆成实自性的定义是,圣者的自证圣智所行真如。这个真如是圆成实自性,又名如来藏心。

遍计所执自性和圆成实自性正好相反。遍计所执自性是凡夫认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圆成实自性是圣者认为的真实存在,而凡夫见不到。遍计所执自性就是那个毛,圆成实自性就是真如。[6]

(三)不空如来藏就是真如

不空如来藏,就是佛陀安立如来藏是为了表达什么不空。在佛陀的三时教法中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不空。这个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就是真如。不空如来藏就是真如。这在《楞伽经》经文中就表述为“离名相事相一切分别,自证圣智所行真如”,这个就叫如来藏心。注意后面加了个“心”字。对照梵文本,这里的心,梵文是 hṛdaya 不是 citta。所以如来藏心指的就是如来藏的核心法义,就是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的核心法义,就是远离了凡夫的分别的圣者的自证所行的真如。[7]

(四)法性就是真如

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是这样说的,佛陀说法是从最清净法界等流的。这是形容佛陀说法,是从自内证的智慧境界,无造作的,像一股清泉般的自然流淌出来,滋润众生。[8]“法性”,梵文是 dharmatā,就是真实性,就是真如。“法性所流佛”就是从真实性等流说法的佛,就是报佛和化佛。[9]

(五)佛的法报化三身

变化佛,梵文是nirmāṇikā buddha,就是化身佛,就是化现在凡夫梦中度化凡夫的佛。报佛,梵文是vipākaja buddha,就是报身佛。报就是异熟的果报的意思,这是应现给初地以上菩萨的佛身。真如智慧佛,梵文是tathatājñānabuddha,这就是以圣者的智慧亲证真如,从而智慧与真如不二的佛,也就是法身佛。[10]

二、如何证得真如

(一)具如来乘修行种性

如来乘修行种性,所证境界有三重:自性无自性法、内身自证圣智法和外诸佛刹广大法。

“自性无自性法”,就是通达一切法自性无自性,这是大乘见道登初地的境界。“内身自证圣智法”,就是了达自内证圣智,这是大乘从第七地登第八地的境界。“外诸佛刹广大法”,就是起诸变化,入如幻境等流化现诸佛刹土,这是大乘成佛的境界。

听闻这三种境界之一,又听闻宣说身体、资财和住处等心外一切事物,都是阿赖耶识自心所显现的不思议境界,而且能够不惊恐、不怖畏、不畏惧,这是如来乘修行。[11]

(二)成佛就是亲证真如

佛陀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因而在三时教法中,可以直陈圣者证悟的真实性, 也就是真如。成佛就是亲证真如,如来法身就是如来的真身,也就是真如。讲如来法身,就是讲圣者有证悟的真实性,这就是补损减。[12]

(三)经历修行的五位三阶段

大乘佛法,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过程,可以分为“五位三阶段”。因为这三阶段各有其鲜明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描述,就是境、行、果。“境”梵文是 sthāna,不是凡夫误以为心外存在事物的外境 viṣaya。境,是观修之境, 就是修行的对象,就是每个修行阶段都会有的特定的修行对象。“行” 梵文是 carya,就是修行,每个修行阶段的特有的修行。“果”梵文是 phala,就是修行的结果,就是每个修行阶段,最后获得的结果。三阶段各自的特征,就体现在不同的境、行、果上。

第一阶段,以 nimitta 外相为境,以了境心现为行,以见道为果。

第二阶段,以ābhāsa 似相为境,以转染成净为行,以登八地为果。

第三阶段,以 tathatā真如为境,以以智证真为行,以成佛为果。

这三组境、行、果,简明清晰的把佛陀三时教法教授的成佛之道,做了完整系统地表述。

正是第一阶段修行对治的是 nimitta,了达 nimitta 根本不存在,才会使得第二阶段的修行是“行无相道”,就是对于ābhāsa 的显现,坚决不起 nimitta 的分别,不再熏习杂染种子,从而转染成净。当清除所有杂染种子之后,ābhāsa 不会显现了,为亲证真如扫清了所有的障碍,就可以登八地了。

正是第二阶段修行对治的是ābhāsa,最终使得ābhāsa 不会显现,才会使得第三阶段的修行是“绝众影像”,以转识成智的正智攀缘真如,这就是以智证真,直至圆满成佛。[13]

(四)知修渐证顿

以上四点可以概括为 4 个字,}“修渐证顿”。就是修行的过程是渐,证悟的时刻是顿。凡夫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是渐,见道位是顿。圣位菩萨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是渐,从七地登八地是顿。登八地之后,泯灭“顿渐二边”的分别,而成就佛道,即刻随众生心,乘愿再来,示现报身和化身是顿。成就佛道,亲证自证圣智境界,普照度化众生是顿。[14]

(五)经历无数磨难

佛陀在很多经中说,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修行成佛是个漫长艰辛的过程。佛陀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佛陀让凡夫不要把成佛想的那么简单轻松,成佛要发起真实菩提心,要经历无数磨难才能成就。

然而,有的佛教传承告诉信众,我们的法能让凡夫“即身成佛”,就是只通过现在一辈子的修行就可以成佛,这就极大地满足了凡夫们急功近利的欲望,令众生趋之若鹜,当然这也不失为是吸引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

还有佛教传承说“当下见性”就成佛,连一辈子的修行都不用了。面对这些不同的说法——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即身成佛、见性成佛,凡此种种让众生纠结,更引起不同教派之间比谁高谁低的争论。

其实这些争论都是戏论,都是没有意的。从究竟处说,只有能够领受时间是虚妄的,能够领受三大阿僧祇劫与一刹那,其实根本就是“不一不异”的,这才有可能成佛。所以要理解佛法的方便说与究竟说的区别,不要执佛陀的方便说而起纷争。[15]

(六)见(证)真如

第一,不起分别,是则能见如来呀,就是要领受凡夫心外世界本来无生,唯识无境,因此不起分别。这是能见如来的前提,是破增益。第二,如来就是真如,圣者是有真正的真实性可见可证的,这是补损减。[16]

证真实义,入三昧乐,这是登八地以上的修行。{这里的}真实指真如,真如的梵文是 tathatā。证真实义,就是以正智攀缘真如,住于佛陀的自证法的定境至乐中。[17]

(七)恒住如如的同时,还要变现化身度众生

“如如”,就是真如,成佛必定恒住如如。但是还要“起诸变化”, 就是在恒住如如的同时,还要变现出化身。这些化身都具有佛的威力、神通、自在,还具备着度众生的种种方便。这些化身遍入一切佛国刹土,亲近外道处所,目的是让众生远离外道见解,消融心、意、意识,渐渐 地“转所依”,就是从杂染所依的“识”转为清净所依的“智”,从而让菩萨们证真如而成佛。

其实成佛才是真正度众生的开始,成佛之后要示现无量的化身,入众生梦中唤醒众生。从大乘佛法来讲,2500 多年前,释迦佛的一生,就是在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梦中的一次示现,正是他老人家的这次示现,使得我们今天还能听闻佛法,如理思惟,如法修行。[18]

三、正确理解真如

(一)真如本来有,不须生

无生法义的第二个层次,就是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真如,也是无生。因为真如本然如此,无生无灭,压根就不需要生,这也是无生。能够证得这重无生法义就是补损减,能够彻底证悟这重无生就是攀缘真如,而登八地成不退转圣位菩萨,所以说登八地证无生。

登初地证的无生和登八地证的无生是不一样的,佛法讲无生是两重无生。第一重无生是凡夫执著的境界无生,是凡夫境界“从来无,何须生”。第二重无生是佛陀亲证的真如无生,佛证真如“本来有,不须生”。学佛修行,从大乘佛法来讲,就是证这两重无生。[19]

(二)不空如来藏不生万法

其实佛陀在三时教法里安立如来藏,无非就是要讲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破增益。安立空如来藏——阿赖耶识,目的就是解构凡夫境界;就是让凡夫知道,凡夫以为的心外存在,不过就如同把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毛根本不存在{,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就是补损减。安立不空如来藏——真如,就是佛陀想告诉凡夫,佛陀是有证悟的真实性的。只不过凡夫误执心外的凡夫境界的存在,就使得凡夫无法见到、证得佛陀证悟的真实性了。如来藏是孕育佛陀、孕育如来的子宫。{那什么是这个子宫呢?}破增益和补损减这两件事情就是孕育如来的子宫,没有第三件事情。[20]

“不空如来藏”,就是如来藏心,就是真如。真如是圣者能见能证的真实性。登初地菩萨能见真如,登八地菩萨能证真如。登初地见真如的前提{是什么?}是经过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证得无外相,就是证得凡夫境界其实只是影根本没有毛,就是证得只是ābhāsa 没有 nimitta。登八地证真如的前提{是什么?}就是经过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转染成净,对ābhāsa 的显现坚决不做分别,以清净种子完全替代了杂染种子,以至于连ābhāsa 的显现都没有了,证得无似相,这就彻底清除了证真如的障碍了,因此登八地证真如。

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证真如的前提是彻底领受凡夫境界根本不存在。因此,真如不生万法吗?,万法根本不存在,何须用个真如来生?真如不仅不生万法,而且知万法本来无生、根本不存在,这恰恰是见真如、证真如的前提。{那我们就得出}结论就是,真如不生万法,也就是不空如来藏,不生万法。[21]

(三)佛法的常不思议不生起凡夫境界

佛法的常不思议与外道的常不思议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差异,就是是不是“作者”,是不是产生或创造凡夫境界的“因”,这是佛法与外道的分水岭,这是判断佛法与外道的最重要的判据之一。只要认为有个常不思议,即便给这个常不思议起个特佛教的名,比如叫“真如”, 而你又认为被起名叫真如的,认为的常不思议,能生起凡夫境界;即便给这个生起,又起一个特佛教的名儿,比如叫“缘起”, 被起名叫真如的常不思议,缘起了世间万法。听起来不管多么的像佛法,但这却是不折不扣的外道见。

佛法的第一义如同虚空、涅槃、寂灭法。虚空、涅槃、寂 灭,是各乘佛法共许的无为法,是常不思议。佛陀说的常不思议,不同于外道所说的常不思议。佛法的绝待的常,是如来自内证圣智所行的真如,就是佛法的常不思议,就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翻译家实叉难陀译为“真理”,梵文是 tathatā,就是“真如”。因此,菩萨的修行,是以圣智证入如来常不思议自内证境界。[22]

(四)阿赖耶识与真如不能相互转变

阿赖耶识是转为正智,就是“转识成智”,不是阿赖耶识转为真如。真如原本如此,本来如此,是“无为法”,不是由阿赖耶识转变而来。目前广为流传的阿赖耶识转为真如的这个观点,既不是佛陀见解,也不是印度外道见解,因为印度外道的学者没有这么愚蠢。

除了阿赖耶识转为真如的见解之外,还有一种荒唐见解,就是认为真如受无明熏染而变成了阿赖耶识,就是真如可以转变为阿赖耶识。

真如既不生凡夫误以为存在的凡夫心外境界;真如也不生没有凡夫心外境界,却误以为有凡夫心外境界的错觉。真如是清净的“无为法”,怎么能生起或转变为杂染“有为法”的阿赖耶识呢?真如不生万法,真如也不生虚妄分别。[23]

(五)增益常必落入损减断

因为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不是靠凡夫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 佛陀证悟的真正真实性,这个能证之心和证的真如,是一体的、不二的。

佛陀证悟真正真实性的这个认知模式,凡夫是抵制的,是背离的。因此凡夫沉醉在凡夫的认知模式里边,就导致了凡夫不可能见到、证到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也就是因为凡夫增益了,所以损减了。[24]

以损减断而毁谤正法,大约有两种主要形式。第一,不承认有佛陀证悟的真实性。比如,一些学习二时教法的中观学者,对如来藏就嗤之以鼻,不要说“不空如来藏”的真如不能接受,就连“空如来藏”的阿赖耶识也声言不能承许。既狂妄又无知,而形成毁谤佛陀正法。

第二,由于执著增益常见,以为凡夫心外有事物,不管认为这事物是有自性的,还是无自性的,就一定都要为这些事物,寻找其产生的最初原因。因此,在并未亲见、亲证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就会有人推测,想必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真如,应该就是产生世间万法的第一因吧。以此真如生万法、如来藏生万法,就风靡于佛教界,这又是一种“损减断”的毁谤佛陀正法。[25]

(六)认为藏识灭就是变相认为没有真如可证

佛陀三时教法认为,不承认有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如,就是断见。正智攀缘真如,所以藏识灭了,不转正智,没有正智,就不能攀缘真如,就是变相认为没有真如可证,没有真如能证。因此,认为藏识不是转而是灭,就成断灭见。[26]

(七)真如就是所觉

所谓能觉和所觉,就是经过初地到七地转染成净的修行,实现了转识成智,这个智也叫正智,就是能觉。而正智攀缘真如,真如就是正智觉 的对象就是所觉。因此对于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佛陀方便说法,正智就是能觉,真如就是所觉。而成佛,正智与真如就不一不异了,能觉与 所觉就不一不异了。因此,佛果就是远离了能觉与所觉的二边。[27]

(八)真如只能把凡夫境界空干净才能表达

因为佛教界的普遍的现象就是,没有把凡夫境界空干净就去讲佛陀证悟的真实,比如,法性、真如、如如、实相、如来藏,对这些在佛法中描述佛陀证悟的真实的这些名言,法性、真如、如如、实相、如来藏,一定是要在把凡夫境界彻底解构完了之后才能安立,才能表达。凡夫境界没有被彻底解构,没有解构干净的时候讲真如、法性、如来藏,凡夫一定把佛陀证悟的真实的这个安立的这些名言,类比于凡夫境界的实有去理解,那是三世佛怨。[28]


参见:真如、圆成实性、五法、外相、似相、真实性、真如、转识成智、依他起自性、以智证真、阿赖耶识、五位三阶段

词条编写人员 第三版:周日组(大码头)

第二版:芳司令

第一版:芳司令

讨论意见:梁传旭、慧智兰心、法和、樱花

资料汇总:真、宏瑞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8.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4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