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
真实,佛教术语,梵文bhūta‐tathatāyā,指真相、真正的存在。
依照“净名弘法六要点”第二点,佛陀教理体系在横向上可判为“破增益”和“补损减”两部分,对真实的诠表属于佛法中“补损减”的内容,即佛陀给那些通过佛陀教理第一部分的学习,已经认同了佛陀关于我们凡夫境界上、我们过去自以为真实的世界其实都是不真实的道理的人,讲第二件事:什么才是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1] 对“真实”的如法理解首先要依照判教,其次要依照说法立足点的不同。佛陀在《解深密经》中对由于众生根性不同而讲的法作判教,分为初时教法、二时教法、三时教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安立了不同的名言系统,告诉凡夫,其实凡夫自以为的凡夫境界上的真实世界,其实一点都不真实——破增益,并且佛陀告诉凡夫什么才是佛陀认为的真正的真实——补损减。
一、佛陀教法的横向教理体系
(一)、二时教法破增益与补损减的表述
大乘佛法非常明显,教理体系可以分成前后两部分。[2]第一部分,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凡夫:我们凡夫自以为的凡夫境界上的真实世界,其实一点儿都不真实。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佛陀的这段教法:第一,“破除”,破除我们凡夫对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理解。第二个词,“颠覆”,颠覆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上的真实的认识改编自“理解”。第三个词,“解构”,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佛陀告诉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一丁点儿都不真实。这是佛陀教理的第一部分。[3]
第二部分,就是佛陀给那些通过佛陀教理第一部分的学习,已经认同了佛陀关于我们凡夫境界上、我们过去自以为真实的世界其实都是不真实的道理的人,讲第二件事:什么才是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4]
佛陀认为我们这些凡夫之所以轮回于生死、不能成佛的原因是糊涂,这个糊涂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们凡夫死死抓住了一个在佛陀老人家看来根本不真实的凡夫境界以为真实;第二,正是因为我们死死抓住了一个在佛陀老人家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误以为真实而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我们见不到佛陀老人家证悟的真正的真实。[5]
对于这两个错误,佛教有两个专有名词来表达。第一个错误,就是我们凡夫死死抓住了一个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把它当成真实,这种真实性是凡夫强加上去的,是错误认识造成的,这个错误在佛教里边叫作“增益”(samāropa)。正是因为有了增益的错误,我们死死地抓住了一个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当真实,因此佛陀认为,我们就再也见不到真正的真实了。见不到真正的真实的错误,佛教里给了一个专有名词,叫“损减”(apavāda)。在佛陀眼里,我们这些凡夫,犯了两个错误:增益和损减。因此我们学习佛法,修证佛法,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把我们凡夫过去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真实性打破,解决增益的问题——破增益。进而,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才会显现,解决损减的问题——补损减。也就是整个学佛的历程,就是要把我们这些犯着增益与损减两个错误的凡夫,一步步地引向佛陀的“不增不减”的解脱境界。[6]
佛陀的前后两部分教理,第一部分教理是重头戏。因为我们凡夫最难解决的,就是不能认同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不真实的。见证佛陀证悟的真实,对于迈过这个坎儿的众生来讲,其实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儿。所以学习佛陀教法,难就难在第一个问题。[7]
(二)、三时教法破增益与补损减的表述
“境界自心现”是三时教法的核心。[8]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境界自心现”,“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圣者心固然只能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讲述,立足于凡夫境界,在凡夫境界根本无法领受、测度圣者的心,但是重要的是在三时教法《楞伽经》里边,“境界自心现”这个“心”,还代表凡夫心,它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的凡夫心,不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讲的凡夫心。[9]它不是我们当下凡夫自己所见的自己的这个凡夫的心,这一点非常重要。[10]
佛陀讲“境界自心现”,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些凡夫,我们凡夫自以为靠着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这个世界,其实只是心的显现,并不是心外真的有这个真实的世界的存在。可是,我们凡夫无明所障,我们糊涂,我们非把佛陀认为只是心的显现,并不是独立于心,在心外的真实存在的这些事物,可我们却坚定不移地认为这是心外的真实存在,而且死死地执著着这个世界不放手。这个错误,佛教里给了一个专有的名词叫“增益”,梵文就是samāropa,[11]那么“境界自心现”的第一重含义,佛陀就是讲凡夫误以为的心外的这些真实的存在,其实只是心的显现,它不是真实的心外的存在,就是在纠正我们这个增益的错误,就叫“破增益”。[12]
佛陀说我们还犯了第二个错误,这个错误,就是不承认圣者、佛陀有亲证的真实性,也就是把真实性在我们凡夫心中给丢掉了,那么这个错误就起名叫“损减”,梵文是apavāda,[13]“境界自心现义”的第二重含义,就是纠正我们这个损减的错误。这个纠正损减的错误就叫补损减。[14]
佛法无非就是讲两件事情——破增益和补损减,没有第三件事情。[15]增益的错误和这个损减的错误,是连带性错误。就是因为我们凡夫增益了,所以才损减了;就是因为我们凡夫死死地执著着,佛陀认为其实只是心的显现,不是心外独立存在的事物,可是我们非以为是心外独立事物;而且死死地执著着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物是分离的这样一个认知模式。这个增益的错误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就是我们再也见不到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了。[16]
整个佛法就是讲破增益补损减,而重头戏就是破增益。[17]
二、初时教法对真实的诠表
初时教法可概括为八个字,即“四谛、无我、涅槃寂静”。初时教法中,佛陀首先讲四条道理,即“四谛”,指苦、集、灭、道。苦,讲生命充满着苦。集,讲造成生命苦的原因。佛陀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叫做十二因缘。在佛陀的初时教法当中,佛陀就是用这个十二因缘作为特定的解构模式,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佛陀在初时教法当中,用十二因缘的这个模式,主要解构的是我们的“人我执”。所以初时教法讲四谛,讲无我,这个无我只指的是“人无我”,讲“人我空”。 佛教的“空”字,梵文是 Śūnya,其实不要把这个“空”字想的过于的玄妙,空就是没有。所以“人我空”,就是佛陀在初时教法当中,把我们凡夫对“人我”的这个执着解构掉了。由于在初时教法当中,佛陀主要解构的是“人我”,对于“法我”空不空?对于“法我”的问题是悬置的。因此在初时教法当中,只讨论“人我”,没讨论“法我”,因此初时教法就没有很明确的对诸法真实性的表达,他只是表达了,我们通过初时教法的修行,能够解决了内在的自我的烦恼而获得的一种自我的清静的状态,叫作涅槃寂静。这就是苦、集、灭、道的“灭”。 初时教法告诉我们,生命的苦怎么消灭?只有走向涅槃。四谛的第四条道理就是“道”。怎么来解除自己内心的烦恼而获得清净涅槃的解脱境界呢?要修道,修什么呢?三十七道品。这就是佛陀的初时教法。佛陀的初时教法的代表性经典,在我们汉传佛教里边是《阿含经》,《阿含经》是我们佛陀初时教法的经典。 [18]
三、二时教法对真实的诠表
佛陀在二时教法里边,他承认不承认有佛陀证悟的真实?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还是承认有佛陀证悟的真实的。比如《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第十七点经文“如来者,即诸法如义”,玄奘翻译这句话是“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义净法师翻译“言如来者,即是实性真如之异名”,从《金刚经》的这一段话上,可以非常地清楚,什么是如来?如来就是诸法的真实性。所以二时教法是承认佛陀所证悟的真实,可以假名安立这个真实的存在,这是第一点。第二,在佛陀二时教法里,他认为佛陀的证悟的这种真实,肯定不是凡夫的言语可诠表的,不是我们凡夫的思辨可触及的。龙树在《中论》的第十八品的第七颂当中说,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 这是鸠摩罗什的翻译。所以从这句话可以理解,龙树承认有佛陀证悟的真实,叫“实相”,“实相”这个词,是佛陀二时教法里,对佛陀证悟的真实的用的最多的名言。但从《中论》的这句话上来讲,龙树又想告诉我们,这个“实相”是“心行言语断”,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就是佛陀证悟的这个“实相”,对于我们凡夫来讲,我们不能说、不能想,不是我们的言语可能诠表的,不是我们凡夫思辨可以触及的,所以这个“实相”不能直陈,不能明明白白地说,但是又不能完全不说,不说怎么引导着众生见真实?因此在二时教法里边,它是用了一种遮诠的方式,“遮盖”的“遮”。什么叫遮诠?就是它“不是什么”的方式,用这样一种隐秘的方法,佛教叫“隐秘相”,而说诸法的真实性。
在这一点上,就有区别于三时教法。三时教法认为,这个真实性确实是不能说,但是虽然不能说,我们必须得说,因为要度化众生,而且还得直说,所以叫“直陈真实”,所以叫“显了相”说法。当然,二时教法因为这个真实不能直说,不像三时这样地直陈真实,它只能用一种遮诠的方式,隐秘相说法,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指向真实”,这是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的区别。当然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你是“直陈真实”,还是“指向真实”,都有一个前提,这是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都承认的。这个前提是什么?就是你必须完全的认同,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根本就不存在。你只有认同了这一条之后,才能“直陈真实”,或者“指向真实”。所以“究竟中观”的安立有其必要性,它的作用:第一,就是通过彻底地泯灭凡夫的二边见,泯灭了、彻底泯灭了二边见,这才是彻底地解构凡夫境界。“权变中观”是基于“二谛”说法, 二谛”的“世俗谛”就是佛陀为了度化我们这些凡夫,随顺众生,向我们凡夫有所妥协,有所迁就而建立的道理,这是我们前边一再强调的。因此只要有“世俗谛”在,这种解构就肯定不彻底,凡夫见解构的不彻底,就不能讲实相,而安立“究竟中观”的作用,就是以泯灭凡夫的二边见而最终彻底地解构凡夫见解,一丁丁点儿都不再向凡夫迁就了,一丁丁点儿都不再向凡夫妥协了,是彻底的解构,这是指向真实的前提。“究竟中观”安立的作用第二,正是以泯灭凡夫的二边见,这种“不二”模式,这也就是遮诠模式,在“究竟中观”里边,佛陀为我们凡夫指向真实。 [19]
四、三时教法对真实的诠表
三时教法我也把它总结为八个字,叫做“万法唯识,直陈真实”。佛陀在三时教法当中,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的时候,跟初时教法的解构模式不一样,跟二时教法的二谛的解构模式也不一样,佛陀在三时教法当中,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真实的时候,又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这个模式就叫做“八识”的模式。识,就是“认识”的“识”,用了一个“八识”的模式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这就是我总结的前四个字,万法唯识。 佛陀讲万法唯识在干什么呢?在解构。佛陀的“万法唯识”这个三时教法的解构,要做两件事:第一,要首先解构外在的物的世界,说我们凡夫所理解的、在我们凡夫心识之外的这个物的世界,三时教法叫外境,这个外境是根本不存在的。它不过是我们内在心识的显现,就是“识外无境”。这是万法唯识的第一条道理。 第二条道理,就是外境是没有的,但是能显现一个似有外境的、而执着于外境为实有的这个内在的心识,同时也是不真实的。也就是“外境无所有心识不真实”。这两条合起来就是佛陀三时教法的第一部分,叫做“万法唯识”,目的就是解构!解构之后,佛陀要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有真实的。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说“实相离言”,这个真实是不能用凡夫语言表达的。而三时教法在对真实的表述上,他是直陈。他就要直截了当地告诉凡夫,是有真实,什么是真实。这是跟二时教法的区别。 但是三时教法直陈真实的前提有两个,第一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一定要通过万法唯识的学习,要彻底了知凡夫境界你所攀缘的这一切的外在的物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这一条必须坚定;第二,佛陀所讲的真实,确确实实是不能够用凡夫的语言所表达的。这是两个前提,在这两个前提基础之上,佛陀说,我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我今天非要告诉你什么是世界的真实。所以三时教法的第二点就叫作“直陈真实”。 [20]
参见:实相、空性、真实性、补损减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梁
第一版:元澄
讨论意见:梁传旭、真、燕子、慧智兰心
资料汇总:时雨
注释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