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言空性
“离言空性”,净名精舍术语,是大乘佛法二时教法中“四重二谛”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佛陀把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包括名言,都解构干净了,没有一丝丝法的生起——凡夫境界一切法无生,连“离言空性”这四个字也要舍弃。既然“离言”,“离言空性”四个字都是多余的,但是为了度化凡夫,又不得不暂且还要安立这四个字,因此“离言空性”这四个字还要画上引号。 四重二谛,就是权便中观。我们在表达四重二谛中第四重二谛的时候,其实是分了二个层次的。一种是不带引号的离言空性,就是在二谛框架下的第四重二谛,指的是世俗谛、胜义谛的二条道理;另一种是带引号的“离言空性”,就是否定了二谛模式,只保留了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离言空性”,彻底的空干净凡夫境界,连一条道理都不剩了。 一、二谛之下的离言空性 第四重二谛“世俗谛”—— 假有唯名;“胜义谛”——离言空性。首先就是把“名言”解构掉——“名言”也是自性空、不存在的,离言。随着“名言”的解构,凡夫误以为的存在——“假有”,也被解构,“假有”就是“没有”。凡夫境界的存在就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其基本特征的,这叫“空性”。因此第四重二谛解构到最后,就是离言空性。【改编自金刚经导读037讲】
此时,在二谛框架下的第四重二谛的离言空性,是没有加引号的。意思是,世俗谛上说凡夫自以为的凡夫境界只是假有唯名,胜义谛上说离言空性;虽然胜义谛上说离言空性,但世俗谛上还是有假有唯名。这样的基于二谛模式、脚踩两只船的模式理解的离言空性,主要体现的是对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凡夫境界的解构的作用,也就是破增益的作用。【改编自金刚经导读036讲】
二、二时教法的补损减 二时教法有没有关于佛陀证悟的真正真实性的表达?有的。佛陀所要让我们要证的真实,在《金刚经》里边叫“实相”,实相离言就是二时教法对佛陀证悟的真正真实性的诠表。二时教法限于立足凡夫境界而对凡夫说法,对实相的解读充其量就是“实相与空性不一不异”。二时教法也讲了佛陀证悟的真实性,只是用遮诠,隐密相而说法。依《解深密经》,二时教法说法对象是“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以隐密相转正法轮”,意思是二时教法对机的众生,其实是久修大乘,已发菩提心的大根性众生。因此,大根性众生听闻二时教法就可以对机而证悟,如在《维摩诘经》提到“时,维摩诘默然无言”[1],维摩诘沉默不语,使五千菩萨证无生法忍。这就是法对机就是了义的体现,以默然无言而表法——“实相离言”,可以引领大根性众生证悟而见实相。
所以悟无我,证空性,就是破增益,见实相就是补损减,这是修行的次第。
三、解构了二谛的“离言空性” 第四重二谛解构到最后的时候,既然“离言”,言说也是假名安立,也是不存在;凡夫境界什么都没有了;甚至连说“凡夫境界其实什么都没有”这句话也不能留,这才是真正的“离言”。同样的“空性”这个词,也只是能诠,没有所诠的义,不能把“空性”当为一个真实的存在;“空性”也不过是为了度化众生的一个假施设的名言安立。因此,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安立“离言空性”这四个字其实都是多余的。但是,为了度化众生,又不得不暂且还要安立这四个字,所以“离言空性”打上引号,表达的是凡夫境界没有一丝丝的法的生起,连“离言空性”这四个字也要舍弃的含义。【改编自金刚经导读030讲】
整个的四重二谛,如果用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打引号的“离言空性”解构了前面构建二谛的言说,解构的彻彻底底以至于连二谛这个模式也不留,最后只孤零零的留下打引号的“离言空性”,以这个法义引领众生悟入空性,那这个时候权便中观的第四重二谛与彻底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完全等价。
所以,打引号的“离言空性”除了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破增益,还以遮诠构建了佛陀证悟的实相——补损减。也就是凡夫境界一切法无生,根本就不存在,这是第一重无生,空性,破增益。空性是实相的别名,以空性暗指实相,这是第二重无生,补损减。
因此,加引号的“离言空性”,其实就是暗指圣者证悟的真正真实性——真如,遮诠地补损减。
参见:四重二谛、世俗谛、胜义谛、空性、权便中观、解构、安立、假名安立、实相离言、破增益、补损减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樱花
第一版:樱花
讨论意见:尹雪钰、传旭、念新、燕子、兰心、东辉
资料汇总:燕子
注释
- ↑ 《维摩诘所说经》卷2〈9 入不二法门品〉:「时维摩诘默然无言」(CBETA 2021.Q3, T14, no. 475, p. 551c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