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中观
究竟中观,净名精舍术语,中观的梵文是madhyamaka,也叫中观见,属于佛陀的二时教法,“究竟中观”是以彻底地泯灭一边,最终达到二边双泯——通过彻底地泯灭“二”,而达到远离凡夫“二边见”的中观。龙树菩萨的中观见就是以“究竟中观”而建立的。净名精舍把属于佛陀二时教法的中观阐释为两条道理,即“权便中观”和“究竟中观”。权便中观侧重于“破增益”,究竟中观侧重于“补损减”,这两部分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佛陀的二时教法体系。
一、权便中观与究竟中观
净名精舍把佛陀二时教法的“中观”阐释为由两条道理组成,分别安立了“权便中观”与“究竟中观”两个名言,即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和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1],其中“权便中观”是一个说法的方便、是接引众生的梯子,最终还是要让众生理解龙树菩萨对佛陀二时教法所做的解读——“究竟中观”,从而更好地领受佛陀的“无生”法义。它们之间没有次第关系,对利根众生来说也可以直接学习“究竟中观”的法义。
在“二谛”之上安立的中观,兼顾了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向众生做的妥协,这种方式虽然能使我们凡夫更好地领受佛陀的“无生”法义,但由于同时承认了圣者和凡夫的境界,最终形成了“既不常也不断”“既非有也非无”的模式,这其实只不过是由新一对的“二”来替换一对老的“二”,结果并没有改变凡夫“二”的认知模式,所以它还不能够建立真正的中观见。[2]这种胜义谛和世俗谛都不能偏废、二谛必须等持的中观,净名精舍给它安立了一个名言,称其为“权便中观”。
“二谛”模式这样的法是说给刚进入大乘佛法门的“资粮位”众生听的、是给那些刚刚听闻“无我”“空性”的众生听的。安立“二谛”模式,只是防止众生那种披着“无我”外衣,而行“有我”的恶行的出现,这只是随顺众生的体现。[3]
真正远离二边的中观是无法安立在“二谛”之上的,龙树菩萨的中观不是二谛等持的中观。权便中观其实根本就不算中观,只有究竟中观才是中观;也就是“既不生也不灭”不是中观,“因不生故不灭”才是中观。[4]
二、究竟中观
“究竟中观”是直接立在胜义谛——“空性”上的中观,没有向凡夫进行丝毫妥协,龙树菩萨依佛陀的“无生”教理建立的“因不常故不断”“因非有故非无”“因不生故不灭”的中观,才能彻底地泯灭二边,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远离凡夫“二边见”。净名精舍把这个见地安立了一个名言,称其为“究竟中观”。
“究竟中观”是龙树菩萨对佛陀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深刻解读——如果根本就不存在,就是“不常”;根本就不存在,就不存在从存在变为不存在这件事,因此也就“不断”——这是龙树菩萨主张的中观。
龙树菩萨认为这个凡夫自以为真实的世界,从来就没有生起——无生。既然没有生,那就无从谈灭,也就彻底地泯灭了二边,这是龙树菩萨的对佛陀二时教法甚深般若波罗蜜的解读,这是龙树所安立的中观见地。
三、以遮诠方式补损减
“究竟中观”是基于“空性”引导着凡夫去见实相,以这样的遮诠方式补损减。
参见:权便中观、三时判教、二时教法
词条编写者:
第二版:
第一版:喜子、梁传旭、真
讨论意见:破增益、樱花、紫云、燕子、李兰、真
资料汇总:梁传旭、喜子
注释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5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3.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