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
空,佛教术语,梵文śūnya,表示没有,零,不存在[1]。
空是佛教的标志,佛教也被称为“空门”,佛教说的空,空的是原本不存在,只是凡夫无明所障,误以为的存在[2]。
一、空在佛教之所指
空是佛教的标志,佛教也被称为空门,《楞伽经》当中对空有全面的阐述。首先就是空什么?空的对象是什么?什么才能空?对于空什么的第一种表述,就是空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这是空的对象。佛教说的空,空的是原本不存在,只是凡夫无明所障,误以为的存在。如果原本就存在,那这个存在就没必要空了,而且也空不掉了。所以空不是把原先的存在给空掉了,不是把原先的存在变为了不存在,而是空原本就不存在,只是凡夫糊涂,误以为的存在,这就是对空什么的第一种表述,空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那么凡夫以为存在,就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所以对空什么的第二种表述就是空什么?空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3]。
二、性空与空性的区别[4]
佛教是个讲“空”的宗教,甚至我们把佛教叫“空门”,佛教讲空,是在不同层次上说空,讲空的时候,出现了两个词,一个叫性空,一个叫空性[5]。性空与空性,两个相同的字,只不过字序颠倒了一下。虽然只是字序颠倒了一下,但是一定要把这两个词的法义搞清楚,它们是有区别的。很多人讲佛教课,性空与空性不分,混着讲,问题其实是很严重的。
(一)性空
性空的性,是指独立存在性,在佛陀的二时教法中,这个性指的是我们凡夫执着于凡夫境界的存在具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这个字有时候也译作“自性”,梵文svabhāva,bhāva,意思是存在,sva,指与其他没有关系的,svabhāva,就是与其他没有关系的那种独立存在性。那么性空的“空”,在这里说的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梵文niḥsvabhāva,加了一个否定前缀,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无自性。在四重二谛当中,性空是第二重二谛的境界,第二重二谛的胜义谛是性空。安立“性空”的名言,对治的是我们凡夫的我执,破我执,无自性,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这是性空。
(二)空性
空性的空,对应着梵文śūnya,śūnya是什么意思?表示没有,零,不存在。空性的性,对应śūnyatā的词尾tā,表示基本特征,śūnyatā就是以什么都没有、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它在四重二谛中对应的是第四重二谛的境界,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是“离言空性”。讲空性,破的是我们凡夫的实执。
(三)性空与空性的关系
性空破我执,佛陀说无我,无自性;空性破实执,佛陀说无生,一切法压根没产生,凡夫境界的存在是以什么都不存在、压根无生为基本特征的。这是两重境界,不能混淆。 那么性空跟空性,我们不能混淆,但是这两个名言有没有联系呢?其实也是有联系的。我们前边讨论四重二谛的时候,我们说无自性就是不存在,所以在佛陀的二时教法当中,说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是以无自性为它的基本特征,叫“无自性性”,梵文是“niḥsvabhāvatva”,以无自性为基本特征,无自性性,其实就是空性。性空跟空性是两个不同的名言,不能混淆;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三、二时空与三时转[6]
描述大乘佛法的修行,如果选择最简洁的名言来表达的话,就是两个字:第一是“空”,第二是“转”。
(一)二时教法“心境俱空”
佛陀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因此,在二时教法里,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叫作外境,这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不仅如此,在二时教法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心,注意这也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因此在二时教法里,不仅要空六尘的外境,同时也要空六识的心识,这在二时教法里叫作“心境俱空”,这是二时教法的特点。
(二)三时教法“转识成智”
既然空的对象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是凡夫以为的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那么引申一下,就是圣者认为的存在就不在空的范畴,圣者以为的存在不是空的对象。佛陀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是圣者以为的存在,因此阿赖耶识不是空的对象,不能空。因此在三时教法里,如果说空只能空外境,就是空那个毛。但是造成凡夫误以为有毛的这个机制,这个阿赖耶识不能空。因此在三时教法里,空外境不空心识。这是唯识的特点,是唯识的殊胜。
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导致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而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的虚妄分别又在阿赖耶识熏习下杂染种子。杂染种子的熏习与现行,确实让凡夫误以为有凡夫境界的存在,所以才说它是杂染,不是清净。怎么办?“转”——转染成净。
三时教法安立阿赖耶识,首先就是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外境(毛)根本不存在。对这个根本不存在的外境,在三时教法里,空它都是多余的。在三时教法里外境不存在,而凡夫非误以为外境存在的这个错觉,这个虚妄分别存在。因此在三时教法里要做的就是把错觉转为正觉,把分别转为无分别,这就是转染成净,就是转识成智。注意是“转”不是“空”。只能转,不能空。
三时教法里的六识,不同于二时教法里的六识。在二时教法里,这个六识是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的心,是属于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因此要空。那么在三时教法里,这个六识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就是阿赖耶识,六识与阿赖耶识的关系是海浪与大海的关系。所以三时教法里的六识不能空,要转。转染成净之后,没有了杂染种子的现行,也就没有了现行时的分别的功能,六识自然而灭。因此从三时教法来讲,最终的结果也是“心境俱空”。因此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绝没有丝毫不同,解构的都是彻彻底底,没有留一丁点的尾巴。总结一句话,二时教法的修行,核心是“空”;三时教法的修行,核心是“转”。
四、空与有无相待的无的区别
什么是有无?“有”很好理解,就是实有,就是存在,就是凡夫所执着的自以为存在的这个世界。什么是“无”?我们看龙树菩萨所解读的“无”,在龙树的《中论》第十五品,也叫做《观有无品》,他的第五颂有这样一句话,鸠摩罗什把它翻译为“因有有法故,有坏名为无”。这句话近代的佛学家吕瀓先生是这么翻译的,说“世人谓有物,变异为无故”,北京大学的叶少勇教授,依据梵本做了现代汉语的翻译,他把这句话翻译为“因为有之变异性,人们即称之为无”。所以大家就能理解了,龙树引导我们去理解甚深般若波罗蜜。他说的“无”,是因为那个“有”,那个凡夫自以为的这个存在的世界有了变化了,这个“有”变成了“没有”,这个叫做“无”。“有”变成了“没有”,叫做“无”,因此“无”是相待于“有”而施设的。“无”是“有”的变坏,就是“无”是“有”变为“没有”。因此,“无”是“有”的否定,也可以说“无”就是一种特殊的“有”。因此我们说“有无”相待,“有无”是二边[7]。
参见:空性、转识成智
词条编写:元澄
第二版:
第一版:元澄
讨论意见:念新、樱花、未Ma
资料汇总:宠瑞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