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如来藏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空如来藏,佛陀三时教法核心术语。

按照《解深密经》的三时判教体系,佛陀在三时教法中,立足于自证圣智所行境界,以表诠的方式直接宣说了究竟了义的如来藏教法。在《楞伽经》、《胜鬘经》等三时教法的代表性经典中,又把如来藏的法义细化分为“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两种。

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是佛陀三时教法里的法义。阿赖耶识有时也被表达为如来藏藏识、空如来藏。

空如来藏,不是说如来藏本身是空,而是佛陀安立如来藏是为了“空”。为了空掉什么而安立的如来藏叫空如来藏。佛陀说“空”,其实就是要空掉凡夫误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的事物,是为了“破增益”。[1]

同样是破增益,佛陀在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中,因为说法立足点的不同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佛陀在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因此在二时教法里,使用了始于凡夫实有见的四重二谛来对治凡夫二边见,进而再泯灭二边而证空性。以这样的原理和方法来破增益。空性(Sūnyatā)就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其实从来、压根就是以根本不存在为其基本特征的。因此,在二时教法里,安立空性是破增益,是解构凡夫境界。

在三时教法里,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因此在三时教法里,安立了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引导凡夫证唯识性,以这样的原理跟方法来破增益。唯识性,就是凡夫以为心外的存在,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虚妄分别,这就是唯识性。因此在三时教法里,安立唯识性是破增益,是解构凡夫境界。

破增益而言,二时教法讲空性,三时教法讲唯识性,空性和唯识性是两套相对独立的学修体系,不能混学混讲。[2]

在三时教法中,佛陀立足于自证圣智境界,安立空如来藏——阿赖耶识,目的就是解构凡夫境界,就是让凡夫知道,凡夫以为的心外存在,不过就如同把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出的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毛根本就不存在。因此为了空凡夫境界,佛陀安立的空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在《楞伽经》的经文中,这个空如来藏就明确地表达为如来藏藏识,就是阿赖耶识。[3]

参见:阿赖耶识、破增益、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真如、虚妄分别、转识成智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

第一版:

讨论意见:

资料汇总: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 上海:喜马拉雅,2021:02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 上海:喜马拉雅,2021:02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 上海:喜马拉雅,2021:02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