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义谛菩提心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胜义谛菩提心,佛教术语,梵文 āryasatya-bodhi-citta ,在世俗谛菩提心愿的驱使下,在空上度众生就是胜义谛菩提心[1]

菩提心的法义很深,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解读菩提心[2],比如“性空”和“空性”的不同层次[3]。二时教法对菩提心有个解读,这是入手修行大乘佛法的一个方便。般若经说菩提心是有两个方面组成的,分别起名叫作“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从般若经看,世俗谛菩提心跟胜义谛菩提心两个菩提心都生起了就算生起菩提心了[4]

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凡见众生有苦难,必须得帮,这个必须得帮的心,叫世俗谛菩提心[5]。但因为在胜义谛上性空、无我[6],要观能帮的是空,被帮的是空,帮的过程依然是空,因此他在空上帮,这个帮了还得当没帮的心就叫做“胜义谛菩提心”[7]

胜义谛菩提心,就是在世俗谛菩提心的心愿的驱使下,切切实实度化一切众生走向无余涅槃的当口,还要生起一个心,观一切法是空:能度众生的菩萨是空,被菩萨度的众生是空,菩萨度众生这件事儿还是空。用《金刚经》的语言表达,就是菩萨“如是灭度无量无数众生”的当口,胜义谛菩提心是“实无众生得灭度”——丝毫没有一个众生被灭度。通俗地讲就是,度了众生还得当没度,这就是胜义谛菩提心[8]

一、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就是菩提心

(一)菩提心

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人天乘佛法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菩提心”。认同了三世说的生命观,能够生起出离心,但生不起菩提心的人,是无法修习大乘佛法的;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能够生起菩提心的人,才是大乘佛法的修行[9]

菩提心的“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是“觉”,从糊涂到明白的过程就叫bodhi,叫觉[10]。佛陀认为凡夫因为无明所障,因为糊涂,以假为真,见不到真正的真实,所以轮回于生死,轮回给凡夫的感受苦多于乐,因此凡夫要解脱。佛陀在大乘佛法里提出来的解脱方案就是“打破无明见真实”,实际上就是一个从“糊涂走向明白”的历程。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行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觉,即这个觉的心、菩提心的生起与修为的过程[11]。所以bodhi,觉,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所以大乘佛法也叫“菩提道”,小乘佛法叫“解脱道”。发菩提心是成佛之义,一个众生、一个有情,发了菩提心,就可以叫他/她是菩萨[12],也只有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修菩萨行才能成佛。所以从大乘佛法的修行来讲,一切都是从发菩提心开始[13]

(二)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是为魔业

大乘佛法的修行根本是发菩提心。大乘佛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经叫《华严经》其中的《离世间品》有一句非常严重的话,“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忘失菩提心,从字面理解,是发过菩提心,后来又给忘了、丢失了,那么忘失菩提心都造成后面的结果,何况也许压根就没发过菩提心,问题就严重了;更严重的是“善法”,用世间法的标准衡量作的好事,比如磕大头、放生、捐款,都是好事,可是《华严经》这句话说,忘失菩提心做这些好事,是为魔业。佛教说的魔业就是障道,即障碍修行解脱的力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华严经》这句话说的很严重,忘失了菩提心而做了很多很多好事,而最终的结果反而是障道,反而是无法解脱。可想而知菩提心有多重要[14]

从佛陀的观点看,凡夫多生累劫轮回于生死,在这里造业——这个业有善业有恶业[15],也有不善不恶业(佛教叫“无记”的业)。凡夫多生累劫在这里造业,凡夫在业力的驱使下不断的轮回,那么当然,凡夫感受到轮回的苦,希求解脱,要从多生累劫的生死轮回中进行一个乾坤大逆转,对治多生累劫的业。可是要知道,众生的业力是不可思议的,这个力量是巨大的。从大乘佛法上讲,只有菩提心能够对治业力,实现乾坤大逆转,从生死的轮回开始掉头走向解脱。小乘法没有发菩提心,修行的所谓“涅槃”“证阿罗汉”,不是真正的彻底的解脱[16]

(三)二谛教理层次解读菩提心

菩提心的法义很深,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解读菩提心。从二谛的教理层次上,可以把菩提心“Bodhi”,分成两个方面[17]

1、世俗谛上要布施

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看到有众生生活遇到困苦的时候,世俗谛要求必须得布施,因为只有在这个切实的布施行为底下,才会增长福德。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是智慧,但是佛教里有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把智慧比喻成鱼,而这条鱼如果要不死,养育它的是水,鱼不能离开水:而大乘佛法认为,养育智慧的鱼的水就是福德;而大乘佛法的人,每当见到众生苦难的时候,世俗谛要求他,在他内心悲心的驱使下,必须有个切实的布施的行为,因为只有在这个切实的布施行为底下,才能增长福德,而福德是养育智慧的鱼的水。没有福德的水,智慧的鱼会干枯死的,这是世俗谛的要求[18]

2、胜义谛上布施了当没布施

在胜义谛上,性空、无我。作为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在切实的布施行为发生的那一个当口,他在胜义谛上要观:能布施的是空,被布施的是空,布施的过程依然是空,----在空上行布施,因此布施了还当没有布施[19]大乘佛法所倡导的布施是在胜义谛上、在空上行布施的时候,布施了还得当没布施,但不能因此不布施,世俗谛要求我们必须得布施。因为只有在切实的布施行为底下增长着福德,而福德是养育智慧鱼的水。[20]

3、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

大乘佛法的修行,对于凡夫来讲,是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凡见众生有苦难,他必须生起帮的心,这个心是悲心的驱使,帮的过程增长着福德。在胜义谛上,在空性上帮,帮了还得当没有帮,增长着智慧。因此佛陀给指引的修行法门,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悲和福是世俗谛菩提心的要求,智慧是胜义谛菩提心的要求[21]

(四)般若经对菩提心的解读

1、世俗谛跟胜义谛菩提心都生起为菩提心

《金刚经》经文,“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22]。印度古德无著大师、世亲大师把这一段经文解读为发菩提心,这一段经文的要害是发心。一个修行大乘法的众生要生起两个心:第一,度一切众生的心;第二,度了众生还要当没度的心。这两个合起来就是般若经对菩提心的解读[23]。般若经把这俩个心分别叫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从般若经看,世俗谛菩提心跟胜义谛菩提心两个心都生起了,就算生起菩提心了[24]

2、世俗谛菩提心要发心度一切众生

世俗谛菩提心,就是在世俗谛上,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生起一个心,按照《金刚经》的话讲,对于“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世俗谛菩提心是要发心度一切众生走向涅槃。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内心的悲心使然,在悲心驱使下,要对一切众生进行帮助,进行度脱,修行的结果是增加福德,这是世俗谛菩提心[25]

3、胜义谛菩提心是度了众生当没度

般若经解读菩提心的第二部分是“胜义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就是在世俗谛菩提心的心愿的驱使下,切切实实度化一切众生走向无余涅槃的当口,还要生起一个心,观一切法是空:能度众生的菩萨是空,被菩萨度的众生是空,菩萨度众生这件事儿还是空。用《金刚经》的语言表达,就是菩萨“如是灭度无量无数众生”的当口,胜义谛菩提心是“实无众生得灭度”——丝毫没有一个众生被灭度。通俗地讲就是,度了众生还得当没度,这就是胜义谛菩提心。因为在菩萨心中,能度众生的菩萨是空,被菩萨度的众生是空,菩萨度众生这事儿还是空。在空上度众生,就是胜义谛菩提心。通俗的讲就是,度了众生当没有度,这就是胜义谛菩提心[26]

4、发菩提心是心灵深处的一种发心

每一个修行大乘法的众生,读过《金刚经》的人都要用佛陀的这段教诲检点自己:是否真的发了菩提心,是否真的每时每刻把度众生当作自己唯一的心愿,在生活的当下,度脱众生的时候心是否有所住。众生要无住而度,能度的、被度的、度的过程是空,在空上度,度了当没有度。每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都应该用《金刚经》佛陀的这段教诲,时时刻刻观照自己做到了没有。当然,发菩提心不是嘴上说的,而是自己心灵深处的一种发心,要在心灵深处植下根[27]

三、胜义谛菩提心修法

(一)性空的层次观五蕴皆空

在修“世俗谛菩提心”的同时,还要“修胜义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要观世间万法是空,比如,佛教对世间的万法、万事万物,有一个分类方式,把世间的一切事物分成了五类,也叫作“五蕴”。“蕴”是“聚合”的意思,就是缘生聚合的我们世间万事万物的五种状态,起名叫色、受、想、行、识[28]。“空”就是没有,凡夫境界上一切存在的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没有——“性空”[29]

修胜义谛菩提心时要坐下来,认真地观想: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背后,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比如说总认为,生存在这世界上,肉体可以变,思想可以变,但背后总有一个没变的“我”。但要观想:这个“我”没有。外在的物的世界,没有一个东西能常一不变地独立存在。在受、想、行这些精神活动背后,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要观,要找,找到最后会发现:真的没有。世间万事万物,色、受、想、行、识,背后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它们不过是种种的缘生事物,是种种的缘的临时聚合,所以佛教才管它们叫“五蕴”[30]

修“胜义谛菩提心”,就是观这五蕴是空。在上面所讨论的层次上,“空”是“性空”,世间万法,五蕴的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把它观成就,就是胜义谛菩提心的修法[31]

(二)发基于空性的真实菩提心

作为资粮位凡夫,知道了空性,听说了空性,并未证得空性。从听闻到空性,到能够证得空性,这中间要无住修六度,这是要付出坚心努力的[32]。如果没有听闻到空性的道理,不懂得空性的道理,也许世间的善法即一切利益众生的事儿,还可以有选择性的做,也就是说可做可不做,做也是有条件的做。因为没有听过空性的众生,心中一定有着强烈的我执。所以听闻到了空性之后,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恰恰相反:世间的一切善法,一切利益众生的事儿,这个时候不仅要做,反而没有选择的了,无条件的了,因为无我。这就是“世俗谛菩提心”[33]。所以听闻到空性后,是要基于空性而发起一个度一切众生的世俗谛菩提心,基于这个世俗谛菩提心,要没有选择的、没有条件的去利益一切众生。其实世俗谛菩提心就是基于“空性”而发起的,只有基于空性而发起的菩提心才是“真实的菩提心”。那些大菩萨们发愿度一切众生,而度了众生还要当没度,行布施还要无住而布施,无住修六度,这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不二”。这是基于空性而生起的真实菩提心。正是基于空性的菩提心,才使得我们度了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才是无住而行布施,无住修六度。因为空性所以无住,无住修六度,因此,成佛的涅槃就是无住涅槃,就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这是大乘佛法根本的境界[34]

四、《金刚经》经文对菩提心的解读

(一)清净心

《金刚经》经文,“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老师说须菩提,那些大菩萨们,应该按照我下边说的去生起他的“清净心”。清净心的“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成佛的心。大乘佛法的成佛不是自我的成佛,是度一切众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个心是“世俗谛菩提心”。佛教说“清净”对应的那个词叫与“染污”或“杂染”。基于空性而发的菩提心,就是清净的心,所以生清净心就是生起菩提心[35]

(二)无住生心

《金刚经》经文,“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不管是在十二处,还是十八界里,六尘表征的都是凡夫所感知的自以为存在的外部世界,又叫“外境”。那么大菩萨们生起的菩提心,是不住于六尘,不住于外境。因为在胜义谛上六尘是空性,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菩提心是无住而生,也就是基于空性而生,如果有一丁丁点儿的不空,那就是有所住。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基于“空性”而生起度一切众生的“世俗谛菩提心”[36]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在中国很有名,因为禅宗六祖慧能就是在这句话上见性大悟的。慧能大师和《金刚经》这句话很有缘,他老人家往昔相似相续的多生累劫的修行,在这一生即将见道了,《金刚经》这句触发他老人家见性,这是慧能老人家与《金刚经》这句话的缘分,因此这句话出名了。但是,我们看这句话法义的时候,不要因此作过度诠释,把这句解释出很多原本没有的法义[37]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基于空性而生起度化众生的菩提心。基于“空性而发的菩提心是真实的菩提心”,在大乘佛法里,这是大乘菩萨修行之所依[38]

(三)离相生心

《金刚经》经文,“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离一切相”,“相”,在狭义的说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广义的说,凡夫所执着的凡夫所误以为的一个真实的世界。修行大乘佛法的菩萨要“离一切相”,这就是要证空性,这就是“胜义谛菩提心”,但同时要在“离一切相”的时候,发切切实实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也就是要度化一切众生成就无上菩提的心,这就是“世俗谛菩提心”。所以“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39],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40]

(四)无相发心

《金刚经》经文,“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老师说,一个人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这样心的人就是要发愿灭度一切众生,但当真正灭度了一切众生的时候,“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根本就没有什么众生得到真实的灭度。如果从四重二谛的教理来讨论,一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要发心度一切众生,而且切切实实灭度了一切众生,这是从世俗谛、名言谛而言,是世俗谛菩提心——在世俗谛、名言谛上,如梦如幻的名言菩萨,切切实实度化了如梦如幻的一切的名言众生。但是在胜义谛上、在“离言空性”上,佛要说菩萨者非菩萨,众生者非众生,一切是“空”,根本就没有能度、所度,所以“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就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41]

《金刚经》经文,“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着相,则非菩萨”。发了大乘心的菩萨们,当切实灭度了一切众生之后,因为他们是菩萨,那么菩萨已然没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实无众生得度”[42]

《金刚经》经文,“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是句要害的语言。玄奘法师翻译为:“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者”。义净法师翻译为:“实无有法,可名发趣菩萨乘者”。对照梵文,如果用现代汉语白话翻译这句话就是:没有丝毫、没有一丁点儿可以名为发愿修行菩萨乘者的法。这个法一丁点都没有,“实无有法”。如果不是用心学习佛陀的四重二谛,不理解大乘佛法的一个重要的法义——一切法无生,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都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它的基本特征的——空性,如果没有这样一些法义的铺垫,这句话根本无法理解。[43]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才是真正的无相发心的起点,这才是真正的“胜义谛菩提心”,这才是真正的立足于“空性”而发菩提心。这是《金刚经》第十七段的第一部分,印度古德认为这部分教法是佛陀在给凡夫说加行位菩萨所修行的法义[44]

参见:菩提心、世俗谛菩提心 、菩萨、 心、 世俗谛和胜义谛、 二谛、 四重二谛、性空、空性


词条编写:

第二版:

第一版:法和

讨论意见:晶晶、慧智兰心、梁传旭、樱花

资料汇总:破增益

注释

  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6.
  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6.
  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64
  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5.
  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7.
  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6.
  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7.
  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6.
  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3.
  1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5.
  1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3.
  1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3-154.
  1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4.
  1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4.
  1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4.
  1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5.
  1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6.
  1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6.
  1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6.
  2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6.
  2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7.
  2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2.
  2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6.
  2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5.
  2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5-156.
  2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6.
  2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6.
  2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63.
  2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64.
  3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64.
  3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64
  3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80.
  3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80.
  3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81.
  3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85.
  3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86.
  3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86.
  3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86.
  3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15.
  4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16.
  4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44.
  4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44.
  4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45.
  4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