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所不分离
能所不分离,佛教术语,梵文不详,圣者的认知模式。
能所不分离,佛教术语,梵文不详,圣者的认知模式,从对凡夫的误以为能所分离[1]的认知模式的否定角度来表达的话,圣者的认知模式就是“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圣者心是能所不分离。[2]
一、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能见的“能”类比于哲学里的“主观”,就是认识的主体;所见的“所”类比于哲学里的“客观”,就是被认识的客体。由于凡夫坚定地认为心外有物,不管是看见的山峦,听见的歌声……这些被看见的、被听见的……都是在能见、能听……之外,能跟所是分离的。误以为能所分离是凡夫的认知模式的最大特点,也就是凡夫心的特点就是能所分离。而圣者之所以是圣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知道心外无物,以为心外有物那是错觉。因此圣者的认知模式,从对凡夫的误以为能所分离认知模式的否定角度来表达的话,圣者的认知模式就是“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圣者心是能所不分离。[3]
二、如何能所不分离
1、凡夫心与圣者心的区别
表示凡夫心的梵文词是vijñāna,实叉难陀译作“识”。圣者心的梵文词是jñāna,实叉难陀译作“智”。这两个梵文词来自同一个动词词根jñā,区别仅仅在于识vijñāna比智jñāna前面多了一个前缀词头vi,词头vi在这里是分离的意思。凡夫心vijñāna有词头vi,凡夫心的活动一定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圣者心jñāna没有词头vi,圣者心的活动一定是一种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分离指的就是“能与所”的分离,就是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物”的分离。这种认知模式就是凡夫心,就是识vijñāna。相反的,圣者心就是“能与所”不分离的,所以圣者心是jñāna,没有vi。
2、认知模式的转变
凡夫修行的目的是要从凡夫转变为圣者,就是要从凡夫误以为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为圣者的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要从vijñāna转变成jñāna,就是要从识转变为智。从识转变为智,在汉传佛教有一个固定的翻译词语叫“转识成智”。
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从梵文的角度讲,转识成智就是从vijñāna转变成jñāna,就是去掉vijñāna的词头vi。去掉vi,就是从误以为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成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从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当做眼睛之外的真实的毛的这种状态,转变为知道:“哇!它不过是影,根本、压根就没有毛。”这就是“转识成智”。这也就是罗婆那王在佛陀神通示现的启发下,他猛然地感知到:“哇!原来我们生活的这个外在世界,这个楞伽城,如同‘为翳所见’哪!” [4]
3、对转识成智新的解读
凡夫分别,圣者无分别。无分别不是对心外的事物不做判断,而是能所不分离。从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对转识成智新的解读:从凡夫的分别的识转为圣者的无分别的智,就是去掉vijñāna的词头vi,去掉vi就是离分别。[5]
三、何谓分别
分别,是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不是凡夫的判断。在佛法里,特别是在三时教法里,给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起名叫分别。很多学佛的人把分别误解为凡夫在凡夫境界里,对心外种种事物做出凡夫的判断,不做判断,就是不分别,把分别等同于判断,这是巨大误解。在佛法里,只要以为心外有物,无论是否做判断,都已经是能所分离了,就已经分别了。眼翳执毛模型: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出似心外毛的影,只要把似外的影当做了心外的毛,即使不去判断毛是直的还是弯的,是长的还是短的,只要认为心外有毛,就已经是分别了。
分别是凡夫无明、糊涂,误以为心外有物造成的,因此也叫虚妄分别。分别就是虚妄,分别就是错觉,没有不虚妄的分别。凡夫的特点就是认为心外有物,凡夫的认知模式的特点就是能所分离,以为心外有物的能所分离就是分别。凡夫每时每刻都在分别,总结为一句话:只要是凡夫就一定分别,只要在分别就一定是凡夫。[6]
四、相分见分与所取能取
种子熏现模型,在这个模型里讲了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可以做两个方面的表述。第一,显现;第二,分别。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就是显现与分别。显现,就是显现出似外之相(ābhāsa);分别就是把似相(ābhāsa),执取为心外之相(nimitta)。以上是对显现与分别的最基本的表达。[7]
1、相分与见分
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的显现,除了显现似相(ābhāsa),其实一定同时还要显现“见ābhāsa之见”。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除了显现了似毛的影,同时一定还显现“见影之见”。虽然“似毛之影”和“见影之见”都是在心识中,是不分离的,但毕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表达。在唯识学,有的宗派里边,就给这两个方面还安立了名言,似毛之影叫“相分”,见影之见叫“见分”。也就是似相(ābhāsa)叫相分,见似相(ābhāsa)之见叫见分。[8]
2、相分与所取
先说相分,就是似外之相(ābhāsa),它在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中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就体现在“似外”这个特点上,正是这个“似外”的特征,诱导了无明凡夫将其“似外”误执为“真外”。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由于这个影太像是心外的毛了,就会误导众生,以为真的是心外的“毛”。所以“相分”是凡夫执心外有事物的诱因,而凡夫误执的心外事物,也就是外境或者叫外境之相,就是那个外相(nimitta),在唯识学里,也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所取”。ābhāsa是相分,nimitta是所取。[9]
3、见分与能取
再说见分,见分不仅仅是见似相(ābhāsa)之见,由于杂染种子是往昔虚妄分别熏习下的,所以杂染种子现行时显现的见分,一定是对当初种下这颗种子的虚妄分别的展现与强化;也就是见分一定具有着试图再起分别的渴望;也就是见分一定具有“似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也就是见分一定有强烈地把ābhāsa执为nimitta的渴求;也就是乐见种种心外事物的存在,这就是见分的特点。而一旦凡夫误执心外有nimitta,那么就一定会误以为还有一个真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这个能力,唯识学也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能取”。因此,“似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叫“见分”,凡夫误以为有的“真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叫“能取”。[10]
4、所取能取根本不存在
总结一下,相分和见分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的显现,而无明凡夫却误将相分执为所取,误以为见分能当能取,误将相分执为所取就是分别,这个时候“能”跟“所”貌似就分离了。其实所取和能取是虚妄分别的结果,所取和能取根本不存在,所取和能取就是遍计所执自性。而在这个误将相分执为所取的虚妄分别的过程中,前六识或者说第六识,是这个分别过程的执行者。所以,意识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11]
参见:能所分离、 无分别 、分别、能取、所取
词条编写:
第二版:念新
第一版:念新
讨论意见:慧智兰心、晶晶、梁传旭、破增益、时雨、Yanzi、真、-未Ma、樱花、韩再湧
资料汇总:樱花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