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所分离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能所分离,佛教术语,梵文不详,是凡夫的认知模式,凡夫的特点就是认为心外有物,凡夫的认知模式的特点就是“能所分离”,以为心外有物的能所分离就是分别。[1]

分别是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是虚妄的。用现代词错觉来表示虚妄分别。这个错觉不是生活中把老王看成老李的错觉,是指圣者认为不存在,而凡夫非误以为存在的错误认识。本来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所显现的似毛的影,而非要把这个影误以为是心外毛的错误认识是错觉。凡夫就是错觉,圣者就是正觉,成佛就是无上正等正觉。[2]

一、能所分离是凡夫误以为

(一)所取能取根本不存在

相分和见分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的显现,而无明凡夫却误将相分执为所取,误以为见分能当能取,误将相分执为所取就是分别,这个时候“能”跟“所”貌似就分离了。其实所取和能取是虚妄分别的结果,所取和能取根本不存在,所取和能取就是遍计所执自性。而在这个误将相分执为所取的虚妄分别的过程中,前六识或者说第六识,是这个分别过程的执行者。所以,意识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3]

(二)能跟所是分离的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能见的“能”类比于哲学里的“主观”,就是认识的主体;所见的 “所”类比于哲学里的“客观”,就是被认识的客体。由于凡夫坚定地认为心外有物,不管是看见的山峦,听见的歌声……这些被看见的、被听见的……都是在能见、能听……之外,能跟所是分离的。[4]

(三)能所分离是假的

凡夫的认知模式真的是能所分离的吗?凡夫的认知模式“能所”真的分离了吗?如果毛真的是存在的,那就一定有一个能感知毛的“能”认识,还有一个在这个能认识之外的“被”认识的毛,这时“能所”真的分离了。可是毛存在吗?毛只是凡夫误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根本没有“能”认识的心之外的“所”认识的毛,“所”都根本不存在,哪里还会有能所分离呢?

因此,所谓凡夫的能所分离的分别的认知模式,也是凡夫误以为的分别。凡夫的这个分别

是假的,所以凡夫的分别就叫虚妄分别。正是因为分别是虚妄的,所以分别才能够转为无分别。如果那个毛是真实存在的,能所真的分离了,这样的分别就不是虚妄分别了,那是真实分别,就是把分别给做实了;做实了的真实分别,就根本无法转为无分别了,因此,众生的解脱也就没有可能性了。之所以能够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就是因为凡夫的分别是虚妄分别,凡夫的分别只是凡夫误以为的分别。[5]

(四)凡夫误执心外有离能之所

所谓现行就是显现与分别,就是生翳病的眼睛显现了似毛的影,而把这个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把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这件事情就是 kriyā。翻译家实叉难陀翻译为“所作”,加了一个“所”字,,体现了凡夫误执心外有“离能”之所,误以为能所分离。[6]

二、能所分离就是分别、就是根本的二

(一)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叫分别

在佛法里,特别是在三时教法里,给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起名叫分别。很多学佛的人把分别误解为凡夫在凡夫境界里,对心外种种事物做出凡夫的判断,不做判断,就是不分别。把分别等同于判断,这是巨大误解。在佛法里,只要以为心外有物,无论是否做判断,都已经是能所分离了,就已经分别了。[7]凡夫分别,圣者无分别。无分别不是对心外的事物不做判断,而是能所不分离。[8]计度就是外道或者说是凡夫误以为处于分别状态下的思维活动。分别就是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9]

(二)能所分离之二是根本的二

以为心外有佛可见,以为心外有法可听,都是分别,因为能所分离。[10]从佛陀三时教法讲,资粮位、加行位的凡夫还是处于误以为能所分离的状态,还是处于误以为有“能取”与“所取”之二的状态。[11]能所分离的能取与所取之二,是一切二边见的根本。[12]

三、凡圣的差别在于能所是否分离

“能所分离”是凡夫的认知模式的最大特点,也就是凡夫心的特点就是能所分离。而圣者之所以是圣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知道心外无物,以为心外有物那是错觉。因此圣者的认知模式,从对凡夫的“能所分离”认知模式的否定角度来表达的话,圣者的认知模式就是“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圣者心是能所不分离。[13]

四、转识成智是从能所分离转为能所不分离

凡夫修行的目的是要从凡夫转变为圣者,就是要从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为圣者的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要从 vijñāna 转变成 jñāna,就是要从识转变为智。

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从梵文的角度讲,转识成智就是从 vijñāna 转变成 jñāna。就是去掉 vijñāna 的词头 vi。去掉 vi 就是从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成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从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当做眼睛之外的真实的毛的这种状态。[14]

五、证唯自心就是离能所分离

“离诸杂染”就是不再熏习杂染种子,因为“证唯自心,住无分别”。“证唯自心”就是证凡夫境界不过是“自心所现”,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影,只是影,没有眼睛之外的毛。“住无分别”,分别——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眼睛之外有毛,而又被眼睛看见了,这就是分别。既然已经证唯自心,证得只是影根本没有毛,这就是从凡夫的分别转为“无分别”。无分别就是不再熏习杂染种子,无分别熏习的就是清净种子,这就是“转染成净”。[15]

六、唯识无境就无能所分离

“身物住处”就是泛指凡夫心外的万事万物。要思惟“身物住处”这一切事物,不过都是阿赖耶识境界,都是藏识本身,都是藏识杂染种子现行的显现,并非是在藏识之外,另有“身物住处”等等的事物,就是唯识无境。既然唯识无境,那么就没有能所分离的分别状态下的能取和所取。[16]

七、能相和所相在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中

“无能相所相”,能相和所相在分别中才成立,也就是在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中,凡夫误以为有能相和所相。佛陀安立阿赖耶识,目的是告诉众生“唯识无境”,心外之相不存在,也就是“所相”不存在。因此,“能相”也就不存在,故无能相和所相。[17]

八、vikalpa 表示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分别)

pravicaya,是“观 察”的意思。翻译家求那跋陀罗和菩提流支都译为“分别”,译的不好,容易与 vikalpa 这个表示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的“分别”相混淆。[18]

参见:能取、所取

词条编写人员 第三版:周日组(大码头)

第二版:梁传旭

第一版:梁传旭

讨论意见:法和、樱花、兰心、喜子、破增益、晶晶、韩再湧、东辉、时雨

资料汇总:喜子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8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0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8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