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菩提心,佛教术语,梵文bodhicitta,bodhi音译为“菩提”,意译为“觉”[1],从糊涂到明白的过程就叫bodhi,觉[2],citta译为“心”,表示精神活动[3],菩提心直译就是觉的心[4],大乘佛法的解脱方案是打破无明见真实,就是一个从糊涂走向明白的历程[5],就是希求众生从糊涂的凡夫走向智者境界而解脱的觉悟的心,[6]就是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7],他们并不仅仅希求自我的解脱,而是希求众生的解脱,而且把一切众生的解脱当作自己的解脱,把度化一切众生走向解脱当作自己修行解脱的路径——这样的思想境界,这样心境的生起,佛教给了一个专有名词,叫作“菩提心”[8],大乘佛法的修行归根结底就是[9]“bodhi”这个觉的心、菩提心的生起与修为的过程[10],“bodhi”,觉,是大乘佛法的根本[11],因此大乘佛法也叫菩提道[12],发菩提心的众生就是菩萨[13],对菩提心最常见的解读方式是从“二谛”的教理诠释上把菩提心解读为“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大乘佛法修行倡导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生起与修为,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14]

一、世俗谛菩提心

(一)基于空性的世俗谛菩提心

《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15],就是基于空性而生起度化众生的菩提心。基于空性而发的菩提心是真实菩提心,在大乘佛法里,这是大乘菩萨修行之所依。[16]听闻到了空性,知道了空性,不是因此什么都不做,而恰恰相反:世间的一切善法,一切利益众生的事儿,这个时候不仅得做,而且必须得做,反而是没有选择的了,是无条件的了,因为无我。这就是世俗谛菩提心。[17]

所以听闻到空性,不是什么都不做了,而是要基于空性而发起度一切众生的世俗谛菩提心,基于这个世俗谛菩提心,要没有选择地、没有条件地去利益一切众生。其实世俗谛菩提心,是基于空性而发起的,基于空性发起的世俗谛菩提心才是真实的菩提心。[18]

(二)福德与智慧

在世俗谛上,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看到有众生生活遇到困苦的时候,世俗谛要求必须得布施,因为只有在这个切实的布施行为底下,才会增长福德。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是智慧,但是佛教里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把智慧比喻成一条鱼,而这条鱼如果要不死,养育它的是水,鱼不能离开水;而大乘佛法认为,养育智慧的鱼的水就是福德。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每当见到众生有苦难的时候,世俗谛要求他,在他内在的悲心的驱使下,必须有个切实的布施行为,因为只有在这个切实的布施行为底下,才能增长福德,而福德是养育智慧的鱼的水。没有福德的水,智慧的鱼会干枯死的[19]。按照《金刚经》的话讲,对于“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20]世俗谛菩提心是要发心度一切众生走向涅槃。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内心的悲心使然,在悲心的驱使下,要对一切众生进行帮助,进行度脱,修行的结果是增加福德,这是世俗谛菩提心。[21]

二、胜义谛菩提心

(一)胜义谛菩提心

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在出手帮助一个苦难众生的时候,他在胜义谛上一定要观:能帮的是空,被帮的是空,帮的过程依然还是空——因此在空上帮,帮了还得当没帮;这个帮了还得当没帮的心,就叫作胜义谛菩提心。[22]在胜义谛上,在空上帮,帮了还得当没帮,增长着智慧。[23]

用《金刚经》的语言表达,胜义谛菩提心就是菩萨“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的当口,胜义谛菩提心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丝毫没有一个众生被灭度。因为在菩萨心中,能度众生的菩萨是空,被菩萨度的众生是空,菩萨度众生这事儿还是空。在空上度众生,就是胜义谛菩提心。通俗地讲就是,度了众生还得当没度,这就是胜义谛菩提心。[24]

《金刚经》中:“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25],这是一句要害的语言。玄奘法师翻译为:“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者。”义净法师翻译为:“实无有法可名发趣菩萨乘者。”对照梵本,如果用现代汉语白话文翻译这句话就是:没有丝毫、没有一丁点儿可以名为发愿修行菩萨乘者的法。这个法一丁点儿都没有,“实无有法”。[26]“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才是真正的无相发心的起点,这才是真正的胜义谛菩提心,这是真正的立足于空性而发菩提心。[27]

(二)悲智双运福慧双修

大乘佛法所倡导的布施是在胜义谛上、在空上行布施的时候,布施了还得当没布施,但能不能因此不布施?不可以,世俗谛要求我们必须得布施。因为只有在切实的布施行为底下增长着福德,而福德是养育智慧鱼的水。因此大家注意,世俗谛的要求是,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凡见众生有苦难,要不要帮?必须得帮。这个必须得帮的心,就叫作世俗谛菩提心。但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在出手帮助一个苦难众生的时候,他在胜义谛上一定要观:能帮的是空,被帮的是空,帮的过程依然还是空——因此在空上帮,帮了还得当没帮;这个帮了还得当没帮的心,就叫作胜义谛菩提心。那么帮了还得当没帮,能不能因此不帮?不可以,世俗谛要求我们必须得帮,这叫世俗谛菩提心。因此大乘佛法修行,对于我们凡夫来讲,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凡见众生有苦难,他必须生起帮的心,这个心是悲心的驱使,帮的过程增长着福德。在胜义谛上,在空上帮,帮了还得当没帮,增长着智慧。因此佛陀给我们指引的修行法门,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悲和福是世俗谛的要求,世俗谛菩提心,智慧是胜义谛菩提心的要求。[28]

三、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

(一)基于空性生起菩提心

大菩萨们发愿度一切众生,而度了众生还要觉得自己一个没度,行布施还要无住而布施,无住修六度,这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这是基于空性而生起的真实菩提心。正是基于空性而生起的菩提心,才使得我们度了众生实无众生得度,才是无住而行布施。因为空性所以无住,无住修六度,因此成佛的涅槃是无住涅槃,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这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境界。[29]

(二)离一切相生起菩提心

修行大乘佛法的菩萨,要“离一切相”,这就是要证空性,是胜义谛菩提心,但同时要在“离一切相”的时候,发切切实实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也就是要度化一切众生、成就无上菩提的心,这是世俗谛菩提心。所以“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30]

(三)在离言空性上生起菩提心

一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他要发心度一切众生,而且切切实实灭度了一切众生,这是从世俗谛、从名言谛而言[31]。但是在胜义谛上、在“离言空性”上,佛要说,菩萨者非菩萨,众生者非众生,一切是空,根本就没有能度所度,所以,“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32]

四、世俗谛菩提心的修法

(一)发愿心

修行的前提是发心。发心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发心是因,发什么心,结什么果。[33]发菩提心的众生就是菩萨;也只有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修菩萨行,才能成佛。所以从大乘佛法的修行来讲,一切都是从发菩提心开始的。[34]

1、共愿

所谓发世俗谛菩提心,在佛教里也叫作“发愿心”。那么世俗谛菩提心的根本愿心是“四宏誓愿”,四个宏大的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35]

“众生无边誓愿度”,一个发大乘心的人,按照《金刚经》讲,“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啊!所以众生虽是无边,但是我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36]

“烦恼无尽誓愿断”,这里的“烦恼”,对于一位大乘的菩萨,不仅仅指自己的烦恼,而是指一切众生的烦恼——我的修行就是要断除一切众生的烦恼。[37]

“法门无量誓愿学”,因为众生根性的差别,佛陀为了度众生说了种种的法门,佛陀为众生说法就像医生给患者治病,有什么病医生开什么药,众生有什么病佛陀说什么法;一个发大乘心的菩萨,要度一切众生,就必须无量的法门都要学,才有度无边众生的可能;所以一个大乘佛法的修行者时刻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38]

“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经过修行,要度一切众生成就无上的佛道,这是大乘佛法世俗谛菩提心的根本愿心。[39]

2、别愿

四宏誓愿也叫作“通愿”,也叫作“共愿”,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人、誓愿成就无上菩提的众生都要发的愿。那么世俗谛菩提心,还有别愿,也就是具体到不同的修行者,除了要发四宏誓愿这样的共愿之外,还要发自己区别于其他众生的愿,叫作“别愿”。举个例子: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尊佛在末法时期,与我们娑婆众生有着大因缘。释迦牟尼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里边告诉我们,末法时期度众生的一条大法船,就是阿弥陀佛的法门。[40]

(1)弥陀别愿

现在先简单通俗地讲一下阿弥陀佛的法门。在《无量寿经》中,佛陀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在没有成佛以前,在因地作菩萨的时候,他的相似相续当中的某一生是个国王,但是他弃了国王的位置,出家做比丘了,法名“法藏”,法藏比丘。法藏比丘观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修行艰难,障碍多,经常退转;所以法藏比丘从他内心的悲心当中,发了四十八个大愿,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别愿,这四十八个愿,只是阿弥陀佛因地时候发的。这四十八个大愿里面主要讲什么呢?法藏比丘说,从今开始,我修行的一切功德,都回向成就我的一方净土——注意是净土;这个净土一旦成就起来,那儿无恶道—没有三恶道,是净土。生到我这方净土的众生,所愿皆成,要什么来什么,不必为生存去奔波劳碌。去到那里,没事儿可做?不是。到了那里,要听闻佛法,会有最好的老师讲法,以至于我的世界,风声、雨声都是在说法,甚至众生闻到我那里树的香气,都会发心修行。更重要的是,凡来到我这个世界的众生,日后我一定会让他得不退转果——所谓“不退转果”,就是在修行的历程中只前进不后退。大家知道众生修行的一个艰难就是退转,进一步退两步。[41]

他的大愿力,还有一个重大的要点就是临终接引。我的世界这么好,如果有众生发愿,说愿来生去他的世界,那么只要在活着的时候忆念我,念我的名字,那么在临终的时候,可能嘴里念不出我的名字了,但是心中挂念着我,我一定接引到我的世界,绝不拒签,这叫临终接引。也就是这个世界很好,而且去的又很方便,这是法藏比丘发的大愿中的要点。法藏比丘发愿以后,经过多生累劫的勤苦修行,把他修行的一切功德,去庄严、去圆满他的那一方净土。后来,他的愿成就了,他也因此成佛了,成的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儿成佛?就是在他的因地发愿所要成就、所要庄严的那一方净土成佛。他所成就的净土,就叫作“极乐世界”。[42]

阿弥陀佛在因地作法藏比丘的时候发了四十八个大愿,经过多生累劫的勤苦修行,以他修行的功德去庄严、去成就了他的这一方世界,他也因此在他的净土极乐世界而成佛。从因地发愿以至于成佛的修行过程,就叫作“庄严佛土”。所以可以理解,所谓菩萨的修行就是庄严佛土、度化众生。当然正是因为法藏比丘因地发的大愿,他成佛了,成了阿弥陀佛,那么因此也就成就了末法时期度化众生的一大方便法门,就是往生法门。[43]

(2)药师别愿

还有一位,老百姓叫“药师佛”,其实全名叫“药师琉璃光佛”。释迦牟尼讲了一部经叫作《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这尊佛的本愿就是他的别愿。在《药师经》当中,释迦牟尼告诉我们,这位药师佛在因地、在他作菩萨的时候,也发了大愿,发了十二个大愿。经过多生累劫的勤苦修行,他的愿圆满了,他的净土成就了,他的净土就叫作“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也就在他的净琉璃世界而成佛。药师佛从他在因地作菩萨时候发大愿,经过多生累劫勤苦修行,他的愿圆满了,他的净土成就了,他也在他的净土成佛了,那么这个过程就叫作“庄严佛土”。[44]

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叫“西方极乐世界”,药师琉璃光佛的净琉璃世界叫“东方净琉璃世界”。一东一西,什么法义?在这里,东、西是表法的:东边是太阳初升的地方,因此表生,西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因此表死。所以比较药师佛因地的十二大愿与阿弥陀佛因地的四十八大愿,那么他们的愿有什么区别呢?阿弥陀佛的愿重在死后接引往生极乐世界,药师佛的大愿重在当下,在众生生的时候利益众生,而引导众生趋向无上菩提。所以一个是以生度众生,一个是以死度众生。这就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一东一西,一生一死,生死不二。所以这两部法在弘扬上,一定要等持。[45]

(二)四无量心

修世俗谛菩提心入手有一个很重要的修法,就是修四无量心。哪四个无量的心?慈无量的心,悲无量的心,喜无量的心,舍无量的心,慈悲喜舍,就是要对众生生起无量的慈悲喜舍的心。什么是慈?就是愿一切众生都得到快乐,就是予众生以乐。什么叫悲呢?悲就是愿一切众生脱离苦难,拔苦脱苦叫悲。喜就是令一切众生欢喜。舍是“平等”的意思,视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修四无量心,是修习世俗谛菩提心的入手修法,是修习世俗谛菩提心的基础。[46]

(三)菩提观想

《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书中157页,详细介绍了一种生起世俗谛菩提心的观修方法——菩提观想。[47]

五、胜义谛菩提心的修法

胜义谛菩提心就是观世间万法是空。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佛教把我们凡夫世间的万事万物,归为这五大类。那么我们怎么修胜义谛菩提心呢?入手的修行方法就是基于“性空”而修,性空即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没有。“空”就是没有,什么没有?凡夫境界上一切存在的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没有——“性空”。那怎么修胜义谛菩提心?要坐下来,认真地观想: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背后,有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比如说我们总认为,我生存在这世界上,肉体可以变,思想可以变,但背后总有一个没变的“我”吧?我们要观想:这个“我”有吗?外在的物的世界,有一个东西能常一不变地独立存在吗?这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有吗?在受、想、行这些精神活动背后,有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呢?要观,要找,找到最后会发现:真的没有。世间万事万物,色、受、想、行、识,背后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它们不过是种种的缘生事物,是种种的缘的临时聚合,所以佛教才管它们叫“五蕴”。修胜义谛菩提心,就是观这五蕴是空。以上所讨论的层次上,“空”是“性空”,世间万法,五蕴的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把它观成就,就是胜义谛菩提心的修法。[48]

第二个层次,真正的胜义谛菩提心的生起,就是观五蕴皆空,观万法皆空,观唯识无境,把如梦观和唯识观观成就,这就是胜义谛菩提心的真正修法。

六、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是为魔业

大乘佛法的修行根本是发菩提心。大乘佛教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叫《华严经》,其中的《离世间品》有一句非常严重的话,这句话经常被人引用:“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是为魔业。”[49]“忘失菩提心”,从字面理解,是发过菩提心,后来又给遗忘了、丢失了,那么“忘失菩提心”都造成后边的结果,何况也许我们压根儿就没发过菩提心,问题就严重了;更严重的是忘失了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注意是“善法”,用世间法的标准衡量做的都是好事,比如说放生,比如说磕大头,比如说捐款给希望小学,给穷苦的人送衣服等等,从世间观点上看都是善法,都是好事—可是《华严经》这句话说,如果忘失了菩提心而做这些好事,“是为魔业”。什么叫魔业?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表达方式。佛教所说的“魔业”就是障道,即障碍修行解脱的那种力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华严经》这句话说得很严重,忘失了菩提心,虽然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而最终的结果反而是障道,反而是无法解脱。可想而知菩提心有多么重要。[50]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是凡夫,从佛陀的观点看,我们过去多生累劫轮回于生死,在这里造业——当然这个业有善业有恶业,也有不善不恶的业(佛教叫“无记”的业)。我们多生累劫在这里造业,我们在业力的驱使下不断地轮回,那么当然,我们感受到轮回的苦,希求解脱,要从多生累劫的生死轮回中进行一个乾坤大逆转,对治多生累劫的业。可是要知道,众生的业力是不可思议的,这个力量是巨大的。从大乘佛法上讲,有什么力量能够对治业力,实现乾坤大逆转,使我们从多生累劫生生死死的凡夫的生命轮回而开始走向解脱?什么?只有菩提心!从大乘佛法的观点看,小乘法没有发菩提心,修行的所谓“涅槃”“证阿罗汉”,不是真正彻底的解脱,所以从大乘佛法上讲,什么力量能够彻底对治我们的业力,实现乾坤大逆转,从生死的轮回开始掉头走向解脱呢?只有发菩提心。这是菩提心在整个佛法修行当中的重要的地位。[51]

参见:胜义谛菩提心、世俗谛菩提心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周日组(二慧、悟缘起)

第一版:马刚

讨论意见:梁传旭、燕子、念新、喜子

资料收集:燊榆

注释

  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5.
  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3.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0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0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3.
  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5.
  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5.
  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
  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3.
  1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3.
  1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3-154.
  1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4.
  1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4.
  1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7.
  1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CBETA 2021.Q3, T08, no. 235, p. 749c22-23)
  1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86.
  1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81.
  1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81.
  1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6.
  20.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CBETA 2021.Q3, T08, no. 235, p. 749a6-9)
  2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5-156.
  2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7.
  2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7.
  2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6.
  2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CBETA 2021.Q3, T08, no. 235, p. 751a15-16)
  2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45.
  2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45.
  2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06-107.
  2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81.
  3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15-316.
  3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44.
  3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44.
  3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1.
  3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4.
  3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23.
  3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23.
  3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23.
  3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23.
  39.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23-224.
  4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44.
  4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24-225.
  42.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25.
  43.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25.
  44.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26.
  45.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26.
  46.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9.
  47.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7-158.
  48.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64.
  49.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8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307c18)
  5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4.
  51.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