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
解脱,宗教术语,梵文mokṣa,即解开、放开,脱离束缚而得自在的意思,也做涅槃的别名。在印度宗教中,解脱,意即“解放”,是印度宗教的重要神学与哲学概念,指生命个体脱离生死轮回及其带来的各种苦,印度教、耆那教与佛教皆继承了这个观念,但各自持有不同的见解。引自:中印百科的——ZY解脱
《奥义书》中提出死了没完,就是死了再来,生死是有轮回的,认为轮回是苦的,因此就要寻求解脱。也认为人之所以轮回,是因为糊涂、无明引自弟子班课:三时重读第1讲-3印度宗教源流。印度古人把这个死了不来的死,叫 nibbāna,音译就是涅槃。印度宗教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涅槃[1]。佛陀认为凡夫因为无明所障,因为糊涂,以假为真,见不到真正的真实,所以轮回于生死,轮回给凡夫的感受苦多于乐,因此凡夫要解脱。佛陀在大乘佛法里提出来的解脱方案,就是打破无明见真实,实际上就是一个从糊涂走向明白的历程[2]。
《解深密经》把佛陀整个教法分为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初时教法是小乘、声闻乘。二时和三时教法是大乘、菩萨乘。[3]佛陀认为发大乘心的修行者,领受了大乘佛法“轮回如梦,醒即解脱”的法义,领受了生生死死原本就是一场错觉,转错觉为正觉就是解脱的法义。生死都是假的,生死与涅槃不二。[4]。
一、印度宗教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佛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
佛陀之所以是在印度降生,其实《奥义书》的出现为佛陀的降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奥义书》提出来死了没完,就是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生死是有轮回的。《奥义书》认为轮回是苦的,对于生命的苦的理解,不是释迦牟尼的独创。在《奥义书》就出现了一个词,叫mokṣa,也叫做mukti,翻译成汉语是解脱,指在社会生活,寻求生命的解脱这事儿。相信轮回了,相信轮回有苦了,因此要寻求解脱了。《奥义书》认为轮回的原因是糊涂、无明,无明,avidyā。《奥义书》提出来很多这样的宗教话题、思想话题,都是后来释迦牟尼承接下来的话题,也就是佛陀要解决的很多重大的思想问题。引自弟子班课:三时重读第1讲-3印度宗教源流
(二)如何死了不来
1.印度人普遍相信三世说生命观,印度文化就是基于三世说生命观而有的。印度人相信生命是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而除了这一点之外,印度人还有第二个文化情结,就是厌世主义的文化情结。厌世,就是讨厌这个世界,觉得活着没劲,觉得生命里充满了痛苦。比较中国古代文化、西方古代文化和印度古代文化,会发现印度人的厌世情结是最强烈的[5]。
2、如果一个人相信的是一世说生命观,相信人死如灯灭,如果这样的人厌世,问题不大。如果一个人相信二世说生命观,比如说基督徒、还有中国古人他厌世,问题也不大。[6]可是,当相信三世说生命观的印度人极端厌世的时候,他就会很纠结,他认为这个世界的讨厌还不在于这个世界的讨厌本身,而更在于这样一个讨厌的世界还离不开、走不了,死了又回来了,死了又回来了,死了又回来了。因此在印度的古代,就出现一个独有的宗教话题,是其他民族都不可能出现的话题,怎么能死了不回来。它就成为了印度宗教的最高话题[7]。
(三)涅槃
印度就有学者持这样的观点,他认为生命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这个链条是剪不断的,永远必须在这里轮回。只能死了再来,不能死了不来。现世的努力、修行、积德、行善的意义就是确保着下回再来的时候,生命状态不要比这回差。印度就有思想家持这样的观点。但持这种思想观点的印度思想家,在印度思想家里边是极少数[8]。
印度绝大多数思想家对老百姓提出来的这个宗教话题——能不能不来——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可以。印度古代思想家、宗教著作里边,大量的篇幅就是在讨论这个话题:怎么做就能死了不来[9]。
印度宗教家把一个人不修行而只能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这个“死”,叫“死”;如果经过某种修行之后,能够做到死了不来,这个死了不来的死,印度古人就不叫死了,给了它一个新的名字叫“nirvāna”。“nirvāna”这个词的最基本含义就是“熄灭”,把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灭了。在印度的这些梵文词,往往都有俗语形态。所谓俗语,就是老百姓把这个词念俗了,把不好发的音吞掉了,“nirvāna”这个梵文词在印度民间的俗语就是“ nibbāna”,汉文佛教把“ nibbāna”这个词音译成汉语,就是“涅槃”。印度宗教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涅槃[10]。
(四)波罗蜜
佛教的最初步定义就是创始人释迦牟尼给出的、他老人家认为最有效的、能够引领着众生趣向涅槃(解脱)的那套解决方案[11]。
《金刚经》名字中的“波罗蜜”,是梵文词“pārami”这个词的音译,“pārami”这个词的意思是过河,过生命之河,过生死之河。这是印度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古代印度把不修行而只能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这个生生死死轮回不已的生命的状态,比喻成河的此岸;当经过某种修行能够涅槃了,死了不来了,这个涅槃的境界,印度古人就叫作河的彼岸[12]。因此“般若密”,就是过河,就是怎么能从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的轮回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从这个意义上讲,释迦牟尼老人家一生只讲了一件事,就是过河,“pārami”,“波罗蜜”。因此就可以理解佛教典籍中“波罗蜜”和“度”出现的频率这么高。把过什么河和释迦牟尼给出的过这条河的解决方案讲明白,佛教就讲明白了[13]。
二、佛陀教法的判教
(一)佛陀教法的四个层次
第一,不能够认同三世说生命观的人,可以把佛陀教法当作知识文化去学习;第二,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但是生不起出离心的人,学习佛陀的人天乘的法;第三,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又能够生起出离心,但生不起菩提心的人,学习佛陀的小乘教法;第四,能够认同三世说生命观,能够生得起出离心,同时还能生得起菩提心,佛陀为这样的众生讲了大乘佛教的法[14]。
修行人天乘的法所获得的果报,就是保证来生能得人天善果,不会堕到畜生、饿鬼、地狱道。修行小乘佛法所获得的最后的果,是断除了自我内心的烦恼、证得了自我的清净的解脱涅槃境界的那个果,叫阿罗汉果。大乘佛教修行的结果,就是把众生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通过度化一切众生而实现自我解脱的修行所获得的最终的果报,就是佛陀,就是成佛。佛陀最终希望众生都能够修行大乘佛法,走向成佛的历程[15]。
(二)解深密经中判教
佛教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叫《解深密经》。这部经中就有佛陀印可的判教,称为“三时判教”。把佛陀老人家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给他起名叫做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其中,初时教法对应的就是声闻乘,后来被称为小乘。小乘这个名字是长久以来的一个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不存在着贬义。初时教法是声闻乘,是小乘;而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是菩萨乘,也就是通常说的大乘[16]。
三、大乘是真解脱
(一)大乘以发菩提心而始
大乘佛法与人天乘佛法、小乘佛法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是“觉”。从糊涂到明白的过程就叫“觉”。佛陀认为凡夫因为无明所障,因为糊涂,以假为真,见不到真正的真实,所以轮回于生死,轮回给凡夫的感受苦多于乐,因此凡夫要解脱[17]。
佛陀在大乘佛法里提出来的解脱方案就是打破无明见真实,实际上就是一个从糊涂走向明白的历程。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行就是“bodhi”这个“觉”的心、菩提心的生起与修为的过程。“Bodhi”,“觉”,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因此大乘佛法叫“菩提道”,小乘佛法叫“解脱道”。发菩提心的是成佛之义,一个众生、一个有情,发了菩提心,就可以说他/她是菩萨。发菩提的众生就是菩萨;也只有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修菩萨行,才能成佛。所以从大乘佛法的修行来讲,一切都是从发“菩提心”开始的[18]。
(二)生死与涅槃不二
经文,“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从两个方面理解这句经文。
第一个方面,在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课程当中曾经讲过:人天乘佛法修行的果是安住于生死;小乘佛法修行的果是安住于涅槃;大乘佛法修行的佛果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佛陀以宏深悲愿不入涅槃而永度众生,这是大乘佛法的不共,这是大乘佛法的殊胜[19]。
第二个方面,正是由于凡夫以为生死轮回是很真实的,生死轮回中的痛苦也是很真实的。因此,佛陀为度化众生,对治凡夫执着的真实的生死轮回,而方便安立了生死之外,与生死相待的清净安乐的真实涅槃。目的是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离开生死证入涅槃。发小乘心的修行者就信以为真了,努力修持,最终获得了住于涅槃的果位。而发大乘心的修行者,终于有一天领受了大乘佛法“轮回如梦,醒即解脱”的法义,领受了生生死死原本就是一场错觉,转错觉为正觉就是解脱的法义。生死都是假的,生死与涅槃不二。因此大乘佛法,成佛其实并没有什么真实涅槃可入,这就是“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20]。
四、小乘和外道不是真解脱
《楞伽经》经文,“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为胜乐,如凡修者之所分别”,不要落入声闻缘觉和外道的喜乐境界,就像愚夫和外道修行者所分别的那样。注意声闻、缘觉和外道的修行会带来喜乐,修大乘法的人不应贪著。而这里“如凡修者”的“凡”,在梵文里对应的是两个词——愚夫和外道。愚夫梵文就是bāla,bāla指的就是小乘,就是二乘。二乘与外道,他们就落入了他们修行的境界之中。小乘的灭尽定、外道的无想定,都会给修行者带来非常清净的感受,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好像是解脱了,但从大乘佛法来说,不是真解脱[21]。
(一)小乘不是真正解脱
1、小乘没有断变异生死
《楞伽经》经文,“住一境已,获禅解脱、三昧道果而得出离,住自证圣智境界乐,未离习气及不思议变易死。是名声闻乘自证圣智境界相。”自心得以入定之后,获得禅定解脱,获得三昧道果,获得圣定寂灭,住在了自证圣智境界的快乐之中,但是未能净除杂染种子,因此,未能舍离不思议变易死,这就是声闻的自证圣趣相[22]。
对以上经文做两点解释。第一,实叉难陀的译文“外不坏相”,对应的梵文是bāhyārthavināśalakṣaṇa,应该译为“外境坏灭相”,就是声闻了知心外境界的坏灭相,这就是与大乘佛法的区别。因为大乘了义法,要了知的是心外境界压根儿无生,无生就无灭。所以在大乘了义法中,没有心外境界的坏灭相。第二,大乘了义法认为,凡夫有两种生死:一是分段生死;一是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凡夫感知到的六道轮回中的生死。虽然这个生死,只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导致的错觉,但凡夫误认为这个生死很真实。变易生死,就是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杂染种子的相续生灭。这是很深细的生死,是圣者才能见,而凡夫感知不到,所以常常前边加个定语“不思议”,不可思议的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阿赖耶识的相的生灭;变易生死,就是阿赖耶识的相续的生灭。佛陀说,识有两种生灭,对应的就是这两种生死[23]。
声闻入灭尽定证阿罗汉,压制了转识的生起,也就使分段生死的错觉不显现,通常就叫作“断除了分段生死”。但是习气未除,就是藏识中的未现行的杂染种子还在,所以“不思议变易生死”并未舍离。因此,声闻入灭尽定,不是真正的解脱生死。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凡夫经过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见道而登初地,分段生死就没有了。再经过圣位的初地到七地的修行而登八地,变易生死也没有了,这是真正的解脱生死[24]。
2、小乘只证人无我,未证法无我
《楞伽经》经文,“二乘见有无明缘行”,小乘、二乘不是真解脱,因为二乘执着着虚妄的无明缘行的十二缘起。小乘佛教讲十二缘起,也叫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缘起讲了两个重要的道理:第一,生死轮回起源于无明,因为十二缘起是以无明打头;第二,生死轮回只是缘起过程,中间没有贯穿于生死轮回始终的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那么在初时教法当中就叫人无我[25]。小乘佛教讲十二缘起,而大乘佛教认为十二缘起也是虚妄。这就是小乘执著于虚妄的无明缘行的十二缘起[26]。
《楞伽经》经文,“于性空中乱想分别”,这里的“性空”,梵文是śūnyatā,实际上是空性,不是性空。长久以来,性空与空性的用法是混乱的,很多学者分不清性空与空性的区别。在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课程当中,有一讲就是专门讲性空与空性的区别。空性,是指凡夫境界是以从来、压根儿就没有存在过为其基本特征。比如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了似毛的影儿,可凡夫非把这影误执为心外的毛,这个毛其实从来、压根儿就没有存在过,这个毛的基本特征就是空性。这在佛陀的二时教法当中就叫做法无我。这句经文是说小乘它不能生起空性的见解,因为他只能证人无我,还没有证法无我。小乘还执著于分别,就是能所分离,就是认为心外的毛还是存在的。小乘认为虽然轮回中没有精神主体的我,但轮回以及轮回的世界还是存在的,因而小乘还是落入了能相与所相的二边见[27]。
正因为上面讨论的外道跟小乘种种见解,因此说小乘和外道的修行境界不是真解脱,修行大乘佛法的众生是不能够贪著的[28]。
(二)外道不是真解脱
《楞伽经》经文,“外道执我见有我相,及实求那而生取著”。外道不是真解脱,因为外道还执著着我,“我”的梵文是ātman,就是那个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比如认为生死轮回中,那个永恒不变的轮回的主体,这就是我。外道还执着着所见相,这里的“我相”,对应的梵文是所见之相,就是见心外事物的相,它的梵文是lakṣaṇa,近义词就是nimitta,这两个词都表示凡夫所见到的心外的事物的相。因此,外道还是执着着心外有事物。“求那”是梵文guṇa的音译,意译就是功德,就是认为做好事有那个功德。“实求那”就是以功德为真实有。因此,外道还执着着真实的功德利益,所以说外道不是真解脱[29]。
参见:小乘佛法、大乘佛法、二时教法、三时教法、二乘、涅槃、十二缘起、阿赖耶识、波罗蜜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燕子
第一版:燕子
讨论意见:樱花、法和、韩再湧、未Ma、传旭、元澄、破增益、喜子、东辉
资料汇总:念新、晶晶
注释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004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6.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024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3.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7页.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4 讲274页.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003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2.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004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020:24.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004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020:2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004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020:25.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004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020:25-26.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004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020:26.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004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020:2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004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020:26.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004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020:2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006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6-37.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006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37.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07页.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024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3.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024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153-154.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4 讲273页.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4 讲274-275页.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0 讲188页.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6 讲474页.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6 讲474页.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76 讲475页.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0讲189页.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0 讲190页.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0 讲190页.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0 讲190页.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0讲189页.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