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的立足点
说法的立足点,净名精舍术语,是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教授总结的学修佛法的金钥匙。
“立足点”本义指观察或判断事物时所处的立场。“说法的立足点”即基于三时判教的划分和佛经中所体现的教义、教理而归纳总结的佛陀说法的立场。因此,要理解《解深密经》三时判教的关键,是理解佛陀说法的立足点的差异。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初时与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而三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1]
一、三时判教隐含立足点
(一)判教
由于众生根性、习性的差别, 佛陀为不同的众生说法的时候,讲了不同的法,因此在佛教的教理体系内部就形成了不同的名言系统。一个学习佛教的人,不能够理解佛教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就无法读懂佛经,甚至还会产生误解。[2]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学通、学懂佛教的前提就是要能够理解佛教体系的内部结构。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工作叫作“判教”[3]
(二)三时判教
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工作叫作“判教”[4],《解深密经》中,就有佛陀印可的判教,称为“三时判教”,也就是在《解深密经》里边,把佛陀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起名叫作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5]也就是《解深密经》把佛陀的显教的教理分成三套名言系统,叫做“三时判教”。另外一个名字叫做“三转法轮”,也就是“初时教法”,也称为佛陀的第一转法轮,“二时教法”也被称为佛陀的第二转法轮,“三时教法”也被称为佛陀的第三转法轮。[6]初时教法是声闻乘,是小乘;而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是菩萨乘,也就是通常说的大乘。[7]
(三)关于判教的经文
玄奘译《解深密经》卷二: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8]
(四)了义与不了义的判断
在《解深密经》中,判三时了义,初时、二时不了义,首先就体现在初时、二时和三时教法,佛陀说法的立足点的不同。初时、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而三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这个说法的立足点的差异,就决定了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要比初时、二时教法教理体系更圆满,更了义。[9]
(五)三时判教隐含立足点
由于说法的立足点不同,初时教法只讲“人无我”,悬置了诸法的真实性,而二时教法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只能遮诠,这就是隐密相而说法,实相与空性“不一不异”。三时教法由于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所以对圣者证悟的真实性表诠、直陈,并安立如来藏、圆成实自性等名言,这就是显了相而说法。[10]由此可知,《解深密经》中就隐含了佛陀说法的立足点。
二、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
(一)自所得圣智证法
依据佛陀三时教法的代表性经典《大乘入楞伽经》中云:“昔诸如来、应、正等觉,皆于此城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当为罗婆那王开示此法。”[11]
“自所得圣智证法”就是用通过自己的修行获得的内在的圣智去亲证的法。[12]“圣智证法”就是见道之后,从初地菩萨到修行成佛,在这个整个的阶段当中的圣者的圣智,证得的那个境界,说的通俗点就是圣者亲证的境界。[13]而且这个“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不是那些佛教之外的修行者们,依靠他们的思辨、想,这样的见解所能领受的境界。“及以二乘修行境界”,二乘指的就是声闻乘和缘觉乘,这两个乘合起来,就是我们通俗讲的小乘。说这个“自所得圣智证法”,也不是小乘的修行者的境界。[14]如此可知,佛陀说法的对象固然是凡夫,但是佛陀在《楞伽经》当中是立足于“自所得圣智证法”而说法。[15]这就是三时教法的特点,这就是三时教法区别于初时、二时教法的根本差异。初时、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就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初时、二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三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这就是差别。[16]
(二)非臆度者之所知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谓相续生及相生,相续住及相住,相续灭及相灭。诸识有三相,谓转相、业相、真相。”[17]
佛陀回答大慧菩萨,识所表现出来的是两种生灭。而佛陀马上说,这两种生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臆度者,梵文是tārkika。也译为“计度者”。[18]计度,梵文就是tarka,就是误以为处于分别状态下的思维活动;就是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时的这个分别状态下的思维活动;就是把ābhāsa误执为nimitta的分别状态下的思维活动。所以大家可以理解,谁在计度?所有凡夫在计度。因此,计度者就是所有凡夫。当然所有外道的修行者都是计度者,甚至声闻、缘觉的修行者和菩萨乘的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者,其实都是计度者,在这里实叉难陀译为“臆度者”。佛陀说识有两种生灭,是所有凡夫、外道、小乘,大乘资粮位、加行位修行者,所不能知道的,这一点很重要。这说明“识”——阿赖耶识,只有大乘见道登初地以上的圣者才能知道,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因此在佛陀三时教法,安立藏识缘起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解构凡夫境界,是立足于圣者境界破增益。这是与佛陀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构建四重二谛破增益的法的最重要的差异。[19]
(三)藏识行相微细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20]
这句经文,就是这个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的观点,在经中的直接表述。[21]阿赖耶识的行相是微妙难测的,除了佛陀和登地菩萨,其他声闻、缘觉和外道修行者都是不能了知的。即使他们持有定力,或他们的智慧力来判别,也是难以理解的。[22]这也就可以推知,佛陀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建立的。[23]
(四)自证圣智所行境界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法门,自证圣智所行境界,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当勤修学。”[24]
佛陀说,五法和三自性,是自内证圣智行处,就是只有立足于圣者境界,才可能安立五法和三自性的法门。如同在二时教法中没有阿赖耶识一样,二时教法中也没有五法和三自性。这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的三时了义教法的不共法义。[25]
(五)于寂静法以圣事说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世尊,何故令诸众生离有无见所执著法,而复执著圣智境界,堕于有见?何以故不说寂静空无之法,而说圣智自性事故?佛言:大慧,我非不说寂静空法,堕于有见。何以故?已说圣智自性事故。我为众生无始时来计著于有,于寂静法以圣事说,令其闻已,不生恐怖,能如实证寂静空法,离惑乱相,入唯识理,知其所见无有外法,悟三脱门,获如实印,见法自性,了圣境界,远离有无一切诸著。”[26]
此中,“于寂静法以圣事说”,明确表述了三时教法《楞伽经》讲法的立足点是立足于圣者境界,也就是“以圣事说”。
(六)说离言自证法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云何自证法?谓诸佛所证,我亦同证,不增不减;证智所行,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名字相。”[27]
由此可知,佛所证真实是“证智所行,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名字相”的,不是凡夫分别境界。但是佛陀慈悲,为了度化众生,他还要随众生心方便善巧,安立种种名言为众生说法。那么,佛陀三时教法演说自证真实之法,只能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不可能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无法直陈真实,而只能遮诠指向真实。
(七) 藏识属于圣智证法
综上可知,佛陀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藏识虽然讲的是凡夫心,但是三时教法《楞伽经》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回过头来看我们凡夫的心,因此藏识是属于“自所得圣智证法”。[28]藏识是登初地以上的菩萨、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不是我们凡夫自己当下见到的我们自己此时此刻的觉知状态。。[29]
三、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
(一)二时教法不讲藏识
“依于藏识故,而得有意转”。只有依止于藏识,才有末那识的转起。[30]
藏识,是三时教法的核心词汇,二时教法不讲藏识,所以阿赖耶识是三时教法的标志性名言,凡是大讲特讲阿赖耶识的经典,一定是三时教法的经典。[31]在三时教法体系里边,我们讲只有一个识——阿赖耶识,前六识不过是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的时候生起的分别的功能的表现,不是在阿赖耶识之外,还有这六个识。[32]
我们比较一下二时教法,二时教法里也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但是在二时教法里边,这六个识是凡夫当下的觉知的凡夫心,是纯粹的属于凡夫境界。这就如同在二时教法里边讲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这六种外境一样,是纯粹的凡夫境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二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33]
(二)立足于凡夫实有见破增益
四重二谛的第一重二谛的世俗谛是实有,这是个实实在在的凡夫见,就是立足于凡夫的实有见,一步步地经过四重二谛的解构,就成就了四重二谛的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空性见。这就是立足于凡夫的实有境界,通过二谛解构成为空性见,进而泯灭二边成就圣者的“因不生故不灭”的不二法门。[34]
按照龙树论师在《中论颂》中的定义,什么是常见?《中论》第十五品第十颂中说,“定有则著常”,只要认为凡夫境界有事物存在,这就是常见。因为只要存在就一定有自性,没有无自性的存在。这里的自性指的就是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龙树论师在《中论颂》中是怎样定义断见的呢?《中论》第十五品第十一颂中说,“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就是认为凡夫境界原先有事物存在,后来这个存在变为了不存在,从有变无了,这就是断见。所以依照龙树对常见与断见的定义,只要认为凡夫境界有事物产生就落常见。这个产生的事物永远不灭,那更是常见,而这个产生的事物,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它灭了,不存在了,这就是断见。[35]
因此想要不落常见,也不落断见,唯一选择就是凡夫境界从来、压根就无生。这就是无生无常。“因不生故不灭”,“因不常故不断”,这是佛陀的见解,这是佛陀二时教法究竟中观中,不常不断的见解,这就是在破增益。[36]可见,龙树《中论》也是立足于凡夫的实有见,通过彻底泯灭一边从而达到远离二边,引领众生见实相。
(三)无自性
在佛教里,自性就等同于存在,存在就是有自性,无自性就是不存在,不存在着无自性的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佛陀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重点在于破增益。对于补损减,对于佛陀证悟的真实性,只是遮诠表达并不直陈。所以在二时教法里的标志性的表达是无自性,梵文是niḥsvabhāva。二时教法讲无自性,就是讲凡夫境界的一切法,从物质到精神都是无自性,就是都是不存在,这就是破增益。三时教法,由于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因此在三时教法里讲三个自性就是三种存在。[37] 由此可知,二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
四、初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
(一)初时教法只讲人无我
在初时教法中,佛说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貌似是在讲一环扣一环的缘起的生命链条,好像可以解读成缘缘相生的相似相续。其实佛说十二缘起是在解构,解构无明凡夫误以为生命轮回之中,有一个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精神主体,始终贯穿于生死过程。就是在破除凡夫在生命轮回中,增益上去的恒常不变的精神主体——我。佛说十二缘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破这个“我”的增益,讲“人无我”的道理,讲轮回无我。[38]
(二)初时教法悬置真实
由此可见,佛陀在初时教法中把我们凡夫对人我的这个执着解构掉了。初时教法中佛陀主要解构的是人我,对于法我的问题是悬置的。初时教法只讨论人我,没讨论法我。[39]因此初时教法就没有很明确的对诸法真实性的表达,她只是表达了:我们通过初时教法的修行,能够解决内在的自我烦恼而获得一种自我的清净的状态,叫作“涅槃寂静”;这就是苦集灭道的灭。[40]因此,初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讲法。
五、提出立足点的意义
(一)学习佛法的要害
初时教法、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由于说法的立足点不同,造成了这三套名言系统有着各自非常鲜明的特点。比如初时教法的“缘起”,二时教法的“缘起”与三时教法的“缘起”法义就完全不同,因此不能混学,也不可混讲。弄清楚佛陀讲法的立足点,是学习、学懂佛法的要害。[41]
(二)化解空有二宗的矛盾
其实在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中观与唯识没有区别,只是解构的方法路径不同而已。二时教法解构的方法是“空”,三时教法解构的方法是“转”。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而向凡夫说法,破增益的方法是空,所以对二时教法教理体系,全面系统解读的中观,就被人们称为“空宗”。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向凡夫说法,安立圣者能见的藏识而破增益,其方法不是空,而是转。圣者能见的藏识不空,所以对三时教法教理体系,全面系统解读的唯识,就被后人称为“有宗”。中观属于空宗,唯识属于有宗。[42]
一千五百年来,中观和唯识两派争论不休。中观与唯识,在印度、在汉地、在藏地有过不少的理论冲突。造成中观与唯识相互误解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知道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这两套名言系统的根本差异——其实就是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清楚了这一点,中观与唯识的冲突就会自然的化解。[43]
六、混淆立足点的危害
佛陀度众生,就像医生给患者看病,患者生了什么病,医生就要开什么药,要对症下药;由于众生的病的千差万别,因此医生的药也有种种的不同。佛陀给凡夫说法的时候,体系上也有不同,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不理解佛陀说法的立足点的差异性,会造成很多不好的后果。比如有的佛教徒说,读一本佛经好像读懂了,但是读第二本的时候,发现乱了,读第三本的时候,更乱了。因为好像佛陀在这三部经典里,讲法不一样,甚至在很多凡夫心中,他认为这些说法似乎还有矛盾,这是第一种情形。[44]
还有第二种情形,很多佛教的教派是依据某一部经或者某一部论而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的,但是不同的教派体系依据不同的经、不同的论而构造的思想体系,有的时候看起来是有矛盾的,因此引起了很多教派的纷争。大家都自以为自己是有经典依据的,都以为自己的教法体系是唯一正确的,而批评对方。这种现象,在千百年来的佛教传承当中,是经常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就是不理解佛陀教法的内部差异性,也就是佛陀针对不同的众生在说法的时候有所差别。[45]因此,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注意判教,分清佛陀说法的立足点就显得至关重要。
参见:三时判教体系、初时教法、二时教法、三时教法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千幻流光
第一版:晶晶
讨论意见:喜子、梁传旭、念新、真、樱花、破增益、二慧、慧智兰心、燕子、未MA、马刚、时雨
资料汇总:喜子、宏瑞
注释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034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CBETA 2021.Q3, T16, no. 676, p. 697a23-b9)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大乘入楞伽经》卷1〈1 罗婆那王劝请品〉:「昔诸如来、应、正等觉,皆于此城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当为罗婆那王开示此法。」(CBETA 2021.Q3, T16, no. 0672, p.0587b25-b2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大乘入楞伽经》卷1〈2 集一切法品(二-一)〉:「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谓相续生及相生,相续住及相住,相续灭及相灭。诸识有三相,谓转相、业相、真相。」(CBETA 2021.Q3, T16, no.672, p.0593b12-b16)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大乘入楞伽经》卷2〈2 集一切法品(二-二)〉:「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CBETA 2021.Q3, T16, no. 0672, p.0594c01-c02)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大乘入楞伽经》卷2〈2 集一切法品(二-三)〉:「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法门,自证圣智所行境界,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当勤修学。」(CBETA 2021.Q3, T16, no. 0672, p.0598a08-a09)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大乘入楞伽经》卷4〈无常品(三-一)〉:「世尊,何故令诸众生离有无见所执著法,而复执著圣智境界,堕于有见?何以故不说寂静空无之法,而说圣智自性事故? 佛言:大慧,我非不说寂静空法,堕于有见。何以故?已说圣智自性事故。我为众生无始时来计著于有,于寂静法以圣事说,令其闻已,不生恐怖,能如实证寂静空法,离惑乱相,入唯识理,知其所见无有外法,悟三脱门,获如实印,见法自性,了圣境界,远离有无一切诸著。」(CBETA 2021.Q3, T16, no. 0672, p.0611b24-c03)
- ↑ 《大乘入楞伽经》卷4〈无常品(三-一)〉:「云何自证法?谓诸佛所证,我亦同证,不增不减;证智所行,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名字相。」(CBETA 2021.Q3, T16, no. 0672, p.0608b20-b22)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4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7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