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

来自净名文库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阿赖耶识,佛教术语,梵文ālayavijñāna[1],也译作藏识,[2]就是具有收藏的功能的识[3],又名空如来藏[4],亦即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5],是圣者才能见的心识上的种子与kṛ(即虚妄分别)的相互缘起,是胜义因果,是“藏识缘起”[6],是登初地以上的菩萨、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7]

阿赖耶识是三时教法的标志性名言,[8]在三时教法里边,直接安立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以唯识解构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误认识,[9]想表达的就是只有心识,没有凡夫以为的心识之外的事物。[10]凡夫以为的心外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心外事物不存在而凡夫误以为心外事物存在的错觉,就是虚妄分别。就是想告诉我们凡夫世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11]目的就是解构凡夫境界,[12]空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的遍计所执自性,而对于作为圣者才能见的杂染依他起自性的藏识本身是不能空的,只能转,转染成净。[13]对于阿赖耶识最大的误读[14]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认为阿赖耶识种子现行出了凡夫心外世界;第二,认为阿赖耶识是众生生死轮回的精神主体。[15]

为了很好把握阿赖耶识的法义,[16]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依据《楞伽经》、《解深密经》等三时教法的经典提炼总结了三个模型:“种子熏现模型”“眼翳执毛模型”和“眼识转起模型”。要想通达佛陀三时教法,就要先把这三个模型吃透、学懂。[17]

一、三个模型理解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C/三个模型

准确理解佛陀三时教法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准确理解阿赖耶识,[18]但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下面总结的三个模型就是比附凡夫境界,近似地描述阿赖耶识,目的只是为凡夫准确理解阿赖耶识提供善巧方便。要想通达佛陀三时教法,就要先把这三个模型吃透、学懂。[19]

(一)种子熏现模型

阿赖耶识/C/种子熏现模型

习气,梵文vāsanā,就是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杂染种子[20],也就是了别识中未现行的杂染种子[21]。种子现行时种子只能叫种子,不能叫习气。[22]

1、概述

阿赖耶识里收藏的种子的来源是众生当下的行为kṛ,kṛ是无常的,是当生即灭的,但是它的作用要延续。在佛陀的三时教法,在唯识宗当中,这种作用的延续就是用藏识熏习种子的模型来表达的。也就是这个kṛ无常、当生即灭,但是kṛ在藏识当中就熏习下了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又会现行为一个新的kṛ,注意又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叫现行,现行出一个新的kṛ,而这个新的行为、新的kṛ它依然是无常的、当生即灭的。但是这个新的kṛ虽然灭了,但是它的作用要延续下去,这个作用的延续就体现为这个新的kṛ,又在阿赖耶识、在藏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新的种子,而这颗新的种子等待种种的因缘条件成熟的时候,它又会现行出一个新的行为kṛ,而这个新的kṛ当生即灭了,但是它反过来又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新的种子,而这颗种子因缘成熟的时候,又会现行出一个新的kṛ。这样的无穷的往复,这就形成了众生的行为,以及导致这个行为所产生的那种延续的力量。[23]

在三时教法里,这就是一个模型,这就是藏识所安立的模型。这个模型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做“种子熏现模型”。这里边的关键词,第一,是藏识——阿赖耶识;第二,就是kṛ(就是把ābhāsa误执为nimitta,并给nimitta起了个名叫nimitta的这个“虚妄分别”,就是kṛ[24]);第三,就是熏习;第四,就是种子;第五,就是现行。现行这个词翻译得非常好,它是现的行为,没有说现物,不是显现出一个东西,而仅仅是显现的是行为。现行这个词非常重要。在佛陀的三时教法里边,在瑜伽行派,在唯识宗里边,佛陀就是用的这样一个种子熏现模型来描述凡夫心的活动。[25]

2、熏习与现行

阿赖耶识/C/熏习与现行

种子熏现就是种子的熏习与现行,因此把阿赖耶识讲明白,就是把种子的熏习与现行讲明白。[26]

(1)熏习

阿赖耶识/C/熏习

讲熏习,就要引入一对新的范畴,叫杂染与清净。杂染就是不干净的意思,因此它的对立面就是清净。杂染也简称染,清净也简称净。讲熏习种子,要引入杂染与清净这一对范畴,是因为熏习的种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就叫杂染的种子,一类就叫清净的种子。[27]

①杂染种子

阿赖耶识/C/杂染种子

就是凡夫的错误认识熏习的种子。错误认识不是把老张看成老李,把虎当作猫,这里边讲的错误认识就是凡夫的虚妄分别,就是把生了翳病的眼睛所显现出来的那个似毛的影,当作了眼睛之外的毛这样的错误认识,也就是只要认为心外有物的这种认识,就是错误认识,那么由这种错误认识熏习的种子,就叫杂染种子。[28]

②清净种子

阿赖耶识/C/清净种子

如实认知熏习的种子,就是清净种子。如实认知就是知道原来只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所显现出来的似毛的影,仅仅是影,那个我们误以为的眼睛之外的毛其实根本、压根儿就不存在,这就是如实认知。也就是知道我们凡夫所感知的万事万物,原来是“自心所现”的分别境界,也就是“唯识无境”,这就是如实认知。这种如实认知的行为熏习的种子就是清净种子。[29]

③不要与“善恶”混淆

阿赖耶识/C/杂染与清净

“杂染与清净”这个佛陀三时教法里边的这一对范畴,不要与凡夫世俗世界的“善与恶”的这一对范畴混淆。[30]

佛陀说,这个世界如梦如幻,只要认为心外有物,不管当下的这个行为是善还是恶,其实都是在支撑着这个梦,甚至是强化着这个梦,只不过做了好事的善,会导致未来的美梦;做坏事的恶,会导致未来的恶梦,但是不管是美梦还是恶梦,它都是梦,因此它就是杂染。清净的就是知道心外无物,知道当下如梦,知道要从梦中醒来,所以之所以叫清净,它是要唤醒梦,而不是强化梦。所以只要分别就熏习杂染种子,无分别才熏习清净种子。充满了杂染种子的就是阿赖耶识,注意就是“识”。如果杂染种子完全被清净种子替换了,这个时候就不能再叫作“识”了,就要叫作“智”。[31]

佛陀三时教法的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转识成智”就是“转染成净”,所以三时教法的修行,就是用清净种子替换杂染种子。当然真正的替换要从见道位之后的,从初地到七地菩萨的修行,那才是真正的替换,那才是真正的转染成净,因为见道之后才无分别,因此见道之后才叫修道位。严格地说,凡夫资粮位的修行是一种近似的转染成净,因为毕竟资粮位的凡夫还在分别。资粮位的凡夫,近似的“转染成净”的修就是听闻正法,如理思维。[32]

(2)现行略讲

阿赖耶识/C/现行略讲

为了便于理解,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分为显现与分别两个部分来描述[33]

①显现

阿赖耶识/C/显现

就是显现出似外之相[34],以眼翳执毛模型为例,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出了似毛的影。[35]

②分别

阿赖耶识/C/分别

分别是两件事:第一,妄想心外有事物,就是把“似外之相”当作“真外之相”(nimitta);第二,给妄想的心外事物“安立名言”。[36]以眼翳执毛模型为例做形象化理解,第一,把这个似毛的影误执为眼睛之外的毛。第二,给这个误以为存在的眼睛之外的毛还起了个名字叫“毛”。[37]

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的时候会显现和会分别的原因其实就是当初种下这颗种子的行为的展现与强化。当时怎么种下的这颗种子?这就是杂染种子,就是把似毛的影误执为眼外的毛,并给毛起了个名字叫“毛”;就是这个错误认识;就是这个虚妄分别;就是这个kṛ,在当初熏习下了种子,因此这颗种子在现行的时候,就是对当初熏习这个种子的kṛ的一次展现与强化。比如说它就要显现似毛的影,这就是展现;而且这一次展现的似毛的影就更像似毛的影——强化;同时起分别,就是展现种下这颗种子当时的分别,使得这一次就更分别;就更将这个似毛的影执为真外的毛,并给它坚定不移地起个名字叫“毛”。这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的现行——显现与分别。[38]

(3)现行广讲

阿赖耶识/C/现行广讲

在前面略讲的基础上,把种子熏现模型表述得更丰满一些。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的显现,除了显现似相(ābhāsa),其实一定同时还要显现“见ābhāsa之见”。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除了显现了似毛的影,同时一定还显现“见影之见”。虽然“似毛之影”和“见影之见”都是在心识中,是不分离的,但毕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表达。在唯识学中,有的宗派就给这两个方面还安立了名言,似毛之影叫“相分”,见影之见叫“见分”。也就是似相(ābhāsa)叫相分,见似相(ābhāsa)之见叫见分。[39]

①相分

阿赖耶识/C/相分

就是似外之相(ābhāsa),它在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中的作用就体现在“似外”这个特点上,正是这个“似外”的特征,诱导了无明凡夫将其“似外”误执为“真外”,“相分”是凡夫执心外有事物的诱因。[40]

②所取

阿赖耶识/C/所取

凡夫误执的心外事物,也就是外境或者叫外境之相,就是那个外相(nimitta),在唯识学里,也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所取”。ābhāsa是相分,nimitta是所取。[41]

③见分

阿赖耶识/C/见分

“似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叫“见分”。见分不仅仅是见似相(ābhāsa)之见,由于杂染种子是往昔虚妄分别熏习下的,所以杂染种子现行时显现的见分,一定是对当初种下这颗种子的虚妄分别的展现与强化;也就是见分一定具有着试图再起分别的渴望;也就是见分一定具有“似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也就是见分一定有强烈地把ābhāsa执为nimitta的渴求;也就是乐见种种心外事物的存在,这就是见分的特点。[42]

④能取

阿赖耶识/C/能取

凡夫误以为有的“真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叫“能取”。一旦凡夫误执心外有nimitta,那么就一定会误以为还有一个真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这个能力,唯识学也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能取”。[43]

相分和见分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的显现,而无明凡夫却误将相分执为所取,误以为见分能当能取。误将相分执为所取就是分别,这个时候“能”跟“所”貌似就分离了。其实所取和能取是虚妄分别的结果,所取和能取根本不存在,所取和能取就是遍计所执自性。而在这个误将相分执为所取的虚妄分别的过程中,前六识或者说第六识,是这个分别过程的执行者。意识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还要强调的是,在意识分别的背后,还有一个推动分别产生作用的操盘手,这个操盘手不是见分,不是能取,这个操盘手是“似能执取”心外之物能力的见分渴望成为“真能执取”心外之物能力的能取的过程。这个见分误以为能成为能取的渴求,是隐藏在分别背后,使分别得以实现的推动力。注意,这个推动力就是七识。[44]

⑤分别

阿赖耶识/C/分别

分别是两件事:第一,误将相分执为所取,误以为见分能当能取;第二,给妄想的心外事物“安立名言”。安立名言熏习下的杂染种子,就叫“名言种子”。不要小看了安立名言这件事儿,因为杂染种子现行时,正是“名言种子”作为主导力量,才形成了ābhāsa这个“似外的显现”。名言的安立,就会在内外法上作出自相与共相的了别。给误以为存在的事物安立名言,首先就是强化建立事物的自相,比如起名张三和李四,就确定了张三与李四相互区别的“自相”;同时又给张三和李四安立一个共同的名言——人,这又建立了张三与李四的“共相”。[45]

⑥总结

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显现相分与见分,在见分欲求成为“能取”的推动下,实现误执相分为“所取”的分别。这里有六个关键词:显现、分别、相分、见分、所取,能取。相分与见分是显现,执所取与能取是分别。分别是虚妄的,因此,所取和能取是根本不存在的。[46]

3、经文依据

种子熏现模型依据佛陀三时教法《楞伽经》、《解深密经》等经典提炼总结,具体出处有很多,下面仅略摘几处。

(1)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47]

(2)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48]

(3)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49]

(二)眼翳执毛模型

阿赖耶识/C/眼翳执毛模型

在《楞伽经》中佛陀常用“为翳所见、毛轮”做比喻,就是用眼睛生翳病,这个例子、这个比喻来讲唯识,这是理解佛陀三时教法,进入大乘佛法门槛的非常具有意义的一个比喻。为了便于大家记忆,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把这个比喻依据佛陀三时教法经典构建为一个模型,起名叫做“眼翳执毛模型”。[50]

一个生了翳病的一个患者,他糊涂,执着,非要把眼睛生病显现的似毛的影当作毛,他非常地执着,本来是生病的眼睛显现的一个似外的影,他非不以为是似外的影,非误以为是真外的毛。这个“误以为”就是一个kṛ,因此这个误以为可以当生即灭了,但是这个误以为、这个kṛ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种子,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这颗种子要现行了。这颗种子的现行,就是对当初种下这颗种子的那个“误以为”的一次展现与强化。就是当这颗种子现行的时候,那么你就会觉得这个影就更像是毛了。那么它更像是毛了,你就更误以为它是毛了。这个“更误以为”它是毛又是一个kṛ,它当生即灭了,但是这个更误以为是毛的错误认识,又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下了一颗种子,等这颗种子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又要现行了,而这个现行就是对刚才的那个更误以为是毛的这个错误认识的再一次的展现与强化。结果就是你看着这个影就更更像是毛了,既然看着这个影更更像是毛了,就会更更误以为是毛。这个更更误以为是毛的kṛ又熏习下了一颗种子,等这颗种子现行的时候,就会看着这个影就更更更像是毛了,因此你就更更更误以为是毛了。这个更更更误以为是毛的错误认识,又熏习下了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在现行的时候,你就看着这个影就更更更更像是毛了,因此就更更更更误以为是毛了。就是这样的不断地熏习种子现行、熏习种子现行……不断地展现强化、展现强化、展现强化……。[51]

佛陀告诉凡夫一个巨大的秘密:就是这样一个错误认识,本来是影你误以为是毛的错误认识的不断地熏习现行、熏习现行……展现强化、展现强化……以至于在我们的感知世界里毛就越来越真实了。这个毛居然在我们的感知世界里就真实无比了,就坚不可摧了。[52]

佛陀告诉凡夫一个大秘密,你现在虽然捏下了一个毛,似乎这个毛的存在很真实。但是佛陀说,它无非就是过去多生累劫,它仅仅是影,而凡夫非误以为是毛的这个错误认识的不断地熏习现行、熏习现行、熏习现行……不断地强化强化强化……这个强化的结果,使得我们觉得心外的这个毛的存在变得真实无比了。其实这个毛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对这个不存在的毛的这种错误的认识的强化而已。[53]

毛是这样,那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众生心外的这一切的事物,佛陀在三时教法里边,在瑜伽行派,在唯识宗里边,要告诉凡夫,其实它只是心中的影,凡夫把心中的影误以为是心外的物。这个误以为心外的物的错误认识的不断地强化、强化……熏习现行、熏习现行……就使得我们对心外的这个事物的存在,在我们的感知系统里就真实无比了。[54]

而实际上,佛陀要告诉我们的是,这些心外的物其实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心外没有物而我们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这句话非常重要。讲唯识,讲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经常讲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现行出了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既然是唯识,那么就是心外的这些事物都是“心”现行出来的。注意,这不是唯识,这是对唯识的巨大误解。我们用刚才的这样一个比喻、这样一个例子要告诉大家的是,佛陀要告诉我们的大秘密是我们这个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是现行不是现物,不是显现出了心外的事物,而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事物,可是我们非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这个错觉多生累劫地强化,就使得我们这个错觉的强化,就以为真有心外事物的存在。[55]

总结一下,眼翳执毛模型要表达的就是一个生了眼睛翳病的人,本来是因为生病自身显现了影,他非不以为是影,他非误以为是心外的毛,执着着这个心外的毛,这个执、这个错误认识的强化,就使得这个毛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无比真实了,坚不可摧了。可是佛陀讲,其实这个毛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心外没有毛,你非误以为有毛的错觉而已。这就是凡夫境界上的“境界自心现”。[56]

眼翳执毛模型里边的最关键的部分就是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不要理解为现物,也就是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不是现出了桌椅板凳、山河大地这些心外之物,而是显现了其实心外没有物,可无明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57]

(三)眼识转起模型

阿赖耶识/C/眼识转起模型

眼识转起模型表达了佛陀在三时了义教法中,认为眼识是怎样生起的。[58]佛陀讲眼识是由四种原因而生起,就是有四个原因导致眼识的生起。我看见了这张桌子,看见了这件事是什么,是什么原因而产生了“看见了这件事儿”。外道认为,眼识是“我、根、境”三缘合和而生起,佛陀并不认同。[59]在《楞伽经》中讲:“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有四种因缘,眼识转’,何等为四?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60]

佛陀认为导致眼识生起的四个原因是:第一,“不觉自心现而执取”,就是不觉知是自心的显现,因而把自心显现,误执取为心外事物,这就是把自心显现的ābhāsa,执取为心外的nimitta。[61]

第二,“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就是无始以来执著心外有事物的戏论,熏习下了杂染种子。这里的“色”梵文是rūpa,不是指颜色,是指心外存在着的,有质碍的事物。“习气”,在前面的课程里讲了,就是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杂染种子。这第二条原因,是对第一条原因的补充。第一条原因说,是把自心显现执取为心外事物,那为什么会有自心显现呢?就是为什么会有ābhāsa的显现呢?第二条原因做了回答,就是过去无始时来执着心外有事物,因而在阿赖耶识熏习下了杂染种子,杂染种子的现行,就会显现似外的相ābhāsa。[62]

第三,“识本性如是”,意思是识的本性就是这样。这里的“本性”,梵文是prakṛtisvabhāva,意思是“秉性”。识有什么秉性?在前面的课程里讲了,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但阿赖耶识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所积淀。什么错误认识?就是心外没有事物,却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误以为,就是虚妄分别,所以识的本性就是虚妄分别。因此,当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不仅显现了ābhāsa,凡夫们还一定会对ābhāsa起分别,就是一定要把ābhāsa执为nimitta。这第三条原因,也是对第一条原因的补充,就是回答,为什么一定会把ābhāsa分别为nimitta。[63]

第四,“乐见种种诸色相”。“乐见”梵文是kautūhala,基本意思就是渴望,有强烈地兴趣。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对执取心外有事物这件事儿,有强烈地渴望,有强烈地兴趣,这是对前三条原因的补充。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是显现与分别,在前面的课程中特别强调过,这显现与分别是对往昔种下这颗杂染种子的错误认识的展现与强化。这种展现与强化,就会使ābhāsa更像nimitta;这种展现与强化,就会使执ābhāsa为nimitta的分别更为强烈,更为坚定。作为凡夫,如果不是听闻到大乘佛法,就会在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熏习与现行中,也就是在这个不断地展现与强化的往复中不能自拔。因为这个展现与强化的过程与众生的无明相应,所以凡夫乐见不疲。[64]

这就是佛陀在三时了义圣教中,对眼识为什么会转起而总结的四个原因。在这四个原因中,根本没有能见的眼根和被见的眼睛之外的事物,所谓眼识的转起,不过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的一种分别的功能。所谓我看见了这张桌子,纯粹是一场错觉。眼识转起就是虚妄分别,根本没有能见和所见,广义的说就是根本没有能取与所取。便于大家记忆,把佛陀教法中这个极具震撼的眼识转起的四个原因,起个名字叫“眼识转起模型”。[65]

二、阿赖耶识不能空只能转

(一)阿赖耶识不能空

佛陀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强调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阿赖耶识既然是圣者能见,那么阿赖耶识就是圣者以为的存在,因此阿赖耶识不是空的对象,阿赖耶识不能空。[66]

在佛陀的三时教法里边,如果说空只能空外境,就是空那个毛。但是没有毛,而凡夫非误以为有毛,造成凡夫误以为有毛的这个机制——阿赖耶识不能空。[67]

在三时教法里边,空外境不空心识,就是“空境不空心”。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三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立足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圣者以为存在,不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的存在。[68]

注意:唯识学人要理直气壮地坚持阿赖耶识不能空,这是唯识的特点,是唯识的殊胜。[69]

(二)“转”的阐释

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导致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而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的虚妄分别又在阿赖耶识熏习下染污种子。杂染种子的熏习与现行,确实让凡夫误以为有凡夫境界的存在,所以我们才说它是杂染,不是清净。因此,表达大乘佛法修行的“空”字之外的另一个字是“转”——转染成净。[70]

在三时教法里,佛陀以圣者能见安立阿赖耶识,目的第一,就是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外境根本不存在,那个毛根本不存在。对这个根本不存在的外境,在三时教法里,空它都是多余的。在三时教法里外境不存在,而凡夫非误以为外境存在的这个错觉,这个虚妄分别存在。因此在三时教法里要做的就是把错觉转为正觉,把分别转为无分别,这就是转染成净,这就是转识成智。[71]

注意:是“转”不是“空”。只能转,不能空。[72]

三、阿赖耶识是胜义因果

阿赖耶识/C/胜义因果

(一)种子与现行互为因

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了阿赖耶识。安立阿赖耶识的作用就体现在种子的熏习与现行。现行的kṛ在阿赖耶识熏习种子,而种子又会现行为新的kṛ,kṛ熏习种子,种子现行kṛ,kṛ熏习种子,种子现行kṛ……周而往复,循环不已。这就形成了种子与kṛ之间以熏习与现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相互依存的、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个因果是基于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而建立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这个因果起个名字叫“胜义因果”。[73]

(二)解决感知问题

胜义因果不是给梦中老虎又找到了妈,而是给梦中没有老虎而梦中众生误以为梦中有真老虎的这个“错觉”找到了妈;给本来是生病的眼睛显现的影,而无明凡夫非误执为是眼外的毛的这个“误以为”找到了妈;就是给心外无物而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的这个“虚妄分别”找到了原因。注意,是给虚妄分别找到了因。[74]

安立了胜义因果,首先就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明明佛陀说这个桌子是空,可是在我们凡夫的感知世界里却是如此的真实的存在,凡夫看见桌子了,又摸到桌子了,明明是空,为什么会摸到?会看到?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的二时教法无法回答这个问题。龙树依据二时教法的教理,也只能回答说,佛陀说没桌子,你却摸到了桌子,这只能证明你是个傻子,仅此而已。[75]

在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的三时教法中,安立了胜义因果,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佛陀说没有桌子,凡夫为什么看到了、摸到了桌子?这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的结果,是虚妄分别。[76]

(三)胜义因果不能空只能转

因此从三时教法的这个甚深法义上理解,万法皆空,因果确实不空!什么因果不空?胜义因果不空。万法皆空,胜义因果不空。[77]

注意:胜义因果,不是圣者的因果,而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表达的凡夫因果,就是那个凡夫的错觉的因果,也就是胜义因果是依据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而建立的因果。因此胜义因果不能空,但是胜义因果也得转。[78]

四、安立阿赖耶识的目的

阿赖耶识/M/安立阿赖耶识的目的

在佛陀三时教法里,它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因此在三时教法里,安立了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引导凡夫证唯识性,以这样的原理跟方法来破增益。唯识性就是凡夫以为心外的存在,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虚妄分别,这就是唯识性。因此在三时教法里安立唯识性是破增益,是解构凡夫境界。因此大家注意,就破增益而言,二时教法讲空性,三时教法讲唯识性,不要混。空性和唯识性,是两套相对独立的学修体系,不能混讲。[79]

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要解构凡夫心外世界,是要告诉凡夫心外世界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凡夫心外世界不存在,却非误以为心外世界存在的错觉。告诉我们立足于圣者境界回看凡夫境界,只是一场虚妄分别,就是没有毛却误执为心外有毛的错误认识。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80]

藏识是转凡成圣的枢纽机制,藏识对应于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藏识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遍计所执自性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可为什么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却在凡夫感知里存在的那么真切?这个凡夫的错觉是怎么产生的?解决这个错觉的产生机制问题,就是安立藏识的目的;第二,如何“转”错觉为正觉,就是“转”藏识为圣智,也就是“转”妄想为正智,这是修行的要害。[81]

五、阿赖耶识四要点

阿赖耶识/M/阿赖耶识四要点

为了很好把握阿赖耶识的法义,总结了四条学习阿赖耶识的要点。[82]

第一,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83]

这一点是由佛陀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的这个特点所决定的。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阿赖耶识不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心,是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但是注意,说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说的是真实,没有说是真实性。一定要注意,这里的真实和真实性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我们说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也仅仅就是从圣者能见的这个角度,说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84]

第二,阿赖耶识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所积淀。[85]

阿赖耶识杂染种子,是凡夫的虚妄分别熏习的,是把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而误以为是眼外的毛,这个错觉所熏习的。所以阿赖耶识不是圣者——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是不可能、也不能够与凡夫的错觉相关联。[86]

第三,既然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所以阿赖耶识不能空。[87]

佛说的空,是空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是空凡夫认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所以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不在空的范畴。[88]

第四,阿赖耶识虽然不能空,但阿赖耶识毕竟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所积淀的,因此空虽不能空,必须得转——转识成智。[89]

这是佛陀三时教法的特点,是三时教法的殊胜。[90]

六、阿赖耶识的不同划分方法

阿赖耶识/C/划分方法

在三时教法里,识其实只有一个,就是阿赖耶识,或译为藏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是为了表达阿赖耶识的种种不同功能,有时把阿赖耶识分为两份儿、分为三份儿或分为八份,这就是识的二分法、三分法或八分法。用的最多的是八分法,因此叫八识。[91]

(一)识的八分法

阿赖耶识/M/八分法

识分成八份,就叫作识的“八分法”。分了哪八份?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末那识在这个八分法里也被叫作第七识,阿赖耶识在八分法里也被叫作第八识。[92]其实讲八个识,这是一种说法的方便,识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这个藏识——阿赖耶识,另外的七个识只是这个藏识在某种情况下的显现出来的功能而已,所以识其实只有一个藏识——阿赖耶识。[93]

(二)识的三分法

阿赖耶识/M/三分法

识的“三分法”,就是把这个识分成了三份,分别叫作心、意、意识。如果把这个识的三分法与那个八分法做个对比,那么三分法里的“心”对应的就是八分法里的“阿赖耶识”,“意”对应的就是八分法里的“末那识”,那么“意识”对应的就是八分法里边的“前六个识”。心、意、意识是唯一的阿赖耶识的“三分法”的表达,也就是三时教法讲的唯识,只是唯那一个识,只不过在这里边把这个“识”表达为三分,就是心、意、意识。[94]

(三)识的二分法

阿赖耶识/M/二分法

1、第一种二分法

识的二分法,把识分为藏识和转识。如果把这个二分法与前面的八分法做个对比,二分法的藏识对应八分法的阿赖耶识,二分法的转识对应八分法的前七识。[95]

2、第二种二分法

识的另一种二分法,把识分为现识(又叫了别识)和分别事识。“现识”这个“现”,梵文是khyāti,来源于动词词根khyā,表示显现。因此把khyātivijñāna译为“现识”,是可以的。但这个翻译又容易造成误解,容易把现识理解为正在显现的识,理解为识的现行。其实这里的khyātivijñāna要表示的是杂染种子未现行,但具有着随时都能现行的功能的识。菩提流支把khyātivijñāna译为“了别识”,菩提流支在这里翻译得很好。了别识就是指往昔的虚妄分别,在识中熏习下了杂染种子,而这些杂染种子还未现行,但是这些种子又都具有着随时现行起分别的功能。这个了别识显然对应着前面讲的,识的两种生灭的相续的生灭。

现在看分别事识。分别事,梵文是vastuprativikalpa,这是一个复合词。vastu就是事物,表示凡夫心外存在的事物。prativikalpa就是分别,就是在圣者看来,凡夫心外根本没有事物存在,可非要误以为凡夫心外有事物存在的这个误以为。所以分别事识就是非要执凡夫心外有事物的识,这其实就是识的杂染种子的现行。因此,这个分别事识对应着识的两种生灭中的相的生灭。

比较前面的二分法——藏识与转识,那这里的了别识就对应藏识,分别事识就对应转识,只是安立了新的名字,但是新名字的安立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识,理解识的不同功能。转识(pravṛttivijñāna)更侧重于杂染种子现行时ābhāsa的显现,而分别事识更侧重于杂染种子现行时把ābhāsa执为nimitta的分别。[96]

七、识的二种生灭和三相

(一)识的二种生灭

阿赖耶识/M/二种生灭

依据《大乘入楞伽经》卷1:“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谓相续生及相生,相续住及相住,相续灭及相灭。”[97]佛陀说识有两种生灭,是所有凡夫、外道、小乘,大乘资粮位、加行位修行者,所不能知道的,这一点很重要。这说明“识”——阿赖耶识,只有大乘见道登初地以上的圣者才能知道,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98]

既然识的生灭是圣者才能见,所以识的生灭,用凡夫的语言是无法描述的。但佛陀慈悲,为度众生,佛陀权且用凡夫语言近似地表达。那圣者才能见的识的两种生灭是相续的生灭和相的生灭。[99]

1、相续的生灭

就是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杂染种子的持续的、不间断的、相似相续的生灭过程;就是熏习在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种子,并不是一熏习马上就现行,要等待现行的条件具足了才现行。在这个还未现行的等待过程中,杂染种子不是常一不变的,而是相似相续地生灭变化的。这个变化过程,就叫识的相续的生灭。[100]

2、相的生灭

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生现行,现行灭而又在阿赖耶识熏习下一颗新种子,这个过程就是识的相的生灭。这个相的生灭,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在相续生灭的等流过程中,突然有的种子显现了一下,这个显现了一下的现行,就是识的相的生灭。识的相续的生灭是持续不断的,而识的相的生灭会有间断。比如人在无梦的深度睡眠时,比如外道在修成无想定时,阿赖耶识杂染种子都会暂停现行。[101]

(二)识的三相

依据《大乘入楞伽经》卷1:“诸识有三相,谓转相、业相、真相。”[102]佛陀继续讲述圣者才能见的识,讲了两种生灭之后,换个角度讲识的特征。识有三个特征,起名叫转相、业相和真相。这里的“相”梵文是lakṣaṇa,可以理解为特征。下边讨论这三个特征。[103]

1、转相

阿赖耶识/C/转相

识的转起相,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显现出的似外的相(ābhāsa);就是生翳病的眼睛显现出来的似毛的影。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似相(ābhāsa)的生起,就是转起相。[104]

2、业相

阿赖耶识/C/业相

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把ābhāsa误执为nimitta的误执;就是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的“执影为毛”,就是造业相,其实就是虚妄分别。

佛陀这是把识的两种生灭当中的相的生灭又细化了。相的生灭,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而把现行分为两部分,就是ābhāsa的显现和执ābhāsa为nimitta的分别,前一个就叫转起相,后一个就叫造业相。这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主要就是两件事儿,显现与分别。[105]

3、真相

阿赖耶识/C/真相

就是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全部杂染种子,也就是这个真相,对应的就是前面讲的识的两种生灭当中的相续的生灭。[106]

总结一下,佛陀说,识有两种生灭:相续的生灭和相的生灭。佛陀说,识有三种相:转起相、造业相和能生相,实叉难陀译为转相、业相和真相。[107]

八、对阿赖耶识的常见误解

(一)阿赖耶识生万法

阿赖耶识/M/阿赖耶识生万法

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并不是现行出了桌椅板凳、山河大地这些凡夫世界,而是现行出了没有心外的桌椅板凳、山河大地,可是无明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桌椅板凳、山河大地的错觉,现行的是虚妄分别。所以反复强调是现行不是现物,这是学习佛陀三时教法的重点中的重点。恰恰就是这一点,千百年来讲唯识的学人误解最为严重。时至今日,一些佛学大师、顶级的佛学大师还在讲,整个世界的产生就是源于阿赖耶识这个因缘,阿赖耶识是整个凡夫世界存在的基础。这样讲阿赖耶识简直就是南辕北辙,就是彻底地把佛陀的教诲搞颠倒了。佛陀安立阿赖耶识不是给凡夫以为存在的凡夫世界找存在的理由,恰恰相反,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为彻底解构凡夫以为的心外存在,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要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些凡夫,凡夫世界是不存在的。因此,不存在的凡夫世界就不需要生——无生。进而我们就可以明确无误地得出了一个结论:阿赖耶识不生万法。这里的万法就是指凡夫以为的凡夫世界。[108]

(二)阿赖耶识显万法

阿赖耶识/M/阿赖耶识显万法

认为阿赖耶识种子现行出了凡夫心外世界,认为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是阿赖耶识种子现行出来的。明明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要解构凡夫心外世界,明明是要告诉凡夫心外世界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凡夫心外世界不存在,却非误以为心外世界存在的错觉。[109]

(三)阿赖耶识是轮回的精神主体

阿赖耶识/M/阿赖耶识是轮回的精神主体

认为阿赖耶识是众生生死轮回的精神主体。谁轮回?阿赖耶识轮回。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解构凡夫境界,是解构凡夫自以为轮回所在的世界。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想告诉众生,轮回只是一场错觉,转错觉为正觉就解脱。可是我们把用来解构轮回的阿赖耶识,当作轮回主体来坚固轮回,可悲可叹呐![110]

(四)阿赖耶识是空的对象

阿赖耶识/M/阿赖耶识是空的对象

既然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所以阿赖耶识不能空。佛说的空,是空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是空凡夫认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所以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不在空的范畴。[111]

(五)藏识灭

阿赖耶识/M/藏识灭

依据《大乘入楞伽经》卷1:“若藏识灭者,即不异外道断灭论”。[112]如果藏识里的杂染种子灭了,就认为藏识也一起灭了,那就与外道的断灭论没有区别了。藏识是圣者能见,所以不能空,不能空就是不能灭,但要转。藏识里的杂染种子灭了,不是藏识也灭了,而是藏识转了,转识成智了。藏识里的杂染种子灭了,藏识不灭,藏识转为正智,正智去攀缘真如了,这就是藏识转为正智,正智攀缘真如。注意:阿赖耶识只是看起来有生灭的表现,灭的不是阿赖耶识,灭的是阿赖耶识的杂染种子和种子的现行。[113]

(六)阿赖耶识转为真如

阿赖耶识/M/阿赖耶识转为真如

目前广为流传的阿赖耶识转为真如的这个观点,既不是佛陀见解,也不是印度外道见解。阿赖耶识是转为正智,就是“转识成智”,不是阿赖耶识转为真如。真如原本如此,本来如此,是“无为法”,不是由阿赖耶识转变而来。[114]认为阿赖耶识转为真如,这是极其荒谬的。[115]

(七)真如转为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M/真如转为阿赖耶识

还有一种荒唐见解,就是认为真如受无明熏染而变成了阿赖耶识,就是真如可以转变为阿赖耶识。注意,真如既不生凡夫误以为存在的凡夫心外境界;真如也不生没有凡夫心外境界,却误以为有凡夫心外境界的错觉。真如是清净的“无为法”,怎么能生起或转变为杂染“有为法”的阿赖耶识呢?真如不生万法,真如也不生虚妄分别。[116]

(八)阿赖耶识是真实性

阿赖耶识/M/阿赖耶识是真实性

有些学者讲唯识,说佛陀要告诉我们,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就是佛陀证悟的真实性。说阿赖耶识是真实,注意没有说真实性。如果说阿赖耶识是真实,也仅仅是从圣者才能见的角度说它是真实,但是阿赖耶识中的那些积淀的种子,其实全都是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误认识所熏习的。由这些错误认识熏习的种子而成就的阿赖耶识,怎么能说阿赖耶识就是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呢?这些虚妄分别成就的藏识是在后面的修行的过程当中要被转掉的,它绝不是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是真如,不是阿赖耶识。[117]

(九)先有种子还是先有现行

阿赖耶识/M/先有种子还是先有现行

有人问是最先有杂染种子,而后有现行的kṛ呢?还是最先有虚妄分别的kṛ,而后有熏习下的杂染种子呢?这就是把凡夫境界中,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移植到了圣者境界的阿赖耶识,这也是戏论。[118]

(十)阿赖耶识的一与异

阿赖耶识/M/阿赖耶识的一与异

有人问是每一个众生各有一个阿赖耶识呢?还是所有众生共有一个阿赖耶识呢?这就是把凡夫境界的一与异的二边分别见,移植到圣者境界而导致的问题,这也是戏论。向凡夫回答这个问题,充其量只能用遮诠表述,非一非异,既不是一个也不是多个。总而言之,不要用凡夫的知见,去测度圣者境界。[119]

九、阿赖耶识属于依他起自性

阿赖耶识/C/依他起自性

依他起自性分杂染和清净两部分,杂染部分是藏识,清净部分是正智。[120]而佛陀安立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安立阿赖耶识,目的就是解构凡夫境界,就是破增益。[121]

十、阿赖耶识唯圣者能见

阿赖耶识/M/唯圣者能见

三时教法的特点就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破增益、补损减,这是了义法,这是了义的大乘道。[122]

(一)经证之一

《大乘入楞伽经》卷2:“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123]

佛陀说,阿赖耶识的行相是微妙难测的,除了佛陀和登地菩萨,其他声闻、缘觉和外道修行者都是不能了知的。即使他们持有定力,或他们的智慧力来判别,也是难以理解的。这句经文,就是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的观点,在经中的直接表述。这也就可以推知,佛陀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建立的。[124]

因此,凡夫在学习、领受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的时候,切忌用凡夫认知凡夫境界的模式去猜测、去揣度。[125]

(二)经证之二

《大乘入楞伽经》卷第1:“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 ”[126]

佛陀说识有两种生灭,是所有凡夫、外道、小乘,大乘资粮位、加行位修行者,所不能知道的,这一点很重要。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识”——阿赖耶识,只有大乘见道登初地以上的圣者才能知道,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因此在佛陀三时教法,安立藏识缘起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解构凡夫境界,是立足于圣者境界破增益。[127]

(三)经证之三

《大乘入楞伽经》卷1:“昔诸如来、应、正等觉,皆于此城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当为罗婆那王开示此法。”[128]

佛陀在《楞伽经》当中是立足于“自所得圣智证法”而说法。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129]

参见:破增益、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正智、真如、分别、转识成智、种子熏现模型、眼翳执毛模型、眼识转起模型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周日组(兰心)

第一版:晶晶

讨论意见:尹雪钰、二慧、兰心、梁传旭、念新、喜子、德知蓉、樱花、东辉、破增益、元澄、未Ma、韩再湧、燊榆、Yanzi、紫云、双闪不二、时雨、马刚

资料汇总:樱花

注释

  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9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2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3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47. 《大乘入楞伽经》卷1〈2 集一切法品(一-三)〉(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3b16-21)
  48. 《大乘入楞伽经》卷2 (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8a2)
  49. 《大乘入楞伽经》卷1〈2 集一切法品(一-三)〉(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3b20-21)
  5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0. 《大乘入楞伽经》卷2 (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4b12-15)
  6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1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8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6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7. 《大乘入楞伽經》卷1〈2 集一切法品(一-三)〉(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3b13-15)
  9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2. 《大乘入楞伽经》卷1〈2 集一切法品(一-三)〉(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3b15-16)
  10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3
  112. 《大乘入楞伽经》卷1〈2 集一切法品(一-三)〉(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3c3-4)
  113.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9
  11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9
  116.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1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0.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1.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3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2.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2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3. 《大乘入楞伽经》卷2 (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4b29-c2)
  12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3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6. 《大乘入楞伽经》卷1〈2 集一切法品(一-三)〉(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3b13-14)
  127.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28. 《大乘入楞伽经》卷1〈1 罗婆那王劝请品(一)〉(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87b25-28)
  12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