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妄即真
除妄即真,净名精舍术语,佛陀在初时教法中把凡夫世界不真实的东西除掉了,然后说那就是真,但对于外部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明确说明的,也就是说佛陀在这里采用的是以“不是什么”的表达模式来表达诸法的真实,来表达他所证悟的真实性的。
凡夫以为凡夫境界有常、有我,但佛陀在初时经典中说无常、苦、空、无我才是真实。也就是佛陀认为凡夫境界有常、有我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件事本身是真的,所以给这件事起个名叫做除妄即真,这就是初时教法对真的表述。这是对凡夫境界的解构,解构了凡夫自以为的真实。 在佛陀的初时教法中,佛陀是用十二缘起作为解构模式,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但主要解构的是人我执。对于法我的问题是悬置的。[1]
比如在“十四无记”这类话题中,佛陀就对世界是有边际还是没有边际的问题,或沉默不置可否、或不予明确的回答,因为佛陀面对外道和小根器的行者,对世界是否存在的话题,是无法展开认识论方面讨论的。当佛陀不能直陈什么是他证悟的真正真实的时候,就用了一种叫遮诠的方法来表达。
除妄即真是对初时教法补损减部分的总结,距离佛陀真正要讲的什么是圣者证悟的真正真实性(真如)距离还很远。佛陀在二时教法中在表达诸法真实性上也是用“遮诠”的模式来表达诸法的真实性的,[2]只是指向真实。只有到了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才能直陈真实。
一、佛陀教法的横向教理体系
(一)、二时教法破增益与补损减的表述
大乘佛法非常明显,教理体系可以分成前后两部分。[3]第一部分,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凡夫:我们凡夫自以为的凡夫境界上的真实世界,其实一点儿都不真实。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佛陀的这段教法:第一,“破除”,破除我们凡夫对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理解。第二个词,“颠覆”,颠覆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上的真实的认识改编自“理解”。第三个词,“解构”,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佛陀告诉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一丁点儿都不真实。这是佛陀教理的第一部分。[4]
第二部分,就是佛陀给那些通过佛陀教理第一部分的学习,已经认同了佛陀关于我们凡夫境界上、我们过去自以为真实的世界其实都是不真实的道理的人,讲第二件事:什么才是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5]
佛陀认为我们这些凡夫之所以轮回于生死、不能成佛的原因是糊涂,这个糊涂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们凡夫死死抓住了一个在佛陀老人家看来根本不真实的凡夫境界以为真实;第二,正是因为我们死死抓住了一个在佛陀老人家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误以为真实而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我们见不到佛陀老人家证悟的真正的真实。[6]
对于这两个错误,佛教有两个专有名词来表达。第一个错误,就是我们凡夫死死抓住了一个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把它当成真实,这种真实性是凡夫强加上去的,是错误认识造成的,这个错误在佛教里边叫作“增益”(samāropa)。正是因为有了增益的错误,我们死死地抓住了一个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世界当真实,因此佛陀认为,我们就再也见不到真正的真实了。见不到真正的真实的错误,佛教里给了一个专有名词,叫“损减”(apavāda)。在佛陀眼里,我们这些凡夫,犯了两个错误:增益和损减。因此我们学习佛法,修证佛法,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把我们凡夫过去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真实性打破,解决增益的问题——破增益。进而,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才会显现,解决损减的问题——补损减。也就是整个学佛的历程,就是要把我们这些犯着增益与损减两个错误的凡夫,一步步地引向佛陀的“不增不减”的解脱境界。[7]
佛陀的前后两部分教理,第一部分教理是重头戏。因为我们凡夫最难解决的,就是不能认同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不真实的。见证佛陀证悟的真实,对于迈过这个坎儿的众生来讲,其实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儿。所以学习佛陀教法,难就难在第一个问题。[8]
(二)、三时教法破增益与补损减的表述
“境界自心现”是三时教法的核心。[9]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境界自心现”,“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圣者心固然只能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讲述,立足于凡夫境界,在凡夫境界根本无法领受、测度圣者的心,但是重要的是在三时教法《楞伽经》里边,“境界自心现”这个“心”,还代表凡夫心,它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的凡夫心,不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讲的凡夫心。[10]它不是我们当下凡夫自己所见的自己的这个凡夫的心,这一点非常重要。[11]
佛陀讲“境界自心现”,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些凡夫,我们凡夫自以为靠着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这个世界,其实只是心的显现,并不是心外真的有这个真实的世界的存在。可是,我们凡夫无明所障,我们糊涂,我们非把佛陀认为只是心的显现,并不是独立于心,在心外的真实存在的这些事物,可我们却坚定不移地认为这是心外的真实存在,而且死死地执著着这个世界不放手。这个错误,佛教里给了一个专有的名词叫“增益”,梵文就是samāropa,[12]那么“境界自心现”的第一重含义,佛陀就是讲凡夫误以为的心外的这些真实的存在,其实只是心的显现,它不是真实的心外的存在,就是在纠正我们这个增益的错误,就叫“破增益”。[13]
佛陀说我们还犯了第二个错误,这个错误,就是不承认圣者、佛陀有亲证的真实性,也就是把真实性在我们凡夫心中给丢掉了,那么这个错误就起名叫“损减”,梵文是apavāda,[14]“境界自心现义”的第二重含义,就是纠正我们这个损减的错误。这个纠正损减的错误就叫补损减。[15]
佛法无非就是讲两件事情——破增益和补损减,没有第三件事情。[16]增益的错误和这个损减的错误,是连带性错误。就是因为我们凡夫增益了,所以才损减了;就是因为我们凡夫死死地执著着,佛陀认为其实只是心的显现,不是心外独立存在的事物,可是我们非以为是心外独立事物;而且死死地执著着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物是分离的这样一个认知模式。这个增益的错误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就是我们再也见不到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了。[17]
整个佛法就是讲破增益补损减,而重头戏就是破增益。[18]
二、初时教法中如何补损减
初时教法,佛陀首先讲苦、集、灭、道四条道理,然后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十二缘起,也叫作“十二因缘”作为解构模式,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19] 初时教法只讨论人我,没讨论法我,因此初时教法就没有很明确的对诸法真实性的表达。[20] 也就是初时教法并不直接开显真实,他只是把佛陀对凡夫境界人我执的这种对治,权当诸法的真实。在初时教法中,就是以除妄即真这种遮诠的方式补损减。
三、十四无计
十四无记,指的是十四种佛陀认为不应该讨论的话题,比如:
“……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或谓世间有常,或谓世间无常、世间有常无常、世间非有常非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有边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是命是身、命异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有无、如来死后非有非无。……佛告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论议……” [21]
“……世间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有边、无边、边无边、非边非无边,命即是身、命异身异,如来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 [22]
参见:破增益、补损减、初时教法、二时教法、三时教法、净名弘法六要点、《解深密经》纵向判教体系、佛陀横向教理体系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悟缘起
第一版:悟缘起
讨论意见:慧智兰心、未Ma、梁传旭、燕子
资料汇总:王东辉、法和、破增益、小卒
注释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61.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62.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金刚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17.07[2021.08.20]:《金刚经》07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6893131/ .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61.
- ↑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61.
- ↑ 《杂阿含经》卷十六(CBETA 2021.Q3, T02, no. 99, p. 109a27-b18)
- ↑ 《杂阿含经》卷三十四(CBETA 2021.Q3, T02, no. 99, p. 245c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