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无相道”的版本间差异

删除48字节 、 2022年1月6日 (四) 22:29
无编辑摘要
(导入1个版本)
第1行: 第1行:
<onlyinclude>行无相道,佛教术语,梵文不详,【是五位三阶段中第二阶段的修行,】{<s> 正是第一阶段修行对治的是nimitta,了达nimitta根本不存在,才会使得第二阶段的修行是“行无相道”,</s>}就是对于ābhāsa的显现,坚决不起nimitta的分别,不再熏习杂染种子,从而转染成净。
<onlyinclude>行无相道,佛教术语,梵文不详,是五位三阶段中第二阶段的修行,{<s> 正是第一阶段修行对治的是nimitta,了达nimitta根本不存在,才会使得第二阶段的修行是“行无相道”,</s>}就是对于ābhāsa的显现,坚决不起nimitta的分别,不再熏习杂染种子,从而转染成净。


大乘佛法,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过程,可以分为“五位三阶段”。{<s>为什么会分为三阶段呢?因为这</s>}三阶段各有其鲜明的特征,{<s>这个特征</s>}可以从【境、行、果】三个方面来描述【。】{<s> ,就是境、行、果。</s>}【境、行、果的】“境”,梵文是sthāna,<s>不是凡夫误以为心外存在事物的外境viṣaya。境、行、果的境,</s>}是观修之境,就是修行的对象,就是每个修行阶段都会有的特定的修行对象。【境、行、果的】“行”,梵文是carya,就是修行,每个修行阶段特有的修行。【境、行、果的】“果”,梵文是phala,就是修行的结果,就是每个修行阶段,最后获得的结果。
大乘佛法,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过程,可以分为“五位三阶段”。{<s>为什么会分为三阶段呢?因为这</s>}三阶段各有其鲜明的特征,{<s>这个特征</s>}可以从境、行、果三个方面来描述。{<s> ,就是境、行、果。</s>}境、行、果的“境”,梵文是sthāna,<s>不是凡夫误以为心外存在事物的外境viṣaya。境、行、果的境,</s>}是观修之境,就是修行的对象,就是每个修行阶段都会有的特定的修行对象。境、行、果的“行”,梵文是carya,就是修行,每个修行阶段特有的修行。境、行、果的“果”,梵文是phala,就是修行的结果,就是每个修行阶段,最后获得的结果。


三阶段各自的特征,体现在不同的境、行、果上。第一阶段,以nimitta外相为境,以了境心现为行,以见道为果。第二阶段,以ābhāsa似相为境,以转染成净为行,以登八地为果。第三阶段,以tathatā真如为境,以以智证真为行,以成佛为果。这三组境、行、果,简明清晰的把佛陀三时教法教授的成佛之道,完整系统{<s> 地表述出来了,这也是对前面两讲所讲授的经文的</s>}高度概括【地表述出来了。】
三阶段各自的特征,体现在不同的境、行、果上。第一阶段,以nimitta外相为境,以了境心现为行,以见道为果。第二阶段,以ābhāsa似相为境,以转染成净为行,以登八地为果。第三阶段,以tathatā真如为境,以以智证真为行,以成佛为果。这三组境、行、果,简明清晰的把佛陀三时教法教授的成佛之道,完整系统{<s> 地表述出来了,这也是对前面两讲所讲授的经文的</s>}高度概括地表述出来了。


【行无相道是五位三阶段中第二阶段的修行。】正是第一阶段修行对治的是nimitta,了达nimitta根本不存在,才会使得第二阶段的修行是“行无相道”,就是对于ābhāsa的显现,坚决不起nimitta的分别,不再熏习杂染种子,从而转染成净。当清除所有杂染种子之后,ābhāsa不会显现了,为亲证真如扫清了所有的障碍,就可以登八地了。<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onlyinclude>
行无相道是五位三阶段中第二阶段的修行。正是第一阶段修行对治的是nimitta,了达nimitta根本不存在,才会使得第二阶段的修行是“行无相道”,就是对于ābhāsa的显现,坚决不起nimitta的分别,不再熏习杂染种子,从而转染成净。当清除所有杂染种子之后,ābhāsa不会显现了,为亲证真如扫清了所有的障碍,就可以登八地了。<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onlyinclude>
==注释==
==注释==
<references/>
<references/>
0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