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唯心所现”的源代码
←
唯心所现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唯心所现,佛教术语,梵文svacittadṛśyamātra,意思是“只有心自己的显现”。这是佛陀三时教法教理体系的一个词语,与“境界自心现”是同义词,是三时教法的核心词汇之一。自编佛陀在三时教法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个道理,目的就是要让众生能够很好地知道“唯心所现”这样一个义理,<ref>改编自“也就是佛陀给我们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他的目的是什么?他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这些凡夫、这些众生能够很好地知道“境界自心现”这样一个义理。”楞伽经导读 005</ref>也可以表达为境界自心现。 这里的“唯”,梵文是mātra,意思是只有,唯有,仅有。“唯心”是一种肯定的表达,表明“只是心或只有心”。自编这里的“心”,梵文是citta,表示精神活动。<ref>楞伽经导读 007</ref>这里的“现”,梵文是dṛśya,是显现的意思。<ref>楞伽经导读 005</ref> 佛陀三时教法说,境界唯心所现。自编境界,梵文是gocara ,这个词也译为“行处”,意思是行走到的地方,也就是心行走到的地方。因此这个境界,这个行处,就是心的行处,心的所到之处。<ref>改编自“境界,实叉难陀在这里翻译境界,它对应的梵文词是gocara。gocara这个词,实叉难陀译作境界,其他有的翻译家译作“行处”,行就是行走的行,处就是处所的处,行处就是行走到的地方;那么,谁行走到的地方呢?是心行走到的地方。所以,这个境界、这个行处是心的行处。说的通俗点,就是心的所到之处。”楞伽经导读 005</ref>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点,“唯心所现”,境界只是心自已的显现,圣者能见的凡夫心不是显现出了心外的事物,而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事物,可凡夫却非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圣者心显现佛陀亲证的真实性——真如。 <ref>改编自楞伽经导读 005</ref> 一、心 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工作叫作“判教”<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解深密经》中,就有佛陀印可的判教,称为“三时判教”,也就是在《解深密经》里边,把佛陀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起名叫作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2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那么在初时、二时、三时教法里,“心”这个名言,分别有不同的含义。在佛陀三时教法里,立足圣者境表达的“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自编 凡夫跟圣者怎么区分呢?大乘佛法,把一个众生从凡夫到最后成佛整个的修行历程,其中的一种划分方法,是分成了五个阶段,分别起名叫做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其中见道位是第一个关键点、第一个转折点,是第一个分水岭。也就是见道之前是一种特征,见道之后是截然另外一种特征。见道位之前就是凡夫,他的心就是凡夫心;见道位之后,就是圣者,他的心就是圣者心。<ref>楞伽经导读 005</ref> 但是要注意,这里的凡夫心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的凡夫心,不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讲的凡夫心。换句话说,在三时教法里的凡夫心,不是我们这些凡夫当下自己所能感知到的此时此刻的这个心的活动。在三时教法里的凡夫心,也只是圣者才能见,凡夫境界的凡夫见不到也感知不到圣者境界的凡夫心,这一点非常重要。<ref>改编自““境界自心现”这个“心”,还代表凡夫心,但是这个凡夫心,在《楞伽经》中,在三时教法当中,它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的凡夫心,不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讲的凡夫心。说的通俗一点,在三时教法,在《楞伽经》当中所说的凡夫心,不是我们这些凡夫当下自己所能感知到的此时此刻的这个心的活动。在三时教法里,佛陀讲凡夫心,他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讲,什么意思?也就是在三时教法里边,在《楞伽经》里边,所谓的凡夫心也只是圣者才能见。注意三时教法的凡夫心是圣者能见,它不是我们当下凡夫自己所见的自己的这个凡夫的心,这一点非常重要。”楞伽经导读 008</ref>这个凡夫心在三时教法的经典里也被叫作“识”,对应的梵文就是vijñāna。<ref>我们首先说这个“识”,前边我们讲“境界自心现”的时候,反复强调这个“心”既代表凡夫心,也代表圣者心。而上一讲又讲到,说在《楞伽经》当中给这个圣者心又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智”,对应的梵文就是jñāna。那我现在要说这个凡夫心,在《楞伽经》当中也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就叫作“识”,对应的梵文就是vijñāna。楞伽经导读 009</ref>这里的圣者心,同样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表述的,立足于凡夫境界,在凡夫境界根本无法领受、测度圣者心。<ref>“说“境界自心现”,在《楞伽经》当中的这个“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当然圣者心固然只能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讲述,立足于凡夫境界,在凡夫境界根本无法领受、测度圣者的心,这个没有问题。”楞伽经导读 008</ref>这个圣者心,在三时教法的经典里也被叫作“智”,智是圣者心,梵文是jñāna。<ref>“前边我们讲“境界自心现”的时候,反复强调这个“心”既代表凡夫心,也代表圣者心。而上一讲又讲到,说在《楞伽经》当中给这个圣者心又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智”,对应的梵文就是jñāna。”楞伽经导读 009</ref> 二、唯心所现的两重含义 “唯心所现”的第一重含义:当境界是指凡夫心的行处,就是这个境界是凡夫依靠感官,依靠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心外的世界,比如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它们无非都是凡夫心的显现而已,并不是心外真的有真实的世界的存在。可是,凡夫无明所障,非把佛陀认为只是心的显现,并不是独立于心,在心外真实存在的这些事物,坚定不移地认为这是心外的真实存在,而且死死地执著着这个世界不放手。凡夫犯的这个错误,佛教里给了一个专有的名词叫“增益”。<ref>改编自楞伽经导读 006</ref>针对凡夫“增益”的这个错误,佛陀讲“唯心所现”。也就是凡夫自以为真实存在的世界,其实仅仅只是凡夫心,心自已的显现而已,并没有真的显现出来真实的世界,显现的只是误以为有真实世界的错觉——唯识无境。因此,这就是在纠正凡夫增益的错误,破增益。<ref>改编自楞伽经导读 006</ref> “唯心所现”的第二重含义:当境界是指圣者心的行处,就是佛陀亲证的真实性——真如。真如,是圣者心的显现。对于凡夫而言,真如是凡夫靠着凡夫的感官所感知不到的。既然感知不到,那凡夫就不承认有佛陀亲证的真正真实性的存在;不仅不承认,而且还生起诽谤,说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真如,不存在。那么,佛陀看凡夫除了增益的错误之外,还犯了第二个错误,就是不承认圣者、佛陀有亲证的真实性,也就是把真实性在凡夫心中给丢掉了,因此把这个错误起名叫“损减”。<ref>改编自楞伽经导读 006</ref>针对凡夫“损减”的错误,佛陀讲“唯心所现”,就是纠正凡夫损减的错误,讲圣者有真实性可见、可证,而且能见、能证的心与真如不分离、不二。这就是补损减。<ref>楞伽经导读 006</ref> 因此“唯心所现”的两重含义就是佛陀在纠正凡夫增益和损减的这两个错误,纠正这两个错误,就叫破增益和补损减。其实整个佛法无非就是讲两件事情——破增益和补损减,没有第三件事情。<ref>楞伽经导读 006</ref> 三、心自性法门 “唯心所现”,不管凡夫境界还是圣者境界,都是心自已的显现。因此佛法的根本的法门就是“心自性的法门”,这个法门有四个特点:第一,无我;第二,离见,就是远离一切的凡夫见解;第三,离垢,远离污垢;第四,证智之所知,就是佛陀的自内证的境界。也就是“心自性法门”的四个特点是:无我、离见、离垢、是佛陀内证的法。<ref>改编自““心自性法藏”,就是“心自性的法门”。大家记得前面我们讲“境界自心现”,不管凡夫境界还是圣者境界,都是自心的显现。所以佛法的根本的法门就是“心自性的法门”,那么这个法门有什么特点呢?第一,无我;第二,离见,就是远离一切的凡夫见解;离垢,远离污垢。“证智之所知”,就是是佛陀的自内证的境界。好,总结一下这个偈颂,就是罗婆那王说,现在请您给我们说一说心自性的法门,这个法门有四个特点:无我、离见、离垢、是佛陀内证的法。”楞伽经导读 011</ref> 参见:心、凡夫心、圣者心、增益、损减、破增益、补损减、五位三阶段、凡夫境界、圣者境界、真如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樱花 第一版:樱花 讨论意见:宏瑞 资料汇总:德知蓉 注释
返回至“
唯心所现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