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末那识”的源代码
←
末那识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末那识,佛教术语,梵文mano 或者 manas<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在阿赖耶识的八分法里被叫作第七识<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24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只有在第七识的驱动下产生虚妄分别,才有杂染种子在藏识中的熏习<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没有第七识的驱动,前六识是转不起来的<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末那识”,又叫“意”、“意根”。 在三时教法里,识其实只有一个,就是阿赖耶识,或译为藏识。只是为了表达阿赖耶识的种种不同功能,有时把阿赖耶识分为两份儿、分为三份儿或分为八份,这就是识的二分法、三分法或八分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八分法<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当阿赖耶识分被为八份时,把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末那识称为前七识,把末那识称为第七识<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当阿赖耶识被分为三份时,指的是心、意、意识。如果把三分法与前面的八分法做个对比,三分法的“心”对应八分法的阿赖耶识;三分法的“意”对应八分法的末那识。<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当把阿赖耶识被分为两份——藏识和转识,其中“转识”就是指前七识<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一、二时教法中不讲末那识 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所以无法安立阿赖耶识,也就无法安立末那识。 <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二、三时教法中的末那识 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依于藏识来讲第七识,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时产生了两件事——“显现”与“分别”,<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1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其中的显现,除了显现似相(ābhāsa),其实一定同时还要显现“见ābhāsa之见”,就像是生了翳病的眼睛,除了显现了似毛的影,同时一定还显现“见影之见”。虽然“似毛之影”和“见影之见”都在心识中,是不分离的,但也可以分为这两个方面来表达。在唯识学的一些宗派中,有的宗派就给这两个方面还安立了名言,似毛之影为“相分”,见影之见叫“见分”。也就是似相(ābhāsa)叫相分,见似相(ābhāsa)之见叫见分。<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相分以“似外”的特征,诱导了无明凡夫将“似外”误执为“真外”。 凡夫误执的心外事物,也就是外相(nimitta),在唯识学里叫“所取”。 乐见种种心外事物的存在,就是见分的特点。而一旦凡夫误执心外有nimitta,那么就一定会误以为还有一个真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这个能力,唯识学中叫“能取”。因此,“似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叫“见分”,凡夫误以为有的“真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叫“能取”。 <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识”的本性就是要起分别,这种要起分别的渴求,就是第七识;“乐见种种诸色相”的“乐见”,就是第七识。 在误将“相分”执为所取的虚妄分别的过程中,前六识是分别过程的执行者,即意识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在意识分别的背后,还有一个推动分别产生作用的操盘手,这个操盘手不是见分、不是能取,这个操盘手是“似能执取”心外之物能力的“见分”,渴望成为“真能执取”心外之物能力的能取的过程。这个见分误以为能成为能取的渴求,是隐藏在分别背后,使分别得以实现的推动力。这个推动力就是第七识,即末那识。<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在第七识的驱动下产生虚妄分别,因而才有杂染种子在藏识中的熏习<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69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 参见:阿赖耶识、意根、见分、能取、意识 词条编写人员 第二版:梁传旭 第一版:梁传旭 讨论意见:樱花、兰心、法和、晶晶、东辉 资料汇总:喜子 注释
返回至“
末那识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