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自心现的心是什么心

1-33三元阴极保护讨论 | 贡献2021年12月2日 (四) 17:00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正确解读“境界自心现”的“心”

常举手 不虚见

摘要:佛经里有大量“心”的名言。修行人在学习时,如果没有建立修习佛法的教理体系,就会造成思想混乱,误读误解佛经。本文通过对“境界自心现”的“心”进行探讨,阐明了学习佛经时判教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佛陀讲法的立足点,才能如理如法地正确解读“心”的不同层次的含义。

关键词:境界唯识判教教理体系

一、引言

修行人在学习佛经过程中常常面临这样的问题:对不同佛经中的相同名相概念的理解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从而导致对佛法甚深法义的误解甚至歪曲。例如,佛经中最常出现的一个高频词汇“心”在不同经典中所表达的含义就不相同。

《金刚经·第十八品》中对“心”的表述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1]”而在《楞伽经·第一品》中有经文云:“境界自心现”[2]。从字面意思判断,《金刚经》中所说的“心不可得”与《楞伽经》中的“境界自心现”的法义是相互矛盾的。但是,佛陀是证悟的觉者,佛陀讲法是由最清净法界等流而出,是佛陀自内证智慧境界的自然流淌。凡夫作出的这种经文法义矛盾的错误解读,其根源在于没有基于佛法的教理体系去正确理解佛经。因此,学习佛经必须依据判教纲领,分清佛陀讲法的立足点,才能避免对佛教经典的误读。


二、佛法的教理体系

依照《解深密经·第五品》[3],佛陀的整个教理体系可以分成三套名言系统,即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初时教法是小乘佛教的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是大乘佛教的法。大乘教法分成两个分支,就是二时教法的中观和三时教法的唯识[4]

《金刚经》属于二时教法的中观般若经典,而《楞伽经》属于三时教法的唯识经典。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就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二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三时教法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5]。如果依照佛法的教理体系,以不同的立足点去解读经典,就会避免对相同名相概念的混淆。


三、对“心”的不同理解

(一)“心不可得”的“心”

《金刚经》中须菩提请教佛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6]

经文里的善男子,善女人,是具有善根的男子女人。佛陀给这些发愿成佛的凡夫讲法,这时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为凡夫说法。当佛陀讲到“心不可得”时,这个“心”就是凡夫当下的感知,就是凡夫眼、耳、鼻、舌、身、意的精神活动。

二时教法的特点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此时的凡夫心,缘生无自性,即无所有。《心经》里讲:无眼、耳、鼻、舌、身、意。佛陀对于凡夫境界的一切事物一空到底,凡夫心当然是“不可得”。

(二)“境界自心现”的“心”

《楞伽经·第一品》中云:“其诸菩萨摩诃萨,悉已通达五法、三性、诸识、无我,善知境界自心现义。……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 [7]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佛陀为罗婆那王宣说“自所得圣智证法”,佛陀讲圣者亲证的境界,这就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

1、“境界自心现”的梵文解释

“境界”对应的梵文词是gocara。实叉难陀译作“境界”,有的翻译家译作“行处”。行处就是行走到的地方,就是心的所到之处。《楞伽经》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这里的“心”,既表示圣者心也表示凡夫心。“现”对应的梵文是dṛśya,就是显现的意思[8]

2、境界——凡夫心的行处

这个境界是凡夫依靠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心外的世界。如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这个境界是凡夫认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的,因此是空的对象。但是,凡夫心不等同于境界,不是空的对象。

此处所讲的凡夫心,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讲的凡夫心,只有圣者能见,也叫阿赖耶识,它是由于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误认识熏习的种子而积淀的,只能转不能空。简单说,在三时教法里,如果“心”指的是凡夫心,也只是圣者才能见。它不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的凡夫当下所见的、所能感知到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个凡夫的心[9]

3、境界——圣者心的行处

这个境界是佛陀亲证的真实性,也叫真如。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不是靠凡夫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

四、 “心”的正确解读

佛法被称为心地法门,在佛经中有大量“心”这个名言。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把“心”作三个层次的解读:

第一,二时教法里的凡夫心,就是凡夫所能感知到的凡夫自己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的精神活动,空无所有。

第二,三时教法里的凡夫心,只是圣者才能见,不是凡夫自己当下所见的、所能感知到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个凡夫的心。这个凡夫心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所积淀的,名“阿赖耶识”。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不在空的范畴,必须得转——转识成智。这也是佛教里修行的重要内容。

第三,三时教法里的圣者心,非凡夫臆度之所能知。

五、“立足点”是学习佛法的重要指南

通过上述对“心”的探讨,基于佛陀讲法的不同“立足点”来解读佛经就会对不同经典中所传达的法义融会贯通,任运自如。

(一)《大般若经》中“心”的解读

《大般若经·卷568》云:“作是思惟,所观境界皆悉空无,能观之心亦复非有,无能所观二种差别,诸法一相,所谓无相。[10]

经文大意:作如是思惟,所观的境界空无所有,能观的心也是没有。无能观所观两种差别。一切的存在都是一相,也就是无相。

此时佛陀讲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为凡夫说法。凡夫境界空无所有,能观的凡夫心也是没有的。此处,“心”做凡夫心解释,毫无异议。

(二)《华严经》中“心”的解读

《华严经·卷19》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11]

经文大意:如果凡夫想真正了解和知道三世十方一切佛陀的真实境界,那么应该观察到一切法,都是心识的显现。

古文中的“造”既可译作“造作,造业”也可译作“所现,所行”。

此时佛陀讲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为凡夫说法。这里的心,是三时教法圣者能见的凡夫心——阿赖耶识,绝不是二时教法里的凡夫心。在经文下面的一段偈颂中,明确指出一切法无所得。

经文如下:“所取不可取,所见不可见,所闻不可闻,一心不思议,有量及无量,二俱不可取,若有人欲取,毕竟无所得。[12]

经文大意:凡夫境界无能取,无所取,二取皆无。离四句、绝百非,一切法无所得,毕竟空。

由此可见,“一切唯心造”并不是由心造出了一切法,因为一切法无所得。“一切唯心造”的正确解读应该是“唯心所现”,指的是阿赖耶识的显现,仅仅是显现,并没有现物。阿赖耶识也并未真的显现出来一切法,一切都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显现了没有外境,而凡夫误以为有外境的错觉。

(三)禅宗公案里的“心”

禅宗公案[13]虽不是佛陀讲法,但显然是立足于凡夫境界。

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

禅宗二祖当年还是神光和尚时,向达摩提问:“师父,奈何我心不安啊!”达摩断喝一声:“拿心来,为你安!”神光思维良久,道:“师父,觅心了不可得啊!”达摩说:“我已经给你安心了。”。

能取之心,因缘所生;若是缘生,则无自性;若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岂有安与不安?这一则禅宗公案里的“心”,指的就是凡夫心。也即《金刚经》里凡夫感知到的凡夫自己的心。如《金刚经》云“心不可得”,凡夫连心都没有,哪有安与不安呢?

六、总结

分清立足点是学习大乘佛法的关键所在。只有先对佛经进行判教,确立佛陀讲法的立足点,才能避免对不同教理体系中相同名言的理解造成混淆。二时教法是佛陀立足凡夫境界为凡夫说法,经文中出现的“心”指的是凡夫通过六根感受到的“凡夫的心”,属于空的对象;三时教法中是佛陀立足圣者境界为凡夫说法,经文中的“心”一般指的是只有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由错误认识熏习的种子而积淀的阿赖耶识只能转不能空。

参考文献

  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CBETA 2021.Q4, T08, no. 235, p. 751b27-28).
  2. 《大乘入楞伽经》卷7(CBETA 2021.Q4, T16, no. 672, p. 632c9).
  3. 《解深密经》卷2〈5 无自性相品(二)〉(CBETA 2021.Q4, T16, no. 676, p. 697a23-b9).
  4.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1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5.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8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CBETA 2021.Q4, T08, no. 235, p. 748c27-29).
  7. 《大乘入楞伽经》卷1〈1 罗婆那王劝请品(一)〉(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87b16-27).
  8.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5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9. 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06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10.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568〈5 念住品〉(CBETA 2021.Q4, T07, no. 220, p. 935a9-11).
  11.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9(CBETA 2021.Q4, T10, no. 279, p. 102a29-b1).
  1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9〈20 夜摩宫中偈赞品〉(CBETA 2021.Q4, T10, no. 279, p. 102b4-7).
  13. 《景德传灯录》卷3(CBETA 2021.Q4, T51, no. 2076, p. 219b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