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楞伽经导读系列之略论十地的安立

来自净名文库
净瓶讨论 | 贡献2021年11月26日 (五) 10:47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为什么要学习《楞伽经》导读系列之略论十地的安立


摘要:菩萨自初发菩提心,累积修行功德,以至到达佛果,其间所历过程阶位在不同经论当中所说不一;而随着历代学者对教理的诠释,修行阶段和果位的名言安立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固然,佛陀安立三乘以及各个修行果位的名言只是度众生的方便,但如果不能正确解读这些安立,势必造成修学者在理解修行位次上的偏差与困惑以及因此而迷失方向。目前,社会上对菩萨修行历程的主流划分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部派菩萨十地说、华严十地说、不共十地说、共三乘十地说、唯识五位说、以及菩萨五十二位说等。如何厘清不同修行阶段的核心要义,在根本上把握菩萨在不同阶段的修行特点,这对于广大佛教修行者在学习教理与实修过程中树立明确的修行目标,抓住要害和纲领达到事半功倍的修行效果意义重大。本文对不同修行阶段的划分方式略作梳理,主要对比华严十地、共三乘十地与唯识五位三类修行次第划分方式,发现唯识五位(五位三阶段)对大乘修行次第的划分抓住了破增益补损减的要害,且完整涵盖了华严十地与共三乘十地的修行位次,简洁清晰,堪为末法众生修行之航标。

关键词:大事十地;华严十地;般若十地;共三乘十地;不共十地;唯识五位;五位三阶段

引言:从凡夫到成佛需要由浅至深的修行指引方能成就,在佛教中通常采用“十地”,也就是十个阶段作为修行阶段的划分。部派佛教时期的《大事》是最早论述“十地”修行历程的经典,直至初期大乘时期,出现了大乘菩萨的修行次第——菩萨十地(daśa-bhūmi),主要包括般若十地,华严十地,瑜伽十地等。般若十地指《大品般若经》中的不共十地和共三乘十地[1];华严十地指的是《华严经》“十地品”中的十个修行位次[2];瑜伽十地是指瑜伽学派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3]与《摄大乘论》[4]中引用华严十地做此权证,世亲菩萨在《唯识三十颂》中将菩萨修行分为五个位次,即唯识五位说,瑜伽十地可以涵盖在唯识五位的修行阶段中。部派时期的《大事》十地特指释迦牟尼成佛之前作为一生补处菩萨示现成佛的修行位次,而大乘时期的菩萨十地则是属于适合一般凡夫由凡转圣的修行次第。本文拟对十地的不同划分方式进行爬梳整理,重点阐明华严十地、共三乘十地与唯识五位之间的区别,为广大修行者提供一套清晰的修行指南。

一、十地的不同划分方法

(一)华严十地

大乘佛教中广为通行的菩萨修行阶段来源于《华严经》中的“华严十地”,对大乘学派的影响意义深远。“华严十地”汉译本包括:《渐备一切智德经》[5]、《十住经》[6]、《佛说十地经》(简称《十地经》)[7]。后来,《十地经》集入《华严经》中,而称为“十地品”,即六十《华严经•十地品》[8]与八十《华严经•十地品》[9]。依据六十《华严经•十地品》[10]所述:

“何等为十?一者欢喜地,二者离垢地,三者发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难胜地,六者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云地。[11]

据说大乘论师龙树和世亲都对《十地经》作过注解。世亲菩萨在《十地经论》中解读了佛陀安立菩萨十地的原因:“何故定说菩萨十地。对治十种障故。何者一障。一者凡夫我相障。二者邪行于众生身等障。三者暗相于闻思修等诸法忘障。四者解法慢障。五者身净我慢障。六者微烦恼习障。七者细相习障。八者于无相有行障。九者不能善利益众生障。十者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何故十地初名欢喜。乃至十名法云。成就无上自利利他行。[12]”十地的具体内容如下:

1、欢喜地(Pramuditā-bhūmi)

“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离一切世间境界、亲近一切佛、远离凡夫地、近智慧地、永断一切恶趣、与一切众生作依止处、见一切如来、生佛境界中、入一切菩萨平等性中、远离一切怖畏毛竖等事,故生欢喜。[13]

2、离垢地(Vimalā-bhūmi)

“菩萨住离垢地,性自远离一切杀生,性不偷盗,性不邪淫,性不妄语,性不两舌,性不恶口,性不绮语,性不贪欲,性离瞋恚,永舍瞋恨、怨害、热恼,常思顺行,仁慈佑益。又离邪见,菩萨住于正道,于佛、法、僧起决定信。[14]

3、发光地(Prabhākarī-bhūmi)

“菩萨摩诃萨住第三地已,观一切有为法如实相。欲度众生令住涅盘,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无障碍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15]

4、焰慧地(Arciṣmatī-bhūmi)

“菩萨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见为首,我、人、众生、寿命、蕴、界、处所起执着,出没思惟;观察治故,我所故,财物故,着处故,于如是等一切皆离。[16]

5、难胜地(Sudurjayā-bhūmi)

“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诸谛智已,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妄、诈伪、诳惑愚夫。菩萨尔时,于诸众生转增大悲,生大慈光明。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智力,不舍一切众生,常求佛智,如实观一切有为行前际、后际。[17]

6、现前地(Abhimukhī-bhūmi)

“菩萨如是观察有为多诸过患,无有自性,不生不灭,而恒起大悲,不舍众生,即得般若波罗蜜现前,名:无障碍智光明。[18]

7、远行地(Dūraṃgamā-bhūmi)

“菩萨住此地,善净无量身业无相行,善净无量语业无相行,善净无量意业无相行故,得无生法忍光明。今第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19]

8、不动地(Acalā-bhūmi)

“实时得入第八不动地,为深行菩萨难可知无差别,离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着,无量无边,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离诸喧诤,寂灭现前。住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无功用法,身、口、意业念务皆息,住于报行。[20]

9、善慧地(Sādhumatī-bhūmi)

“菩萨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师,具法师行,善能守护如来法藏,以无量善巧智,起四无碍辩,用菩萨言辞而演说法。[21]

10、法云地(Dharmameghā-bhūmi)

“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受职位。[22]

《十地经论》中对十地的解释如下:

“初证圣处多生欢喜,故名欢喜地。

离能起误心犯戒烦恼垢等,清净戒具足,故名离垢地。

随闻思修等照法显现,故名明地。

不忘烦恼薪智火能烧,故名焰地。

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故名难胜地。

般若波罗蜜行有间大智现前,故名现前地。

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故名远行地。

报行纯熟无相无间,故名不动地。

无碍力说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

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云地。如是受法王位,犹如太子于诸王子而得自在,是处有微智障故不自在,对治此障故说佛地。[23]

对中国古代译师而言,十住的“住”和十地的“地”是相互通用的。《华严经》中也提到“十住位”的划分方法,但与上文中的“华严十地”并不相同。《华严经•十住品》的早期译本有《佛说菩萨内戒经》[24]、《菩萨十住经》[25]、《菩萨本业经•十地品》[26]、《菩萨十住道行品》[27]、六十《华严经•十住品》[28]、八十《华严经•十住品》[29],上述六部经典的十个阶位的菩萨修行次第是一脉相承的。依据八十《华严经•十住品》,十住的内容包括:

1、发心住

“发菩提心,求一切智,欲令菩萨于佛法中心转增广。[30]

2、治地住

“如法修行,远离愚迷,安住不动,欲令菩萨于诸众生增长大悲。[31]

3、修行住

“观一切法无常,一切法苦,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作,一切法无味,一切法不如名,欲令菩萨智慧明了。[32]

4、生贵住

“菩萨从圣教中生,了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法,欲令增进于三世中,心得平等。[33]

5、具足方便住 “此菩萨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欲令其心转复增胜,无所染着。[34]

6、正心住

“此菩萨闻赞毁佛法僧等十种法,心定不动,欲令其心转复增进,得不退转无生法忍。[35]

7、不退住

“此菩萨闻有无佛法菩萨等十种法,坚固不退,欲令增进,于一切法善能出离。[36]

8、童真住

“此菩萨住十种业:身行、语行、意行、随意受生、知众生种种欲、种种解、种种界、种种业、知世界成坏、神足自在、所行无碍,欲令增进,于一切法能得善巧。[37]

9、王子住

“法王灌顶,法王力持,法王无畏,法王宴寝,法王赞叹,欲令增进,心无障碍。[38]

10、灌顶住

“此菩萨身及身业,神通变现,过去智,未来智,现在智成就佛土,心境界,智境界皆不可知,乃至法王子菩萨亦不能知。[39]

通过对比发现,华严十住与华严十地的划分方式不可通用,华严十住从第七住开始才是不退转菩萨,第十住居一生补处,从七住以上才属于圣位菩萨;而华严十地中八地属于不退转菩萨,十地是最终成佛。因此,华严十住中的菩萨有凡有圣,与大众部《大事》中的菩萨似乎比较接近,而华严十地从登初地就得“百三昧”,属于圣位菩萨的修行阶位。

(二)部派佛教的“菩萨十地”说

部派佛教中最早出现“菩萨十地”说的文献资料是现存唯一完整的梵文本大众部派说出世部律典《大事Mahāvastu》,因此,此处依据梵文的英译本《大事》中部派菩萨阶位的划分,对《大事》“十地”说进行梳理。

英译本《大事》[40]记载的十地为:初地(durārohā)、二地(baddhamānā)、三地(puṣpamaṇḍita)、四地(rucirā)、五地(cittaviatarā)、六地(rūpavatī)、七地(durjayā)、八地、(janmanideśa)、九地(yauvarājytā)、十地(abhiṣeka)[41]

《大事》中十地菩萨的修行阶位以入地的条件和晋升的条件加以编排,其中,初地到四地属于基础的实践,包括发出离心勇猛求法,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五地到七地身份特殊,强调定的培养和心的关照能力,进入八地则定慧具足,是不退转菩萨,拥有大悲心,可随愿力往生,也可利益众生。九地成为兜率天主,是一生补处菩萨,十地则沿用释迦佛在娑婆世界成佛前的种种事迹。第八地之后,圣位色彩鲜明[42]。依据《大事》中对各个阶位的解释,可以将其划分特点总结为如下几点:

第一、印度人认为“十”是圆满的数字,因此,在《大事》中也采用“十”这个数字对菩萨修行阶位进行划分,这可能是大乘佛教“十地”说中同样选用“十”这个数字的一个雏形。

第二、《大事》十地的划分蕴含了凡圣之别,比如,四地之前的修行具有明显的人间特征,五地之后进入特殊身份,但是,初地到七地的菩萨不会因为自己所造的恶业而下地狱,从这点看,似乎初地到七地的凡夫也非一般凡夫,所以,《大事》中的凡圣分界线并不明确。

第三、《大事》中的八地最为特殊,属于不退转阶位。根据英译本译文:“因为他们达到不退转,此地菩萨如佛一样受人尊敬,他们定慧等持,可随愿往生,亦可化导众生,是天、人之中的最高者,其光明荣耀尘世难及。[43]” 从一这点看来,似乎与后期大乘佛教中的“华严十地”以及“唯识五位”中的八地——不退转地有一定关联。

第四、《大事》中的十地指的是释迦佛在未成佛之前还处在因位菩萨时的修行历程。

第五、《大事》十地与大乘十地(住)并不对应。

此《大事》“十地说”的划分方式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大乘“发心”等“十住”有类似的地方,因此有人以部派中的“菩萨十地说”作为“菩萨十地”的出处。实际上,部派所理解的菩萨仅限于化身示现成佛的释迦在菩萨位的阶段,有经文可为其佐证,如《修行本起经》所述:“积德无限,累劫勤苦,通十地行,在一生补处。 [44]”《太子瑞应本起经》(可能属化地部)所述:“修道德,学佛意,通十地行,在一生补处。 [45]”《过去现在因果经》亦云:“功行满足,位登十地,在一生补处。[46]

因此,部派理解的“十地说”侧重在释迦个体从往昔发菩提心到化身成佛的示现过程,与“大乘十地说”中无量无边众生经由种种方便善巧,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而成就佛果的修行历程的划分角度不同,前者属于个体特例,后者属于群体全貌。前者只是从释迦这个个例来回顾如何成为一生补处菩萨[47],即将示现成佛,而后者则要讲清楚无量众生有何种根性差异以及如何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勤苦修行,最终示现成佛。虽然从一个局部点可以窥见三界众生菩萨乘修行的道路,但毕竟不够全面,因此,不能将部派的“十地说”与大乘修行历程等同。而且,在部派佛教当中去寻找大乘的修行理论基础也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淆、困惑和争论。对菩萨修行的全面描述,理应在大乘佛法中依照判教和法义进行探究。

(三)“共三乘十地”说

《大品般若经》中的十地指般若十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只有修行德目却没有序列名字的十地,即“不共十地”;另一种是只有名字却没有修行德目的十地,称为“共三乘十地”[48]。对于“不共十地”,《大智度论》中用华严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的名字及其内涵来会通此无名十地[49],因此般若十地中的“不共十地”与“华严十地”基本可以等同,此处不再赘述。本节主要就般若十地中的“共三乘十地”的修行次第加以梳理,廓清此种划分方式不同阶位的修行内涵。

“共三乘十地”是一种结合了佛教修行位次特征的综合论述,是涵盖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从修行起点到果位的划分方法。

从名称角度看,“共三乘十地”涵盖三乘的全部修行因位和果位,三个果位(声闻果、辟支佛果和佛果)之间没有次第关系。“共三乘十地”将声闻乘与佛果一起安立,暗含从自我解脱为主到自利利他精神的一种转变,也就是所谓鼓励小乘修行者“回小向大”,并不是大乘要以小乘作为修行基础。在一些大乘佛经里面,同样会出现大、小乘名词互用而诠释含义不同的现象,都暗含“回小向大”的密意。

“共三乘十地”中菩萨地的名称就不单独列出,而是借用凡夫地、声闻地当中的阶段名称,以同样的名词但不同的内涵去诠释菩萨在凡位和圣位的修行阶段。例如,《大品般若经》列出了“共三乘的十地”的各个阶位: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50]。 佛陀在《大品般若经》里对此有明确开示:“菩萨摩诃萨具足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具足是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51]

在菩萨来说,有这样一个阶段,“于菩萨则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五位三阶段”的当中的资粮位,而“共三乘十地”类比声闻乘的阶段叫“干慧地”[52]。“十地”由五个部分构成:凡夫地(干慧地、性地)、声闻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其中,凡夫地、声闻地和辟支佛地属于小乘,声闻地又包括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罗汉等内容;菩萨地、佛地属于大乘。虽然在名称上菩萨地排在声闻地和辟支佛地之后,但并不代表大乘的修行要首先修行小乘佛法,这一点值得注意。

菩萨的修行不能离开度化众生,离开了度化众生就没有菩萨的修行可言,因此菩萨就要全面了解不同众生修行的根机和对应次第从而在教化众生时选用不同的修行道路,所以菩萨要修学“共三乘十地”来圆满度化众生的能力,圆满利他。菩萨的智慧,是由修六度万行,所证得的道种智。“道”指诸佛所说的无量法门;“种”指一切众生不同的种性;“智”是能理解诸佛的无量法门,又能了解一切众生不同个性的智慧。菩萨虽然已远离烦恼,解脱生死的束缚,但不忍坐视众生沉溺生死,因观众生苦,起大悲心,入俗利生,观机斗教,实行六波罗蜜成熟众生,利乐有情。下面对“共三乘十地”中的十个修行位次逐一解读,介绍其在声闻乘和菩萨乘中的不同含义。

1、干慧地

“干慧地有二种,一者声闻,二者菩萨。声闻人独为涅盘故,勤精进、持戒,心清净,堪任受道;或习观佛三昧,或不净观,或行慈悲、无常等观,分别集诸善法,舍不善法。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则不能得道,故名干慧地。于菩萨,则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53]

干慧指没有定水滋润的观慧。在此修行阶段中,虽然已舍弃不善法、积累善法,开始修习念佛、慈心、无常等止观,但没有得到禅定水润泽的观慧。也就是说,虽然有智慧但没有进入专注的智慧的坚定阶段。干慧地的特点是有了听闻佛法的智慧,比如知道佛法讲的是“无我”,但没有专注地观察,导致智慧无法产生确定性的理解,因此后续修行要通过禅定加强智慧的力量。

顺忍是菩萨“五忍”、“十忍”之一,依据《华严经》“十忍”的法义,顺忍在声忍之后,声忍相当于听闻正法,而顺忍相当于如理思维且对大乘佛法的“万法皆空”深信不疑[54]

依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无有法相、非法相,即是菩萨顺忍”,则顺忍略等于证空性境界[55]

干慧地对于声闻乘来说属于暖法,即如理思维生起对人无我法义确定性理解的修行阶段。

对于菩萨乘来说,属于初发心到未得顺忍的阶段,即在如理思维生起对二无我法义确定的理解之前的修行阶段。这里的初发心指发愿成佛,也就是刚刚开始知道佛的伟大而希求佛果,尚未开始闻法思维。

2、性地

“性地者,声闻人,从暖法乃至世间第一法;于菩萨,得顺忍,爱着诸法实相,亦不生邪见,得禅定水。[56]

性地指智慧得到专注的观察,也就是“禅定水”的滋润、强化,进入马上可以达到初步证悟果位的最后阶段。

在声闻,暖、顶、忍、世第一法是声闻的四加行位,此位修行者在观察欲、色、无色三界苦、集、灭、道四谛理的闻思修习中,暖位开始得到对人无我的确定理解和信心,不断增长这种利益为顶法,一分心证入为忍法,心心无间证入为世第一法,成小乘圣人性。

从菩萨道来说,就是唯识五位说中资粮位之后的加行位,此位修行者坚定信仰佛法的破增益部分,虽然没有见实相,但热衷于修行去证悟实相,破增益非常彻底而没有邪见。此阶段修行人依佛法修行,可以对应菩萨“五十二位说”中的十住、十行和十回向的内凡位。

3、八人地(八忍地)

“八人地者,从苦法忍乃至道比智忍,是十五心;于菩萨,则是无生法忍,入菩萨位。[57]

声闻道修行者通过忍可四谛法来断除烦恼,现观欲、色、无色三界四谛,现观欲界四谛所得八智称为法智,现观色、无色两界四谛所得八智称为类智,法智与类智各有忍与智之分,合称八忍八智。前者处于忍可四谛法阶段,属于无间道;后者已了知四谛法,属于解脱道。所谓十五心,指道类智之前的十五心,属于声闻道见道位的因位,即须陀洹向位。

从菩萨道来说,这里是以初地为无生法忍位,相当于初欢喜地,也就是菩萨的见道位,与以八地为无生法忍位不同。“入菩萨位”指入了圣位的菩萨,不再是凡夫位菩萨。菩萨八人地,是见道前的加行位最后阶段,因此单独将其划分为一个阶段,其实可以涵盖在加行位中。

4、见地

“见地者,初得圣果,所谓须陀洹果;于菩萨,则是阿鞞跋致地。[58]

从声闻道来讲,须陀洹是声闻初果,见地是证得须陀洹果位,也就是初果。

从菩萨道来讲,阿鞞跋致义为不退转,此处应理解为菩萨初地,否则不能与上下文相合。也有人理解为菩萨的八地,但八地不再有习气烦恼,与薄地次第相违[59]

5、薄地

“薄地者,或须陀洹,或斯陀含,欲界九种烦恼分断故;于菩萨,过阿鞞跋致地乃至未成佛,断诸烦恼,余气亦薄。[60]

薄地是烦恼淡薄。小乘是断现行烦恼,而大乘是断习气烦恼。现行烦恼有贪、嗔、慢、无明四种修惑(为修道所要破除的烦恼),欲界众生具备四惑,色、无色两界众生无嗔惑而有其余三惑;色界众生有四禅,无色界众生有四定,加上欲界众生,共有九地众生(九有),每地众生的修惑都有上中下三品,共有八十一品修惑。所谓“欲界九种烦恼分断”,在声闻道指部分断除了欲界烦恼的薄地,属于须陀洹和斯陀含阶位。

在菩萨道,圣位菩萨的修行内容是断习气烦恼,因此薄地指初地到成佛前,也可以说是初地到八地之前。

6、离欲地

“离欲地者,离欲界等贪欲诸烦恼,是名阿那含;于菩萨,离欲因缘故,得五神通。[61]

离欲地指远离欲界贪欲等烦恼的境界。对大乘来说,就是烦恼习气的熄灭。佛教认为,有成就的修行者渐次有神足、他心、宿命、天眼、天耳、漏尽六通,五神通即指前五通。离欲地,在声闻乘属于阿那含果位。

从菩萨道来讲,菩萨断除熄灭了习气烦恼,能得五种神通,可以理解为通过圣位初地到七地的修行过程最终到达八地,唯识五位中八地没有任何的烦恼习气了,已经基本等同于佛。

7、已作地

“已作地者,声闻人得尽智、无生智,得阿罗汉;于菩萨,成就佛地。[62]

从声闻来说,已作地就是修声闻的人已经得到了小乘的尽智、无生智,也就是得了声闻的四果阿罗汉果。“尽智”指灭尽见思二惑的智慧,“无生智”指不再生起见思二惑的智慧,在声闻道指获得心慧俱解脱的阿罗汉果位。

于菩萨道,已作就是最终的成果,菩萨最终要成佛,因此已作地就是成就佛地。

前面七地是以声闻乘为主兼顾菩萨乘对两种修行者的修行层次细节做了讲解。下面的三地是果位的概述,不能理解为修行层次。

8、辟支佛地

“辟支佛地者,先世种辟支佛道因缘,今世得少因缘出家,亦观深因缘法成道,名辟支佛。[63]

辟支佛,这种修行者生于无佛之世,虽没机会听闻佛陀开示十二因缘法,但靠自己往昔多生累劫闻法的善根,能够独自观察有为法生、住、异、灭而觉悟到十二缘起,叫做独觉。

辟支佛地是果位的安立。

9、菩萨地

“菩萨地者,从干慧地乃至离欲地,如上说。复次,菩萨地,从欢喜地乃至法云地皆名菩萨地。有人言:从一发心来,乃至金刚三昧,名菩萨地。 [64]

菩萨地有多种划分方式,第一种是从干慧地到离欲地,这种使用小乘修行阶段的名言表大乘菩萨修行阶段,其实暗含声闻的回小向大之路。第二种是从欢喜地到法云地,也就是这是大乘独立的修行阶段的名言体系。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是释迦佛的示现,“从一发心来,乃至金刚三昧,名菩萨地”,菩萨从一开始发心就直接修到了金刚三昧,以化身示现一生的历程作为菩萨地,特指释迦成佛之前的此一生修行历程都属于菩萨阶段。

10、佛地

“佛地者,一切种智等诸佛法,菩萨于自地中行具足,于他地中观具足,二事具故名具足。[65]

“共三乘十地”中的佛地就是佛果。

“共三乘十地”对声闻、辟支佛、菩萨和佛,做了有详有略的综述。详述了声闻乘的修行位次,依照声闻乘的位次名称阐明了菩萨乘的修行内容与声闻乘之间的差别,最后略述了佛教全部的果位。正确理解“共三乘十地”的关键是要把握大乘佛法判教的教理体系,要理解声闻和缘觉不是大乘修行的前提和基础,尽管有“回小向大”的路径,但大乘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理体系和修行体系。

(四) “唯识五位”说与“五位三阶段”

“唯识五位” 为唯识宗所立,指大乘菩萨修道的五位,又称大乘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和究竟位[66][67]

《楞伽经》的“七种第一义”对菩萨乘不同修行阶段的特征也进行了概括性描述。经文如下: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所行,智所行,二见所行,超二见所行,超子地所行,如来所行,如来自证圣智所行。此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法自性第一义心。[68]

净名精舍于晓非老师基于唯识宗“五位说”与《楞伽经》中的“七种第一义”,将整个菩萨道的修行历程总结概括为“五位三阶段”,也就是说,一个凡夫从开始发心、修行大乘佛法,以至最终能够证道、成佛,可以分成五个位次三个阶段,五位包括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又把这五位分为了三个阶段,就是资粮位和加行位是第一阶段,见道位之后初地到七地是第二阶段,登八地到成佛是第三阶段,这就是“五位三阶段”[69]

1、对“五位”的解读[70]

(1)资粮位

资粮,就是准备粮草,就是为了见道积累福慧资粮。资粮位的修行,也叫“信解行”。资粮位就是通过闻思佛陀的正法来生起对佛法的信心,生起对佛陀教法的正解。大乘佛法,就是要了知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生,从而生起菩提心,在菩提心的驱使下,行菩萨行、修六度,就是资粮位。现在千千万万的修行者,其实都是在资粮位。

(2)加行位

通过资粮位的修行,见道之前,精进努力修行,仔细体察诸法法相的那一时刻,相当于马上要见道的那个冲刺阶段。加行位也叫“谛察行”,就是仔细地、细致地去观察诸法的法相,为马上见道做最后的准备,这就是加行位。

(3)见道位(通达位)

五位中的关键点,是排在第三位的见道位。见道位是凡圣的分界线。通过资粮位、加行位而后见道位。“见道”佛教也叫“现证真实”,就是见到了佛陀证悟的真实。佛陀认为凡夫是无明所障,是颠倒梦想。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在佛陀看来一丁点儿都不真实。凡夫要想走向解脱,根本的修行就是要打破无明见真实。见道位,就是通过资粮位与加行位的修行,等待机缘成熟了、福慧资粮的那一时刻见道,就是见到了智者证悟的真实。见道位虽然还在梦中,但见到了梦醒之后的景象,因此对于凡夫身在梦中深信不疑,见道位只是见到梦醒之后的境界,还没有完全醒来。

(4)修道位(修习位)

见道之后,也叫“登地”的菩萨,就进入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以至十地,然后等觉、妙觉,这样一系列不断深入的阶位的修行。见道之后的这些登地菩萨的修行,是基于诸法的真实性而发心、而修行六度,跟资粮位的发心、修行六度,境界是不一样的。

(5)证道位(究竟位)

经过修道位,最后达到证道位,证道位也叫“究竟位”,即最终彻底觉醒。证道位是经过修道位漫长的修行,彻底地从凡夫的大梦中醒来,这就是成佛。

2、对“三阶段”的解读

第一阶段为资粮位和加行位,第二阶段为见道位之后初地到七地,第三阶段为登八地到成佛(证道位)。从见道位到证道位之间统称为修道位阶段,期间要经历十二个位次,主要包括:欢喜地、离垢地、有光地、增曜地、难胜地、现在地、深入地、不动地、善根地、法云地、等觉、妙觉。《楞伽经》导读课程基于三时教法“境行果”做了详细的解读,本文限于篇幅不再赘述,请读者自行学习[71]

二、“五位三阶段”与“华严十地”的对应关系

依据《十地经论》对“华严十地”中“初地”的解释(“初证圣处多生欢喜,故名欢喜地”)可知,“华严十地”指的是见道登地的圣位菩萨在修行过程中所设立的不同阶位。通过对《楞伽经》导读中“五位三阶段”的解读,可以明显看出,“华严十地”恰好对应于“五位三阶段”中修道位期间的前十个阶位,因此,“五位三阶段”的划分方式不仅包含凡夫到圣者的修行阶段(即第一阶段:资粮位、加行位凡夫的修行),而且还可以将圣位菩萨的“华严十地”修行位次也涵盖在其中。

三、“五位三阶段”与“共三乘十地”的对应关系

“干慧地”,指的是从初发愿心希求成佛,在文化知识上听闻了佛法,但还没有对佛法讲的凡夫境界万法皆空生起坚定不移确定性的理解和信仰,也就是资粮位。

“性地”,就是对大乘佛法生起了确定的信心,专注精进谛察法义,进入加行位,包括整个加行位的修行,属于加行位。

“八人地”,是见道前的最后阶段,也就是第一阶段的终点,可以涵盖在加行位中,仍属于加行位。

“见地”,即见道,相当于见道位,属于第二阶段的起点,进入修道位,也就是圣位。

“薄地”,对应于初地到八地之前的第二阶段,属于修道位中的前一部分。

“离欲地”,对应第二阶段的终点八地,即第三阶段的起点。从八地到成佛,属于修道位中的后一部分。

“已作地”,对应证道位,成佛。

由上述分析可知,“五位三阶段”中的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五个位次分别对应“共三乘十地”中的干慧地、性地和八人地、见地、薄地和离欲地、已作地和佛地。“五位三阶段”可以系统完整地涵盖“共三乘十地”当中的菩萨乘。从见道位开始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修行,就是华严十地、大乘十地,也就是从欢喜地开始的圣位十地。“五位三阶段”,把一个凡夫从开始发心、修行大乘佛法,以至最终能够证道、成佛的完整过程,概括总结地非常清晰。

声闻乘是菩萨乘之外的独立的修行路径,声闻乘的发心和见地都与大乘佛法不同。因此,声闻乘不是大乘佛法修行的前提或基础,那些认为要先修小乘再修大乘,认为大小乘有修行的先后次第关系的观点,是不如法的。如果修行下手处的发心和见地是小乘,得果就是小乘。如果发心和见地是大乘,得果就是大乘。当然发小乘心,具小乘见的行者,当听闻大乘佛法之后,有可能回小向大。发大乘心具大乘见的行者,在修行的过程中遇到磨难,也有可能会退大回小[72]

《楞伽经》云“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为愚夫少智,乐寂诸圣说。[73]”佛陀安立三乘、一乘和无有乘,都是为愚夫和少智希求寂灭者而说。三乘是指声闻乘、缘觉乘和如来乘。一乘就是只讲唯有如来乘。非乘,就是没有什么乘可言。为什么没有什么乘可言呢?“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取,住于无境界,何建立三乘?”第一义的法门,远离两种分别,就是远离能分别和所分别。当住于“无似相”时,就是登大乘第八地时,何须建立三乘? 登八地境界就没有乘可言。因此,佛陀安立三乘、一乘以及各个修行果位都是度众生的方便[74]

四、结论

末法众生在学佛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把握重点和纲领学习,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广大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者来说,修行重点就是破增益。大乘 “五位三阶段”清晰地涵盖了佛陀横向教理体系——破增益与补损减,可以将“华严十地”与“共三乘十地”的划分方式完整涵盖在其中,在理论架构上更加清晰,且层次分明。

以上浅见是作者基于学习了于晓非老师的《金刚经导读》和《楞伽经导读》课程之后所得出的个人观点,难免会有纰漏甚至谬误之处。笔者不揣浅陋,略陈一得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 6,《大正藏》册8,页259.
  2. 华严十地出自于《十地经》,后来集入《华严经》中,而称为“十地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4〈之一〉(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181a10).
  3. 《瑜伽师地论》卷47,《大正藏》册30,页556.
  4. 《摄大乘论》卷2,《大正藏》册31,页138.
  5. 《渐备一切智德经》卷1,《大正藏》册10,页458.
  6. 《十住经》卷1,《大正藏》册10,页498.
  7. 《佛说十地经》卷1,《大正藏》册10,页536.
  8.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卷23,《大正藏》册9,页542.
  9.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卷34,《大正藏》册10,页179.
  10.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4〈之一〉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181a10).
  11.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4〈之一〉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179b20-30).
  12. 《十地经论》卷1 (CBETA 2021.Q3, T26, no. 1522, p. 127a11-18).
  1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4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181b7-1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4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181a26).
  14.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5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185a21-b25).
  15.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5(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187b18-19);《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5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187c16-20).
  16.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6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190a21-24).
  17.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6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191c12-17).
  18.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7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194c13-16).
  19.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7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197b7-9);《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7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197b12-13).
  20.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8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199a11-14);《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8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199a17-18).
  21.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8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202c17-19).
  2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9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205b1-2).
  23. 《十地经论》卷1 (CBETA 2021.Q3, T26, no. 1522, p. 127a18-b1).
  24. 《佛说菩萨内戒经》《大正藏》册24,页1033.
  25. 《菩萨十住经》卷1,《大正藏》, 册10,页456.
  26. 《菩萨本业经•十地品》卷1,《大正藏》, 册10,页449.
  27. 《菩萨十住道行品》卷1,《大正藏》, 册10,页454.
  28.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卷8,《大正藏》册9,页444.
  29.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卷16,《大正藏》册10,页84.
  30.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6〈15 十住品〉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84a26-b12).
  31.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6〈15 十住品〉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84b13-21).
  3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6〈15 十住品〉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84b22-c2).
  3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6〈15 十住品〉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84c3-12).
  34.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6〈15 十住品〉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84c13-24).
  35.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6〈15 十住品〉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p. 84c25-85a13).
  36.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6〈15 十住品〉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85a14-b2).
  37.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6〈15 十住品〉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85b3-14).
  38.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6〈15 十住品〉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85b15-25).
  39.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6〈15 十住品〉 (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85b26-c11).
  40. Vincent Tournier, “The Mahāvastu and the Vinayapiṭaka of the Mahāsāṃghika-Lokottaravādins.”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2012(15), 87104.
  41. Jones, J.J. (trans.) (1949–56). The Mahāvastu (3 vols.) in Sacred Books of the Buddhists. London: Luzac & Co. vol. 1, vol. 2, vol. 3.
  42. Jones, J.J. (trans.) (1949–56). The Mahāvastu (3 vols.) in Sacred Books of the Buddhists. London: Luzac & Co. vol. 1, vol. 2, vol. 3.
  43. Jones, J.J. (trans.) (1949–56). The Mahāvastu (3 vols.) in Sacred Books of the Buddhists. London: Luzac & Co. vol. 1, vol. 2, vol. 3.
  44. 《修行本起经》卷1〈1 现变品〉(CBETA 2021.Q3, T03, no. 184, p. 463a24-25).
  45. 《太子瑞应本起经》卷1 (CBETA 2021.Q3, T03, no. 185, p. 473b12-13).
  46.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1 (CBETA 2021.Q3, T03, no. 189, p. 623a24-25).
  47. 《方广大庄严经》卷1〈1 序品〉(CBETA 2021.Q3, T03, no. 187, p. 539a13-17).“菩萨摩诃萨三万二千人,皆是一生补处,游戏神通三昧自在,大愿满足入无碍慧获诸法忍,具陀罗尼辩才无滞,一切皆从波罗蜜生,已能圆满菩萨诸地,已得一切菩萨自在”
  4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 6,《大正藏》册8,页259.
  49. 《大智度论》卷49〈20 发趣品〉 (CBETA 2021.Q3, T25, no. 1509, p. 411a26-b1).“地有二种:一者、但菩萨地,二者、共地。共地者,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但菩萨地者,欢喜地、离垢地、有光地、增曜地、难胜地、现在地、深入地、不动地、善根地、法云地。此地相,如《十地经》中广说。”
  50.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 6〈发趣品 20〉(CBETA, T08, no. 223, p. 259, c10-14).“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是十地中,以方便力故行六波罗蜜,行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过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过是九地住于佛地,是为菩萨十地。”
  51.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7〈57 深奥品〉 (CBETA 2021.Q3, T08, no. 223, p. 346b4-7).
  52. 《大智度论》卷75,(CBETA 2021.Q3, T25, no. 1509, pp. 585c28-586a25).
  53. 《大智度论》卷75 (CBETA 2021.Q3, T25, no. 1509, pp. 585c28-586a5).
  54.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4〈29 十忍品〉(CBETA 2021.Q3, T10, no. 279, p. 232b12-18).
  5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3〈75 三次品〉(CBETA 2021.Q3, T08, no. 223, p. 384a5-10).“不也,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无有法相非法相,即是菩萨顺忍。若无有法相无有非法相,即是修道,亦是道果。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有法是菩萨道,无法是菩萨果。以是因缘故,当知一切法无所有性”
  56. 《大智度论》卷75 (CBETA 2021.Q3, T25, no. 1509, p. 586a5-8).
  57. 《大智度论》卷75 (CBETA 2021.Q3, T25, no. 1509, p. 586a8-9).
  58. 《大智度论》卷75 (CBETA 2021.Q3, T25, no. 1509, p. 586a10-11).
  59. 不同佛经里对“不退转”的具体叙述有所不同。《菩萨璎珞本业经》认为,菩萨十住(十地)中的第七住(第七地)常住于不退﹔《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载,初地为不退位。《大般若经》卷四四九载,入见道而得无生法忍,则不再堕退二乘地而得不退。复次,菩萨阶位中,十住中之第七住,称为不退转住,由此产生诸种不退之说。
  60. 《大智度论》卷75 (CBETA 2021.Q3, T25, no. 1509, p. 586a11-14).
  61. 《大智度论》卷75 (CBETA 2021.Q3, T25, no. 1509, p. 586a14-15).
  62. 《大智度论》卷75 (CBETA 2021.Q3, T25, no. 1509, p. 586a15-17).
  63. 《大智度论》卷75 (CBETA 2021.Q3, T25, no. 1509, p. 586a17-20).
  64. 《大智度论》卷75 (CBETA 2021.Q3, T25, no. 1509, p. 586a20-23).
  65. 《大智度论》卷75 (CBETA 2021.Q3, T25, no. 1509, p. 586a23-25).
  66. 世亲菩萨《唯识三十论颂》:何谓五位? 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依识性、相能深信解。其相云何? 颂曰: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其相云何? 颂曰: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其相云何? 颂曰: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修习位中如实见理,数数修习。其相云何? 颂曰: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麁重故,便证得转依。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其相云何? 颂曰: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67. 《唯识三十论颂》 (CBETA 2021.Q3, T31, no. 1586, p. 61b4-23).
  68. 《入楞伽经》卷2〈3 集一切佛法品(二-四)〉 (CBETA 2021.Q3, T16, no. 671, p. 522b3-6).
  69.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023讲 喜马拉雅FM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0. 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
  71.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023讲 喜马拉雅FM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2.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076讲 喜马拉雅FM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
  73. 《大乘入楞伽经》卷2 (CBETA 2021.Q3, T16, no. 672, p. 597c3-4).
  74.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081讲 喜马拉雅FM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